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莲湖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莲湖

时间:2019-06-28 21:32:56

相关推荐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莲湖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莲湖

红莲湖是在原大寨沟东段基础上兴建起来的。大寨沟,是原郑潢沟,也称猪龙河在县内从索镇到新城的这一段。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时任知县恽毓庚所写的《重浚郑潢沟记碑》记载,郑潢沟又名系水,俗称猪龙河,其源发于淄川之黉山,入新城东南境之张店,迤逦西折,经于家堤至三岔湾而北流入锦秋湖。

红莲湖是在原大寨沟东段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这是一段历史非常悠久的河流

民国《重修新城县志·卷六·建置志二·堤防·于家堤》称:在城东十八里,郑潢沟上流泛滥,则城东为壑,故作堤捍之。旧志云,往者邑殷富,自知县王秉彝分郑潢沟东入时,而民日以贫。这段记载中提到的王秉彝是直隶新乐举人,嘉靖四十一年任,四十五年去职(1562-1566)。这个记载,至少说明此前郑潢沟只从于堤村往西。开东支流,也就是从于堤往东,最早也是从1562年开始。

据1992年出版的新编《桓台县志》第五编《水利·沟渠》载:大寨沟,原名四河寨沟。1963年冬,由唐山、果里、周家、桓城(新城)4公社疏挖,东起乌河,西至新城三岔湾,沟底宽1.5米。1966年至1976年,先后4次拓宽挖深,投工135.16万个,挖土178.74万立方米,沟底宽5至8米,高程14.5米,设计水深3.3米,流量30立方米/秒,新修、翻修建筑物23座。1977年6月,又拓宽新城三岔湾至孝妇河益民闸南北沟。大寨沟总长达26.7公里,横亘县境南部,沟通了乌河,涝淄河,东、西猪龙河和孝妇河及10余条排灌沟渠,实现了东水西调,西水东引,排灌惠及6个乡镇。

桓台历史上的四河寨南墙就在红莲湖。四河寨保卫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这段记载详细地记述了上世纪60年代,我县对大寨沟的疏挖,从中也可以知道大寨沟也曾名为四河寨沟。也就是说,红莲湖还曾是四河寨的旧址。据1990年《桓台县志·大事记》载:“1860年(清咸丰十年)秋,县衙筹办团练,配土枪、土炮。冬,前大王村举人张绎武、团练周宗芹在县衙支持下,组织108个村的民众修筑大围子,东起乌河,西依西郑潢沟,南沿郑潢沟、涝淄河,北枕马踏湖,南北长10.25公里,东西宽14.25公里,墙高3岔,周长50余公里,面积126平方公里,于1861年竣工。因四面靠河故名四河寨。”红莲湖所在位置,正好是郑潢沟东支流部分。四河寨的南墙就建在这里。

县内地方文化研究者张迅曾专门对四河寨进行过考证,他介绍,修建四河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境安民。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社会矛盾极其尖锐。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土豪劣绅巧取豪夺,特别是安徽北部地区连年遭受涝灾,地里庄稼颗粒无收,清政府对灾区民众不管不问,农民百姓穷困潦倒,到了举步维艰甚至人相食的境地。为了生存,当地农民揭竿而起,以几十人或者几百人组成一股(当地称捻),到富裕的大户人家要粮要钱,以度灾荒。如遇豪绅抵抗,便强行开仓,甚至杀死他们。其势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官府派兵前来镇压,他们要么逃跑,要么与之对抗。到后来一村或几个村庄筑圩墙与之抗衡。再到后来,发展到几股队伍联合起来攻击州县,抢粮抢物,抵抗清政府军队和地方武装的镇压。由于清朝主力部队在南方与太平天国军队激战,淮北地区清朝军事力量相对空虚。捻军很快发展成一支数量多、战斗力强的队伍。从咸丰末年,捻军不仅在淮北作战,他们经常向河南、湖北、江苏、山东、陕西等地出击,攻城掠池,索取军饷,主动打击清军和清政府倡建的地方民团。

