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 中国古诗词也是情和景的交融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 中国古诗词也是情和景的交融

时间:2019-12-12 12:04:56

相关推荐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 中国古诗词也是情和景的交融

本文乃作者还珠格格驾到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情景交融,也就是情思意绪与客观外物统一为一个富有诗意的整体。只有情和景同在,才能构成意境。由这一特点, 引出了下面三个中国文学的文化旨趣。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中国传统的文艺思想中,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体现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不但具有表现君子之德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表现君子风范的艺术形式。“质而无文,其行不远矣。”“质”是“缘情”与“言志”的思想内容,“文”是“缘情”与“言志”的表现形式。诗歌与论文不同,它是诗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是“情”、“志”内容与诗化形式的个性化、形象性的统一。

我们以朱熹的《观书有感》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题为《观书有感》,全篇写景、议景,却无一个字关“书”。但细读再三,便又觉无一字不关“书”。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比兴之法。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池塘景色、庄园风光:清澈平静的池塘水波不兴,像一面硕大无朋的铜镜倒映出蓝天白云,光彩流动。而诗人的本意并不在这明媚清澈的湖光山色之间,而是借此暗喻抒发自己的读书感受。读书的目的在于穷理,而读书穷理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中间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此外还要心思神悟,方能学成有望。但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方能苦尽甘来,方能体会大彻大悟后精神上的充分满足,犹如一泓池永,这彻悟的心灵因其静谧而格外清明。在它面前,天光云影,大千世界,清晰可鉴,毫厘不爽。诗人明写湖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设喻贴切,自然天成。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使所描述的事物具有“动态”,而是要使这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动感”。例如,“池塘生春草”中的“生”字不是诗眼,而“绿阴生昼静”中的“生”字却是诗眼,这是因为“池塘生春草”中的“生”字对于“池塘”与“春草”之间的意义连缀太直接了。

它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所以读者一带而过,而“绿阴生昼静”中的“生”字对于“绿阴”与“昼静”,之间的意义连缀却是间接的,这种“生”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诗人的一种特殊感觉。只有读者亲身体验过绿树成荫下一个人的感觉,才能领会到夏日午间的树荫中那种静谧与安宁。朱熹的《观书有感》言在景,意在志;言与志各自独立而又环环相扣,比喻自然而不雕琢,联系紧密而不牵强;写景形象生动,议论深入浅出;不设一典,不使一事,深刻的哲理、真切的体验全以自然直白的寻常语言出之,可谓难得;以“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来评价,当不是溢美之词。

“文质彬彬”所强调的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若论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殊规律与要求,当属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理论。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意境的分类方法:“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叫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简而言之,“有我之境”就是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境;“无我之境”就是情感比较含蓄、倾向不明显的意境。总的说来,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主要是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由其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包含着情、景两大要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诗人在创作之初,先选取与诗人内心情感相对应的物象,然后在构思物化的过程中,或将景中藏情,或将情中见景,或者情景并茂,总之是情景交融地抒发胸臆,并使之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能使艺术形象含蓄隽永,韵致无穷,这也是它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例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气势宏大,意境苍凉沉郁,在过往与眼前的对比中慨叹世事沧桑、社稷飘零,情韵极为丰富。历史与现实,神话与人世,所见与所想,清丽与苍凉,哀婉与悲壮,忧伤与焦虑,柔情与思考。

对比中有烘衬,箫声衬柳色,晚霞伴西风,尤其最后两句,更是大家气象,备受古往今来读者的赞赏,但谁也说不尽其中蕴含的情韵。唐时有个叫齐己的诗人,某年冬天,他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于是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诗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的朋友郑谷看到这两句诗后,认为诗的意境未出。于是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郑谷的这一一改动,虽然只是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诗句更贴合题意,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之师”。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