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中考语文 善于发现基础上多角度思考激活思维 作文不难出新意

中考语文 善于发现基础上多角度思考激活思维 作文不难出新意

时间:2020-11-27 01:00:56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 善于发现基础上多角度思考激活思维 作文不难出新意

重要考试越临近,大家就越爱思考如何稳妥拿分,把记叙文作文写出新意就是极好的选项。

所谓写出新意,无非是让阅卷子看得出你是一个对生活细心的人,能体察时代的脉搏,时代共呼吸,而且还会表达。

通过作文,你实际是想向阅卷者传递三个信息:第一是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第二是你有善于思考的头脑,第三是你会高级的表达。

有观察能力,就是从生活当中来进行观察。也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场景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有抓取的能力,你能够抓取时代的最新场景(如当下的抗击疫情斗争,灾后重建等);

有善于思考的头脑,就是能够对你所观察到的生活事实,进行分析和提炼;最好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倒不需要有多么深刻,初中生不要这个——却必须有独特的感悟;

会表达,涉及到很多,最关键的一条,是不要在作文里出现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少用让人没有感觉的套话。

这三个方面,似乎可以分开来说,其实是不可分的系统工程。

回头来说观察,作为基础的观察要进行得好,并不容易。有一个成语叫熟视无睹,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

比如,教室墙上挂着条幅,刚刚挂上去的时候,大家都可能会注意写的什么,一年半载之后再问,至少有一半的同学不知道。

不知道的原因不是没看见,而是忘记,天天看到,久而久之会视而不见。

一般人对生活的就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熟悉的事物,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所谓的善于发现,并不是仅仅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身,而是要发掘这一事物存在的价值,以及影响。

也就是我在多篇文章中所说过的,学习语文意义上的发现,不仅仅限于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更宽广的内涵。

比如最常见的,我们提到蜡烛,提到太阳,提到春雨,在语文学习的视野里,这些就不仅仅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

这个套路大家都知道的。关键是打破套路发现生活。

从日常的生活里,哪怕是细枝末节,都能发掘出不一样的意义,甚至是经典的永恒的价值。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清华校园中的荷塘,莫不如此。

所以光有“看见”是不够的,还要有思考,要有好的表达。

《背影》是最易得的例子,讲过太多,今天换个例子。找个难点儿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看标题,无非是关于雨的一些联想,却有一个诗意无边的标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第203页,选文后面“提示”云: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作家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着更敏锐的感觉,且能运用文字精确表达这些感觉和思考。

《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就在于能将一个平常普通的字眼儿嵌入文中,化为寓意深刻、不同凡响的意象。

就是那个“冷”字。“听听那冷雨”妙在何处?

大家知道,雨是可以听的,如宋代词人蒋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等,但是余光中这里说“冷雨”可听,就令人感到意外。

雨的冷和暖真的可以听吗?

这里面自然有逻辑和情理上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体悟。

在正常观察不可能的地方,要插上想象和情感的翅膀。

“听听那冷雨”,描绘了一种诗的意境,借雨的场景,传递作者的情感,在雨的场景中加入心里的暗示,写进了自己对于时代的感受。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余光中对于雨的观察体察。

他所听所感受的,当然是自然的雨: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但是这样的感受,仅仅是基础,作家的思绪,总要在感受的基础上,走得更远,且来分析一段:

在上一段落里,听雨不仅是听雨,而是借着听雨延伸到对于时代,对于历史,对于文学的感受,对于自身境遇的感受。

这样粗线条的分析,虽然没有深入文本内部,却启发大家,写文章,观察是有目的的,不管如何,只要你写的不是实验报告,总要把个体的情感和哲思融进去。

分析这样的好文章,我是非常愿意的。以后会考虑开几个专栏,专门干这个。

下面再举触手可及的,一篇考试作文的例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