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山东等地一片告急。清政府一面调集军队围剿,一面向各省派遣团练使,组建民团,设庄立圩,配合清军主力阻止捻军进攻,镇压农民起义。清廷向各省派遣团练使,领导和督促各府县组建民团,建立地方武装,并效仿捻军修建圩墙抵抗清军的经验,要求以村或几个村庄为单位建圩子,阻挡捻军进犯。

张迅介绍,四河寨自1861年全面竣工以后,据《民国二十二年县志》记载,较大规模的维修有四次。同治八年(1869年)6月讹言捻军至,民团总部组织寨内乡民大规模维修圩墙,训练民勇,增置枪炮。光绪十四年(1888年)讹传言捻军至,四河寨进行了第二次维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秋,倭人为乱于登州,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山东巡抚李札催团练修圩,四河寨民团总部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维修,以防日寇侵占。民国二年(19),军阀混战,盗匪迭起,为保一方平安,又对四河寨城墙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维修。据知情老人们讲,在以后年代,四河寨民团总部曾经组织了几次维修,但都记不清具体年份,也没有见到有文字记载。

历经时间的洗礼,现在,四河寨已不复存在,但在战乱的年代,由于有了四河寨,保护了一方群众的平安。

桓台的开拓者张贵的墓地初在新城镇城东村,为兴建儒学,其墓地搬迁至于堤村

在红莲湖的西边是唐山镇于堤村,这里是桓台先贤张贵的墓地。新城镇是桓台古县城所在地,有7(1228年至1950年)的县治所历史。据史料记载:桓台正式设县从元代开始,时名“新城县”。后元明清时代,齐桓公戏马台又曾作为文书驿站、县衙驻地。《元史》记载:新城本长山驿台,太宗在潜,以民完聚,创之城曰“新城”。开拓者为邑人张贵。自汉设县以来,此处属高苑地,后为武强、长山二县地。

张贵的后人张晋曾担任过新城知县,是他把张贵的墓田捐献出去,建立了桓台县历史上最早的学校,当时叫儒学。张贵的墓地迁移到了现在的唐山于堤村。张贵的后人后来迁居到了现在的前埠、后埠村一带。《张家埠张氏世谱》称他们为“奉祀远孙”。

红莲湖东边的乌河边上曾发生过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红莲湖东行不远即为乌河。乌河古称时水,《辞海》对时水的解释:“古水名。《周礼·职方》幽州,‘其浸菑、时’。一名耏水,一作如水。上游即今发源临淄西南的乌河。自临淄西北以下,古分二支:一支西流经今桓台县境西北入济水,旱时干涸,故又称干(乾)时。《左传·庄公九年》:‘师及齐师战于乾时’,即此。”《辞源》对时水的解释是:“水名。亦名耏水、如水。因水色黑,故又称黑水。其水源浅易涸,亦名乾时,俗呼乌河。”

乌河边上,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与鲁庄公曾进行过一场着名的战役,这就是乾时之战。有学者称,这次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周武王去世之后,儿子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于是,周武王之弟姬旦摄政,是为周公。周公摄政期间,商纣王之子武庚趁机联合管叔、蔡叔叛乱,周公兴师平叛。平叛成功之后,周在东方大封诸侯,其中地位最高的两个就是鲁和齐。

乾时之战最终以齐国的胜利而告终,对于齐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从深处考量,这次战争有很深的意义,战争的结局直接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

由于齐国和鲁国的治理理念不同,假如当时乾时之战鲁国取得胜利的话,那就不会有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文化也会有相当一部分缺失,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可以想像出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乾时之战的结果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如今的红莲湖风景秀丽,成为淄博市的一张璀璨名片,游客在这里游览,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身处这片历史积淀深厚的区域,还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韵味,这就是红莲湖的独特魅力。(杨成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