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蜀汉的败亡 真的败在诸葛亮不识时势?

蜀汉的败亡 真的败在诸葛亮不识时势?

时间:2019-12-18 14:39:11

相关推荐

蜀汉的败亡 真的败在诸葛亮不识时势?

有不少人认为蜀汉之败亡,就该由诸葛亮负责。他们认为诸葛亮“不识时势”,以疲弱之蜀而屡屡兴兵伐魏。结果穷兵黩武、耗尽蜀汉的国力,从而导致蜀汉不可挽回的败亡命运。甚至还有人以刘禅能在乱世中安享四十余年的天子之位,就认定刘禅不是庸主,而是“大智若愚”的英主。然而,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势来仔细分析一下,果真如此吗?

关于诸葛亮屡屡兴兵伐魏的原因,诸葛亮在其《后出师表》写道: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刘备政权的国号叫“汉”而不叫“蜀”,只有打败曹魏、还于旧都,才能称作为“汉”。而偏安于蜀地,就失去了其政权的正统合法性,而只能被视为地方政权,被称作为“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不讨伐曹魏的话,王业就消亡了,与其坐等王业的消亡,不如放手一搏。

诸葛亮还在《后出师表》的后段中详述了伐魏的六点理由(详情可参阅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但我认为其核心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不可以坐安天下。许多人会站在存续蜀汉政权的角度上,主张利用蜀地险要的地形以固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地地形险要,便于固守。但是,我们根据历史上立足于蜀地的政权;白帝公孙述、蜀汉、成汉、前蜀、后蜀、明夏等等。又有哪一个政权,能依托地形能固守住蜀地?兵法家吴起也曾说过: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蜀地的地形,并不足以为依托。

而以蜀地的人口、土地等各方面的资源来说。在乱世中,是可以固守一隅的;而一旦外界的战乱被平定,在其外部出现了强大的政权的话,蜀地是不能相抗的。历来想固守蜀地的政权,也都没有好下场。用曹操的话来说,这些都是“守户之犬耳”。

其二、利用目前的民心与军心。蜀汉政权中主张北伐的,是以荆襄势力为主。而蜀地的本地势力基本上是反对北伐的(其一,被外来势力压制,对蜀汉没有感情。其二,战争会增加其负担,不愿打仗)。如果不趁机北伐,而一旦跟随刘备入川的荆襄势力的将士老去的话。用诸葛亮的话来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都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

而在北方,曹魏政权也刚建立不久,百姓们对“大汉”还是有一定程度“追忆”的。此时北伐,曹魏政权的民心易被撼动。而随着时间的越久,百姓们对“大汉”的感情就越淡,而曹魏政权的基础就越稳固。

其三、蜀汉宜速战,而不利相持。诸葛亮言道: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曹魏的地盘与人口都是蜀汉的数倍,如果先休养生息,长久相持的话,曹魏的“回血速度”更快,更不利于蜀汉一方。所以,要在战争中寻找机遇。

蜀汉的败亡,其根源还是败在双方的实力过于悬殊上。而诸葛亮的积极进取的战略思想是极其正确的,可以说是机遇没有眷顾诸葛亮。而刘禅确是十足的庸主,也没啥好“洗白”的。邓艾只以偏师入蜀,而刘禅在蜀地经营四十余年,尚有很大周璇的余地。却偏听谯周之言,举国而降,其时局再艰难凶险,还能比得上赤壁之战时的刘备境遇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