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摘要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摘要

时间:2023-10-29 23:54:33

相关推荐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摘要

琼建科〔〕145号

关于印发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

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联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海南省水务厅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

5月23日

前 言

本导则根据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编制完成。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收集了海南省及其他国内城市的相关建设工程技术资料,充分考虑海南当地特色,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应遵照本导则执行。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目标与策划;4.场地;5.建筑;6.结构与部品;7.建筑设备;8.绿色施工;9.运营管理。

本导则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 则

1.0.1为更好地展现海南优良的生态环境,推动海南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绿色发展,打造国际标准、高水平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驿站建筑及其服务配套设施的策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

1.0.3驿站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高工业化水平的建造方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国际领先、经典传承的绿色驿站、健康驿站、智慧驿站、人文驿站和低碳驿站。

1.0.4驿站建设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海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驿站service station

作为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补充,在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周边的景区景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旅游资源,形成的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综合服务平台。

2.0.2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3健康建筑healthy building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

2.0.4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 energy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其供暖、空调与照明能耗应较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50%以上。

2.0.5近零能耗建筑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系统运行,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物,其供暖、空调与照明能耗应较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60~75%以上。

2.0.6零能耗建筑zero energy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建筑物本体及周边的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全年供能大于等于建筑物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

2.0.7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 ratio of renewable energy

空调、通风、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等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

2.0.8被动措施passive techniques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蓄能、雨水入渗等措施。

2.0.9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

建筑工程及其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在全生命期内提供共享的信息资源,并为各种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2.0.1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

2.0.11绿色施工green construction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保护环境)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3 目标与策划

3.1

目 标

3.1.1【地域特色】应结合海南气候、地理、文化特点、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环岛旅游公路驿站。

3.1.2【健康建筑】驿站建筑应按健康建筑要求建设与运营,提升空气质量、保障用水品质、营造舒适环境、关注全龄友好。

3.1.3【超低能耗建筑】驿站建筑应采用被动式技术、高效用能系统、可再生能源供能等,达到超低能耗建筑水平。

3.1.4【近零能耗建筑】全部驿站中应有30%的单体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水平,并选择典型的建筑进行零能耗实践。

3.1.5【可再生能源】驿站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应低于30%。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驿站冷热源宜采用太阳能空调、海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供能系统宜采用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风光互补景观照明、生物质能、海洋能等。

3.1.6【碳排放与碳中和】驿站建筑应进行全寿命期碳排放量计算,宜采取可再生能源、植物碳汇等措施对直接、间接、生物质碳排放进行碳中和。

3.1.7【装配式建筑】驿站建筑应优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装配率应满足《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中的要求,并鼓励开展省级或国家级装配式项目示范。

3.1.8【智慧管理】应建立全部驿站级、单个驿站级和专业应用级的三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智慧管理。

3.2

策 划

3.2.1【全寿命期策划】驿站在建设前应进行全寿命期、各专业协调配合的全过程策划。

3.2.2【全过程策划】全过程策划应明确驿站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策划书。策划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

3 设计方案;

4 施工方案;

5 运营方案。

3.2.3【前期调研】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与风貌、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区域人文历史等;

2 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

3 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等。

3.2.4【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明确项目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2 明确项目自身特点、主题定位、配套设施与功能要求;

3 明确项目与周边驿站项目以及环岛同类型驿站项目的协调性与差异性;

4 确定项目达到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 02、《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5 确定项目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综合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能耗监控与建筑信息、碳足迹等方面的实施目标,支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6 组织开展驿站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

3.2.5【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保证场地安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文化遗产;

2 结合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设计;

3 突出海南气候、地域、文化特色;

4 采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策略;

5 选用适宜、集成、健康、高效、智能的技术及设备产品;

6 综合考虑建造、实施、运营以及未来提升的可能性。

7 选用与海南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材料。

3.2.6【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考虑施工现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

2 确保项目施工的安全、实现优质、经济、合理、高效;

3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

4 选用先进的产品、技术、设备、施工工艺和方法;

5 注重改善作业条件、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资源;

6 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智慧建造。

3.2.7【运营方案】运营方案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健全节能、节水、节材、垃圾管理、绿化管理等制度;

2 建立运营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

3 注重驿站服务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4 推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

5 强化服务和管理质量提升。

4 场 地

4.1

布局与功能

4.1.1【场地选址】公路驿站选址应符合省、市县总体规划;

