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把“小庭院”做成脱贫致富“大文章”

把“小庭院”做成脱贫致富“大文章”

时间:2022-06-09 18:27:43

相关推荐

把“小庭院”做成脱贫致富“大文章”

海外网7月5日电(赵宽)再过十来天,李长林大爷家院子里的一亩麦子就该收获了。李大爷是乌兰花镇乌兰花村的一名村民,眼下,他等着收完这批麦子,下一步是接茬种上白菜。土地没闲着,他也没算闲着。“比以前(种地)省事儿”,今年74岁的李大爷觉得“这样挺好”。看起来着实“不大”的院子里,正凝结着乌兰花村扶贫攻坚的点滴经验。

村民李长林站在院里即将收获的麦子前。(赵宽 摄)

通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全省两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乌兰花镇位于通榆县西部35公里处,全镇幅员面积537平方公里。

走进乌兰花镇乌兰花村,能看到每家每户都有着自己的庭院,面积平均在一亩地左右。这些庭院中,种植的作物不尽相同。有麦子、土豆、地瓜、辣椒,也能见到香瓜、葡萄。路另一侧,有的村民还在庭院里饲养牛羊。

农户家门口庭院里种着土豆、辣椒等经济作物。(赵宽 摄)

“一亩园子一垧田”

李大爷捋着面前即将收获的麦子,“之前院里这些地方空着就种大苞米,挣不着钱,还长得老高,弄得屋里窝风。”不只是李大爷,种大苞米曾是当地农户的习惯。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乌兰花村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土地沙化、碱化严重,耕地常年干旱等问题。来到这里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学范也曾发愁,“屋前屋后、庭院里、耕地里,到处都是苞米。为什么不种些经济作物呢?”在第一年主攻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第二年,王学范把目光投向了农户家的庭院。

俗话说,“一亩园子一垧田”。也就是说,若经营好的话,一亩园子的收益能顶上一垧田。通过深入农户,了解土地土质,王学范开始引导农户逐步由“只认大苞米”到改种地瓜、土豆等经济作物。相对更有精力的农户,可以尝试选择效益更高的香瓜、葡萄。村里均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贴,并对相应作物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庭院就在家门口,面积又不大,按说是好浇水、也不愁打理的一块儿地方,可群众起初的响应一般,“刚开始真不敢种,怕赔啊”,李大爷的顾虑代表了很多村民的心声。于是,王学范便挨家挨户地帮村民算算账,以打消其顾虑。比起那些看天吃饭、广种薄收的日子,现如今,李大爷利用面前的这块小庭院,实现了每年2000元左右的增收。

乌兰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学范。

从庭院里“走出去”

“农户们有时候还是相对保守的”,王学范总结下来,“一定要让大伙儿尝到甜头,从而有奔头、有信心,也才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以前,庭院在很多农户心里,大多还只停留在自给自足或是“无所谓好坏”的想法上,但渐渐地,庭院经济让农户们开始有了依托自己最身边的资源,来打开眼界、主动增收的小目标。

乌兰花村永安屯的香瓜种植示范户张德新,家里祖祖辈辈都种苞米。在村里香瓜种植技术的培训后,他决定在自家庭院里试种香瓜,产出和口碑都很不错。如今,他正打算扩大自己原有的香瓜种植面积,已经算是从庭院里“走出去”了。张德新家中89岁的姥姥也常主动在他的庭院里帮忙,“有时候都不知为啥,老人家在香瓜园就是特带劲儿”,张德新笑着说。

今年6月,王学范带领张德新等人到省里,与企业联系香瓜销售事宜,最终一次性预定销售1000斤,销售额达5000余元。同时与企业就长期合作达成了一致,进一步坚定了农户们的致富信心。

庭院让村子有了新气象

乌兰花村于已实现脱贫摘帽。据王学范介绍,目前,村里每户靠庭院经济平均可实现每年增收1500元。听着可能“不算多”,但是,在农户们眼中,这一定不再是等着“天上掉馅饼”,也不是只靠待着便能获得的补贴。

未来,王学范还是希望在拓宽庭院经济的销路上下大功夫,尽可能免除农户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他更期待农户们能在脱贫实践中接纳吸收新想法,把思路慢慢打开。

通榆县宣传部的姚斌也一直在琢磨,“农民们都很朴实,当他们老了,不再能干重体力劳动后,什么才是适合他们的生财之道?(庭院经济)刚开始真是很难,但我们很高兴发现,今年就不用再挨家挨户地劝,大伙儿很多人自己就种起来了。”

乌兰花镇努力把农户的“小庭院”做成脱贫致富的“大文章”。在吉林省通榆县,“庭院经济”早已不再是一个新词。干部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正于“庭院”间焕发生机,正于细微处聚力,为决战脱贫攻坚,也为发自内心,追求美好向上的生活。

离开时,从村路口再一眼望去,农户们的庭院里,收获已有,希望正在汇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