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我见证了下沙这块土地——回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沧桑巨变!

我见证了下沙这块土地——回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沧桑巨变!

时间:2021-09-30 02:09:17

相关推荐

我见证了下沙这块土地——回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沧桑巨变!

80年代后——1983年7月我被公开招考至余杭县林业水利局下属全民事业单位余杭县下沙垦区堤防工程管理所(杭州市下沙江堤河道管理处的前身)担任总务负责人。

当时的下沙人民公社所辖地还有稀稀拉拉的草舍存在、但不多。集镇所在地(中沙大队)——下沙粮站、下沙人民公社、下沙卫生院、下沙供销社、下沙农电站和一、二处集体性质商店,这些算有档次一层建筑全在集镇周围,一直溜街道总共才200米左右,当时的人民公社办公楼南门口倒是浇筑了长度约30米的水泥路。

1980年底因最后一次大围垦工作结束,余杭县委发文撤销余杭县围垦指挥部,于1981年初成立了余杭县林业水利局下属的余杭县下沙垦区堤防工程管理所。

到了1982年余杭公共交通公司开通了从临平经外乔司、下沙再到白洋桥公交车,(一天八班次)从杭海路进入乔下线十余公路均是泥夹石土路,车一进入乔下线用尘土飞扬来形容当时路况是最贴切不过了,到了站点下车个个尘头土脸,一副狼狈不堪。

当时在下沙集镇上也没有室内农贸市场,附近村民农副产品买、卖全在供销社门口随地摆摊,露天集市也是早聚早散,一到落市下沙集镇上冷冷清清、看不到一、二个人。

我所在单位驻地(白洋桥)离下沙集镇还有6公里路,也是乔下线的终点。

余杭县下沙垦区堤防工程管理所成立之初,在三号大堤东侧、创业1号闸南建了10间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洋房作为办公用房,工作人员也从三号大堤西侧老围垦指挥部搬到新办公楼办公。

在办公楼最东面底层建有一只能蓄30吨“天落水”的水池,作为食堂及工作人员生活用水。

在办公楼往南隔开20米左右建有13间平房,3间停放拖拉机其余则为家属宿舍和医务室用房。大院内15-6个工作人员加上家属不会超过30人。

在办公楼西三号大堤西侧建有十余间的仓库房,在仓库里堆满了钢筋、水泥、木材、铁钉、铁丝、山袜、螺丝、螺帽、电器零配件、劳保鞋、高帮雨鞋、雨衣、雨裤和一个单独设置汽、柴油仓库。

仓库南面是大围垦时,围垦指挥部开办的一家小型商店,零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围垦区域唯一的商店。

商店南面是原余杭县围垦指挥部的4间朝北小平房、门口建造了一只接雨水蓄水池,房子周围种一圈水杉树。

再往南是堤防工程管理所下属抢险护塘队队部。

在抢险护塘队队部南面用毛竹围成一个堆满戗柴和毛竹的露天仓库(戗柴用于垫舱底、防止装运石块时损坏船底、船从临平石矿往围垦运输抢险石块)毛竹是备用海塘抢险物资。

我到单位工作不久,不知从哪里开后门买回一只日立彩电,吃好晚饭,同事大都急匆匆去会议室看电视,还叫木工做了一只电视机柜,钥匙由我保管。同事要看电视,先得来我办公室拿钥匙才好播放。就连住在单位围墙外的翁梅公社红联大队农垦队老农,也肩扛竹椅子来看电视,到了19.00新闻联播开始,播放电视的会议室总是人头攒动。

同事之间还为了争抢看自己喜好的节目发生过好几次极不愉快的事呢!

在办公楼东隔开一个洗衣水池,有三间平房食堂,工作人员自己用铝饭盒蒸饭食堂则提供几个质量差、品种又少的几个素菜。

我记得一小碗青菜才收5分钱,要是食堂师傅起早求人从供销社食品站买回来一只猪头,那是比现在上高档饭店还要来的高兴,吃上猪头肉了。

到了夏天,下班后几个年轻人就到办公楼北边的河道借洗澡之际、偷偷摸一点螺蛳或抓点小鱼小虾充当荤菜。

生活非常清苦平淡、收入不高却也不失世外桃源之韵味!

90年代后——到了1991年杭州市政府审时度势首选了国营余杭县下沙农垦场5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启动杭州台商、港商江北区块的开发。

从此,下沙移民这块百年来战天斗地从海龙皇手中夺过来的土地迎来了质的蜕变。

同时从杭海路八堡入口处为起点到现在5号路为终点一条路面宽25米水泥马路建成通车。

人们终于告别进出下沙地区晴天一身灰沙、雨天一身泥浆的历史,下沙市民进出杭城也快捷了不少,杭州公交公司开通了白洋桥-下沙-扬公村-杭州艮山门公交车。

随后,铺设了从清泰门水厂到开发区的自来水管,告别了吃“天落水”和闹水荒吃咸水的苦日子。

再往后,随着开发区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东、西,南、北向水泥马路相继建成、数十条东、西向马路还穿过三号大堤直通江边,把70年代始至80年止新围垦4.2万余亩土地纳入了开发规划。

2000年代后——进入新世纪开发区实施向东发展步伐,在原新围垦区北部区块布局高教园区和一大批民生配套设施,以产城融合为引领,在沿江一带建造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房以满足在开发区工作、生活的新杭州人,现在的下沙是——绕城高速穿境而过、之江大道直通北部连接海宁、建造了连接接江南“江东大桥”屹立于波涛汹涌钱塘江上、地铁1号线早已于11月开通运营、公共交通四通八达。从昔日被称为余杭东南部的“西北利亚”,变成了一座新型副城。

经过近28年的开发建设,原余杭县下沙农垦场、原下沙镇、新围垦区早已融为一体,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和东部产业集聚制造高地,数十年来各项指标均排名国家级开发区前十。

现在钱塘新区(下沙区块)拥有14所高等院校、20多万在校生、高新企业和世界名企均有落户下沙、还有二、三十所中小学、一家三甲级医院和遍布各个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下沙原居民均拆迁安置于高层建筑、沿江商品房鳞次栉比、13.12公里赤膊海塘早已建成百年一遇的标准海塘。

这是我这个不是下沙人,但在这块热土上奋斗、勤勉工作了36年的“准下沙人”做梦也想不到的。

今年四月省政府批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对岸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合二为一,更是为两大开发区增添了强劲的发展支撑,相信在不久将来,雄踞杭城东部集产业发达、人口宜居、生态环境优美钱塘新区屹立于杭州湾南、北两翼。

编辑 |钱塘小快责编 | 东姐来源 | 钱塘城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