1 避让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2 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

3 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

4.1.2【区域统筹】驿站建设应与周边风景区统筹发展,合理定位,以驿站建设促进周边风景资源保护与作用,综合提升驿站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景观品质与游憩质量。

4.1.3【场地布局】场地布局应围绕其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展开,驿站内部的规划、建筑、景观、活动、服务应与主题定位、形象定位相一致,并应优化交通流线,合理设置场地并考虑动静分区、开放与私密空间分区。

4.1.4【可再生能源设施安置】场地规划应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评估,合理设置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安装位置或场地。

4.1.5【功能业态】驿站应设置基本配套功能及附加配套功能:

1 基本配套功能应包括游客到访中心、加油站、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公厕、餐饮、小商品/旅游纪念品商店、旅游医疗点、警务服务点、景观休闲设施等,并满足场地内基本配套功能的全面覆盖;

2 附加配套功能应结合驿站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叠加美食类、主题公园类、文化类、和住宿类等四类,业态内容要与用地规模要求相匹配。

4.2

生态与景观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4.3

场地环境与人性化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4.4

交通设施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4.5

基础设施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5 建 筑

5.1

文化特征与建筑风貌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5.2

建筑布局与人性化

5.2.1【平面布局】驿站建筑的平面布置应根据海南气候特点、驿站使用性质、功能、工艺要求,合理布局。

5.2.2【被动设计】驿站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并结合围护结构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5.2.3【热带建筑特征】驿站建筑应充分考虑沿海地区气候特征,宜采用柱廊、干栏式、檐口出挑等体现热带风情的建筑形式。

5.2.4【通风散热】驿站建筑应充分考虑建筑的通风散热,宜采用首层架空、通风庭院、开敞外廊、镂空门窗、屋顶绿化等形式。

5.2.5【自然通风】驿站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过渡季工况下建筑的主要功能区域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其它说明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5.3

建筑立面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5.4

装饰装修

5.4.1【装饰装修一体化】驿站建筑宜采用装饰装修一体化设计,应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实现建筑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的协调统一 。

5.4.2【装修材料污染物】驿站建筑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5.4.3【装修材料选择】驿站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所用材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并按设计要求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

5.4.4【防滑等级】建筑潮湿地面、楼梯踏步与坡道等处,应选用防滑材料并具有防滑构造。

5.4.5【整体卫浴】驿站建筑宜采用一体化设计的集成卫浴产品。

6 结构与部品

6.1

主题结构

6.1.1【安全耐久】主体结构及附属设施应满足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

6.1.2【适变性】考虑驿站区域内的业态变化可能性,建筑设计宜采取建筑适变性措施,包括大空间结构布置、轻质隔墙体系、结构与设备管线分离。

6.1.3【标准化设计】应以少规格、多组合的思路,通过标准化的构件组合成多样的结构,提供丰富的建筑功能空间。

6.1.4【装配式结构体系】应根据驿站建筑功能及特色、周边气候特点、生态环境、资源情况及交通条件等,因地制宜选择装配式结构体系。以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为主,适宜区域采用木结构。

6.1.5【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规模较大、标准化和重复率较高的驿站建筑宜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1 可根据建筑形式,采用框架结构或墙板结构等结构体系;

2 宜采用高效、可靠的构件连接形式,提高安装效率与质量。

6.1.6【装配式钢结构】规模较大、安装运输条件较好的驿站建筑可采用普通钢结构,包括钢框架及框架-支撑结构;具有较大空间的驿站建筑可采用网架等空间结构;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驿站建筑可采用集成模块结构;规模较小、层数较低的驿站建筑可采用轻型钢结构;

6.1.7【装配式钢结构防腐、防火】对于装配式钢结构,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钢构件的防腐、防火性能,有条件的可采用耐候钢。

6.1.8【装配式木结构】游客中心、园林景观等低层建筑可采用装配式木结构体系。

6.1.9【装配式组合结构】在适宜的项目中可考虑采用钢-混凝土、钢-木、混凝土-木等组合结构,充分发挥材料和组合优势;

6.1.9【减隔震措施】对于高烈度地区,宜在装配式结构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

6.2

基 础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6.3

部品部件

6.3.1【绿色建材】驿站建筑部品部件宜采用绿色建材产品,全面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钢材、高效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绿色优质化学建材等;非承重墙的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应达到100%。

