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新华社》八闽巨变70年|莆田蝶变:从“蒲草丛生”到活力港城

《新华社》八闽巨变70年|莆田蝶变:从“蒲草丛生”到活力港城

时间:2019-04-13 22:53:37

相关推荐

《新华社》八闽巨变70年|莆田蝶变:从“蒲草丛生”到活力港城

↑12月19日,一艘装载铁矿石的外籍货轮在湄洲湾北岸罗屿港区卸货(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01

福建莆田,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名。新中国成立70年来,莆田从昔日“蒲草丛生”之地,变成了今朝绿色生态宜居港城。

01

“我们将抢抓机遇,围绕新福建建设,以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统揽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推动美丽莆田建设一年一变化。”

4日,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莆田专场举行,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对70年来莆田发生的“美丽蝶变”娓娓道来。

—莆田绽放“发展之美”—

莆田七山两水一分田,资源相对匮乏,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林宝金说,70年来,莆田经济逐渐步入“快车道”,实现跨越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0.64亿元增长到2242.4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0.05亿元增长到225.91亿元。

7月27日,位于莆田的一家光电产品公司的工人在生产光电产品。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莆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从解放初的农业一业独大,到如今已是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鞋服、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老树”长出“新枝”,同时,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催生出新动能。

—莆田显现“城市之美”—

“70年前,莆田的城里都是平房、破旧房,农村的民房也都是低矮的石头厝。”林宝金感叹,70年来,莆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由建市初期的不足6%提升到的61%。

莆田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福厦、向莆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市县区行政中心实现15分钟上高速、镇镇20分钟上高速;莆田到福州国际机场、晋江机场只有一个半小时,到厦门国际机场也只有2小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莆田构建“和谐之美”—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莆田,生活必需品比较匮乏,群众的温饱都成问题。经过70年的奋斗,莆田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8元增长到3.7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8元增长到1.79万元。

—莆田崛起“生态之美”—

位于福建莆田市城厢区的东圳水库风景(拼接照片,10月2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绿色是莆田的底色,良好生态是莆田的宝贵资源。”林宝金说,木兰溪、萩芦溪重点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稳定达10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多年居福建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0.18%,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莆田打造“活力之美”—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人民积极承接国家赋予的民营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改革任务,打造了一批叫得响、能推广的工作品牌。创办全国首家家庭林场,开创了新中国林业体制改革的先河。在全省首创“诚信+信访”“诚信+交通”等机制,全国信用排名第18,荣获全国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这是莆田市一家制鞋企业繁忙的生产线(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广泛传播到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莆田致力打造世界妈祖文化中心核心区,促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

“从开始,莆田连续举办了三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促进了‘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现在,妈祖文化的‘朋友圈’‘同心圆’‘合作面’越来越广。”在林宝金看来,妈祖文化走出去不断提速,成为今日莆田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

来源:新华社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水利资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