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崇明区园艺村:特色产业何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区域频道-东方网

崇明区园艺村:特色产业何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区域频道-东方网

时间:2018-08-19 10:27:57

相关推荐

崇明区园艺村:特色产业何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区域频道-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奚亮8月15日报道:自然生态美、宜居环境美、绿色产业美、乡风文明美、生活幸福美,在上海远郊的崇明区,有这么一座“五美”的特色村,即位于港沿镇的园艺村。作为崇明区唯一的上海首批村振兴示范村,园艺村还有一个别名——“黄杨村”。

每年春秋两季,园艺村总会被大卡车围得水泄不通,而村民对此却一点都不烦恼,反而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儿,这些都是慕名来收购“瓜子黄杨”的。从水仙花到剑兰再到唐菖蒲,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今以黄杨为主导产业的园艺村终究还是“火”了。

“我们”家都成了“网红”打卡地

“前两天,有十几个外国人突然‘闯’进了我家的黄杨园,又是跟黄杨树合影,又是盯着我家房子一顿猛拍,我真是被吓到了。”茅锦昌笑着说。就连隔壁向化镇的一些村民,也突然喜欢吃完晚饭沿着北跃进河路往茅锦昌家这边溜达健身。“女儿说我们家都成了‘网红’打卡地。”

茅锦昌,今年65岁,家住大港公路北跃进河路路口附近——园艺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核心区。他家种有约3亩的黄杨树,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样,售卖黄杨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除草、施肥、修剪枝叶,茅锦昌与黄杨树已打了近40年的交道,他也见证了园艺村因为黄杨而发生了蜕变。

“特别是过去一年。”茅锦昌告诉记者,家里的房子全部粉刷一新,白墙青瓦,辅以极富乡村气息的墙画、竹篱笆,羡煞旁人;家门口的跃进河通过生态治理,河水更清澈、河坡更漂亮、河岸更整洁,河道两侧还新建亲水平台,令河道“颜值”进一步提升;家门口的出行道路以柏油替代水泥重新铺筑,并增添路灯,令出行更为便捷。“女儿平时在上海市区工作,最近每次回来,都夸村里环境变好了,像是搬进了一个新家。”

据记者了解,园艺村有着“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在800户村民中,有675户种植黄杨,种植规模达到1000多亩,以上树龄的黄杨约2万株,最长树龄超过200年,全村造型黄杨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园艺村的前身合兴园艺场曾是全市闻名的花卉苗木之乡。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园艺村的村民始终将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致富之本。

6月下旬,在确定入围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后,园艺村通过整治人居环境、修复河道生态、重塑农宅风貌、发展以“黄杨”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已完成1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呈现出“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让年轻人留住乡愁

“价格高的黄杨至少需要以上的树龄与较好的造型。”同样与黄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施鹤生告诉记者,他曾是园艺场的党支部书记、场长,被评为“崇明工匠”。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一部分受到树龄的影响,而另外一部分则是黄杨成长过程中“无止境”的修剪、造型。

据悉,如今在园艺村从事造型黄杨的村民约有四五十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50多岁,最长者已是杖朝之年。庆幸的是,随着乡村振兴,园艺村的村容村貌、产业发展重新焕发生机。村内20来岁的大学生、青年陆续加入黄杨这一产业,通过家人的“传帮带”,许多年轻的工匠传承了这项特殊的手艺。

从追求温饱到如今向往和期许美好生活,乡村振兴让农村美了,百姓的钱袋子鼓了,农村农业的生态价值被充分释放,这种价值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纷纷选择“返巢”,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是每一个人的向往,也是从小生活在农村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乡愁”。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崇明区有着清晰的思路,其落脚点就是“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为基础,依托自然、文化、原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民宿、文创、园艺等新产业新业态,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乡村振兴不是“工程振兴”,不在于开展了多少工程项目,而是要尊重自然生态,把握乡村定位,让乡村更像乡村,体现田园野趣,重塑乡村价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