6.3.2【内隔墙系统】驿站建筑的内隔墙系统,当布置规则且对隔音要求高时,可采用轻质条板的形式,如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轻质陶粒混凝土板、水泥聚苯颗粒板等;当隔墙布置要求灵活、便于功能调整和布置管线时,可选用轻钢龙骨复合墙板等形式。

6.3.3【外围护系统】驿站建筑的外围护系统宜采用非现场砌筑方式,包括各种预制混凝土墙板、轻质条板、复合墙板、玻璃幕墙、并应进行装饰、防水、隔热的一体化设计。

7 建筑设备

7.1

暖通空调

7.1.1【室内热湿环境】夏季工况下,建筑主要房间室内温度宜控制在29-28℃,相对湿度不宜高于70%。

7.1.2【供暖】对于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室内温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主要房间,可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分散式空调系统供暖。

7.1.3【新风量】驿站建筑的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GB 50736的规定,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新风量不宜小于35(m3/h·人)。

7.1.4【室内噪声】驿站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规定,酒店建筑应达到一级要求。

7.1.5【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TVOC、氡等污染物浓度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规定限值的80%。

7.1.6【冷源计量与监控】冷源设备供冷量应可根据建筑负荷进行灵活调节,且应配置运行状态监控与计量系统,并接入建筑信息平台。

7.1.7【常规冷源效率】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机组作为驿站建筑冷源时,其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OP)、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等性能指标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限值提高12%或达到1级能效等级。

7.1.8【可再生能源系统效率】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太阳能集热效率分别不应低于50%和40%。水源热泵系统夏季制冷能效比不应低于3.4。

7.1.9【设备噪声限值】露天安装的空调室外机、冷却塔、风冷热泵、风机等噪声较大设备的安装位置应远离人员活动区域,其噪声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标准》GB 2237的限值要求。

7.1.10【新风热回收】驿站新风系统设置热回收装置时,换热性能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热回收装置的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

2 全热热回收装置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

7.1.11【风系统微生物污染控制】空调通风系统应采取防止微生物孳生和传播的措施。

7.1.12【排风】厨房、卫生间、垃圾间等区域应设置独立排风系统,避免空气串通到建筑其他区域;输送污染气体的排风管道在穿行较清洁区域时,管内应保持负压;污染气体排放前应采取处理措施、达标排放。

7.1.13【变负荷调节】冷热源设备、循环水泵、通风机等应采用变负荷调节方式。

7.2

给排水

7.2.1【水源选择】应根据用水需求及周边水资源条件,合理选择水源,如市政自来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雨水及再生水等。同时利用多种水源时,应进行水源和用水之间的水量平衡分析。

7.2.2【海水淡化】当市政自来水、地表水、地下水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时,可采用淡化海水作为盥洗、洗涤用水。

7.2.3【水质要求】生活饮用水、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体、非传统水源等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7.2.4【供水系统】供水应充分利用水源一次供水压力,如市政压力、水处理设施出水压力。需要二次加压供水时,应选择供水效率较高的加压设备。采取措施保证各处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

7.2.5【直饮水】驿站应设置直饮水供水点,且服务半径不大于100m。直饮水供水点数量少且分散布置时,宜采用终端直饮水设备。

7.2.6【热水系统】生活热水制备应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

7.2.7【用水计量】供水系统应分级、分用途设置计量装置。

7.2.8【排水系统】有市政排水管网的驿站,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餐饮厨房含油污水应经隔油、残渣过滤处理,排放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7.2.9【污水零排放】无市政排水管网的驿站,污水处理应采用一体化(或模块化)处理设施或与景观相结合的生态处理设施(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对于日均污水量小于50m3/天的驿站,可采用生态污水处理系统。

7.2.10【雨水控制】场地和屋面雨水采取断接方式,利用场地竖向进入绿地、雨水花园、湿地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7.2.11【节水器具】所有用水器具均应采用用水效率等级为一级的节水器具。

7.2.12【公用浴室节水】公用浴室淋浴器应采用带有延时自闭及用者付费装置的产品。

7.2.13【节水洗车】应采用循环用水洗车设备,并宜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

7.2.14【冷却节水】空调系统宜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

7.2.15【防返臭味】应使用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和配置存水弯的卫生器具,且其水封深度应不小于50mm。

7.2.17【管道标识】各类用水系统及设施应有明确、清晰、永久性的标识。使用非传统水源时,还应采取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7.3

