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看威宁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看威宁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时间:2019-11-21 06:13:38

相关推荐

看威宁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今年6月,威宁自治县充分发挥蔬菜产业短、平、快的扶贫效益,把建设易地扶贫产业蔬菜基地作为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在产业基础条件较好、适宜蔬菜种植的乡镇(街道)打造了6.5万亩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 ,计划分批次组织各乡镇还未脱贫且具有劳动力的5000贫困人口到基地进行务工,实现易地就业。目前,该基地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带动贫困劳动力到基地务工超过3000人,已初见成效。

从6月到8月,在基地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已工作达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在基地务工期间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取得实效?带着疑问,8月27日,记者走进位于基地核心区之一的小海镇万河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直击易地扶贫蔬菜基地如何助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身份转变 传统农民化身基地工人

初秋时节,雨水纷飞,气候开始变得凉爽起来,经过连夜的细雨滋润后,小海镇万河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的1300亩豌豆尖迎来了除草、施肥的最佳季节。

早上七点,秦光国赶紧叫醒一间寝室的工友,在洗漱完毕后准备到豌豆尖基地里开始一天的工作。

“前几天比较热,不适合采摘豌豆尖,昨晚下过雨,今天就要赶紧去施肥了”。说话间,老秦已经麻利地穿上了工装。今年60岁的秦光国是来自雪山镇大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来到基地工作已有两个月的时间。

在基地务工算得上是老秦的第一次外出务工。在老秦的记忆中,过去的几十年都是在老家种地。32亩零星分布的土地十分贫瘠,每年种出的苞谷洋芋只能维持一家七口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家中五个孩子也在外读书,家里的农活全落在了夫妻两的肩上。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

“那一年,我的老伴生病了干不了活,我一个人种不过来就丢荒了。”随着岁数的增大,老秦也不得不在岁月的关卡前低下了头。

4月,老秦一家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人从老家的旧瓦房搬进了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了新生活。可是,住房解决了,老秦依然高兴不起来。

“五个孩子都在读书非常争气,我现在没有工作有点拖他们的后腿了。”种了一辈子地的老秦突然闲了下来,这让他非常不适应,白天在安置小区内漫无目的游走,晚上对着电视发呆,仿佛丢了“魂”一般。

同年6月,在接到海镇万河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招工的通知后,老秦与其他各乡镇的贫困户一起来到了基地。

“到现在我已经得了5000多块钱,还供吃供住,比起在老家种地,现在算是享福了。”解决了就业问题,老秦十分高兴。他欣喜的告诉记者,在基地两个月的时间已经摸清楚了“豌豆尖”的脾气,熟悉了整个种植采收过程,准备下次回老家的时候把技术教给还在种地的老乡,鼓励他们一起种植蔬菜。

“我们基地的务工群众的工资按天结算,每天有80元的工资,做满25天以后,每天还有20元的补贴,就是能够保证在我们基地务工的劳动力每月有2500元以上的工资收入。”基地负责人施明辉说,每天都能保证有120到130人在基地里务工。

改陋习 除惰性 扶贫先扶智

“一开始们很难管理,有一部分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而且还特别喜欢喝酒。”施明辉介绍到,在基地务工的100多名务工人员全是来自周边各个乡镇的贫困户,初到基地,很多人还存在着些许惰性,部分人更有嗜酒的习惯,精神面貌特别差,针对这部分“特殊人群”,如何让他们扔掉酒杯,扛起锄头干活成为了头道难题。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管理团队决定要先把贫困群众自己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于是,基地就对务工人员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将务工人员按照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又分若干个班,在每天开饭前的半个小时进行系统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内务卫生,政策宣传和解读、蔬菜种植技术等。

“每天下午在开饭前的半个小时,我们就开始组织大家对每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比,好的表扬,不好的提出意见,在其他时间还通一对一谈心等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去逐渐改变他们的思想”。

床铺整齐卫生、服装整洁、吃饭有序排队,在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后,大家的工作状态和生活习惯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尽管还飘着细雨,豌豆尖基地里干活的热情依然高涨。

“老王,不喝酒了现在精神好不好。”“好得很,干起活来有劲。” 在基地里我们遇到了曾经的“嗜酒份子”王宁昌。“扶贫就像农村推板车,政府在前面拉,我们也要在后面推,这样才能早点脱贫嘛”。经过培训,王宁昌逐渐意识到了自己酗酒的陋习,如今因为表现优秀,已经成为基地里的一个小组长。

“只有勤劳才能致富,吃得苦才能早点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现在,大家都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基地不仅是学校 还是一个家

“100多人都是来自不同的乡镇,为了让他们能安心的住下来,我们首先就是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基地管理员李贵宁介绍到,留住人首先就要在饭菜上下功夫,为此基地专门从100多名务工人员中精心挑选出几个厨艺精湛的来做饭,而且每天的饭菜都要取样留置24小时,确保食品安全。针对这段时间比较容易中暑,感冒这些问题,基地还准备了常用的药品,为他们的生活尽量的提供方便。

“我之前也在别的地方打过工,都没有这里好,在这里有家的味道。”刚到基地务工一个月的苏永阳高兴的说。

“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生活中难免产生一些小矛盾。”于是,管理人员就充当起了“调解员”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大家解决矛盾,帮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业余时间也会不时举行教唱红歌等文娱活动,增进大家之间的感情,共同营造“家”的温馨氛围。

“现在很多群众每逢过节回家都要带上一些特产回到基地与大家分享,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家了”。

“在基地里干活很开心,大家有说有笑的,一天的工作很快就做完了。”在基地务工的朱桂梅表示,希望在基地长期的做下去,因为她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

“基地里稳得下来的人都是一心想脱贫致富的人,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提高精细化管理,继续为大家鼓劲打气,在一定能稳定脱贫。”施明辉自信满满。(周阳 赵伟 周星)

来源:威宁发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