电 气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7.4

智能化

7.4.1【局域网通讯】智能化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应采用专用局域网;各子系统和设备应采用常见的工业通讯协议。

7.4.2【无人值守系统】驿站变配电室、集中式空调冷源应建立无人值守系统。

7.4.3【建筑能源监控系统】驿站应对电、水、气、可再生能源等各种输入能源进行集中监测与计量;变配电、照明、电梯、空调、给排水等设备的能源利用应建立能源监控系统。

7.4.4【驿站级平台】每个驿站应设置驿站级管理平台,集成暖通空调、给排水、供配电、安防等专业应用级管理系统,实现智能调控和节能优化运行管理。

——其它说明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8 绿色施工

8.1

施工组织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8.2

保护环境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8.3

智慧建造

8.3.1【BIM技术】驿站建筑设计、施工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实现“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全专业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生态圈,实现工程施工智慧管理。

8.3.2【监管平台】驿站建筑施工宜建立绿色施工监控系统,在智慧建造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对施工现场节能、扬尘、噪音、光污染、污水、垃圾等进行数字化监控和管理。将相关工程信息及时上传至政府指定平台,接受政府的监管。

9 运营管理

9.1

制度与机构

9.1.1【制度】驿站应建立并实施绿色、健康、智慧、低碳措施管理制度。

9.1.2【设备设施】驿站应建立设备设施台账管理系统,配置和维护建筑相关设备的资料,如图纸、招投标文件、运行记录等,实现各设备从设计、采购、运行、保修、维护、报废等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9.1.3【人员机构】驿站应设立专职的运营管理机构,应在房屋管理维修、经营开发、保安、环境管理、机电设备工程等方面设立专职运维团队。

9.1.4【人员培训】驿站应建立并实施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应专门针对智能化、信息化系统的操作、运行和维护,建立培训计划。

9.1.5【激励制度】驿站应实施能源管理激励制度,管理业绩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

9.2

管理与监督

9.2.1【管理职能】应建立权责分明的全部驿站级、单个驿站级和专业应用级的管理职能。

9.2.2【落实管理】应采用定期检查方式,对驿站主要专业应用系统,如空调通风系统、消防系统、智能化系统等进行检查,并真实记录检查结果。

9.2.3【全民监督】应建立全民服务监督与评价体系,可采取纸质服务评价表、网页端、移动端等多种形式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论证。

9.3

信息化运维

9.3.1【信息化运维系统】全部驿站级管理平台应包括信息化运维系统,实现对各个驿站信息化运维系统的云平台管理;云平台应实现实时监测、集中分析、智能调度等管理功能。

9.3.2【大数据运维系统】宜建立大数据运维系统,实现海量数据的稳定存取、基础性数据的展示、关键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功能。

9.3.3【BIM运维模型】宜建立BIM运维模型,实现单体建筑的可视化运维管理。

9.3.4【GIS发布与管理】宜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布与管理导入系统,实现基础数据到地理图形的显示,实现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如人员、能耗、交通等数据的地理信息应用分析与效果展示。

9.4

后评估与改进

9.4.1【后评估】驿站建设应进行后评估,应将项目实际达到的效果和影响与本导则确立的目标进行对比。

9.4.2【第三方机构】驿站后评估应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进行,不应受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干扰。

9.4.3【碳足迹】驿站应建立碳足迹系统,建立以每人地址模式,利用信息共享和交互,实现地址追踪,提供以碳足迹、碳向导等为主的碳收集服务功能。

9.4.4【碳结算】驿站应建立碳结算系统,针对建筑和人员的碳排放,利用多种终端方式,进行碳结算功能。

9.4.5【检测评估】驿站应对建筑本体、机电系统、照明系统等重要子系统定期进行检测评估,保证建筑物本身及相关系统设备的使用安全性、节能性。

9.4.6【能源审计】驿站应定期进行第三方能源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设置年度能源消耗限额。

为您提供:

■ 《暖通制冷空调》杂志纸媒推广

■ 暖通制冷空调在线网络推广

■ 暖通制冷空调在线微信推广

■ 数字建环(全国巡回)峰会

■ 暖通空调数字化(BIM建模)

■新型城镇化(装配式建筑)建设项目对接

更多服务......

《暖通制冷空调》杂志

■杂志微信号:hvrac61

■杂志热线:010-63381153

敬请关注暖通制冷空调杂志官方微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