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建筑史话:看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建筑史话:看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时间:2020-12-04 11:23:26

相关推荐

建筑史话:看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好似社会上的人群,同一条道路上行走,来来往往,却都是无关的人,与他们的关系,倒不如每日看到的道旁的树木花草亲切。大人讲,我出生在县城与乡下之间的马路上的一个小商店里。我的脑海里依旧有和祖祖坐在木头的四方桌前吃饭,盼望爸爸妈妈进货回来的场景。在商店旁有一个草长的很高的山崖,我曾经和幺爸在哪里放过风筝。后来,也住过乡下泥土做的房子,斜斜的屋顶黑色的瓦,零碎的记忆告诉我,我曾经确实住在那里……

——网友:口五110241048

这一辈子,不管身居何处,潜意识里,走进家里的那个老屋才叫回家。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座或几座建筑里,生死辗转,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迁。建筑承载了我们大半的生活时间,也耗费了我们大半的开支和资产。可是,有多少人问过自己:

我们生活的,经过的,喜爱的或者嘲笑的建筑为什么长成这样?

那些亭台高阁,雕梁画栋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变迁和伦理观念?

在这文明兴衰交替的过程里,我们的中华文明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重要角色?

今天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耘教授,带来专栏《中国建筑艺术深度体验课》第一讲内容,从先秦时期的建筑艺术原型为你解说:建筑的职能。(PS:文末有福利)

01

我们需要建筑吗?

作为人,我们的存在究竟需不需要建筑?建筑是必须的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脱离建筑脱离经验乃至脱离物质而存在,依据信念、真理抑或孤独和虚无而存在?

作为一名七零后,我的青春是由下列歌手的名单串成的梦幻“花环”——王杰、齐秦、姜育恒、童安格、崔健、黑豹、唐朝、孟庭苇、伊能静。我总记得那段刚刚从录音磁带转换为以画面呈现的卡拉OK的过程——一幅画面“烙印”在我眼前,姜育恒的《把根留住》。

姜育恒怎么把根留住?

一件纯白色的长袖衬衫,一条淡蓝色的高腰牛仔裤,背着一把红棉吉他,用单脚脚尖踩着火车的轨道向前走,不知道要去哪里,无目的,地平线尽头,是一片虚廓的草原,草原上什么也没有。

那个年代,对于火车,对于铁轨的崇拜没有来由,但却偏执、强烈!直到现在,我还会想起海子。事实上,更应景的歌,叫做《跟着感觉走》、《让我一次爱个够》。在三毛《哭泣的骆驼》里,人就是要流浪的,流浪是人的本能——如果生命是冬天里燃烧的一把火,只要跟着感觉走,一次爱个够就够,还要建筑干什么?建筑有什么用?

曾经有一度,我把这种“非”建筑、“去”建筑、“解构”建筑的文化步调,与八十年代联系在一起来理解——这会不会是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之文化潮流的特殊气息?然而直至今日,我们也仍旧依稀可见四个单薄的字:“诗和远方”!——提到“远方”,“远方”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行走”,是“出去”,是从眼前的苟且挣脱开来、桀骜不驯地逃离,所以,召唤“远方”,在本质上,必然是“反”建筑的。

由此推论下去,“否定”建筑的动因,似乎就会集中于一个人某一年龄阶段的普遍选择——青春期,“离家出走”,几乎是每一颗“叛逆”的心共通的冲动和宿命。这种冲动和宿命,往往与一种思潮有关,那便是“启蒙”,那便是“现代性”。

因循于这条逻辑继续推衍,我们会得出,人之于建筑的需要是不完全的,因为人之于建筑的需要是阶段性的,间歇性的,会中断,会隔离——人在某一自定义的语境里,可以不需要建筑——背着一把红棉吉他,漫无目的说走就走,这就是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当一个人追求这种“有意义”的人生时,某种情感抑或某种意志已然充盈在他的心里,我们可以给这种情感这种意志一个名字——“自由”!

然而,我们或许还应当知道,“青春”是一个更为特殊的名词。我记得戴锦华老师在一次访谈中曾经提到:

“青春”本身,是一种西方自人文主义以来,经由启蒙理性而得到的产物。

这意味着,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基因里,是没有“青春”这个概念的!确立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几乎很难找到“解构”建筑的文化证明,而与之相反,建筑恰恰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核心!

不过,在这里,我再最后补充一句。之于约伯,有舍斯托夫的《旷野呼告》,之于人的试炼往往发生于圣殿外的荒野,伊甸园里也是没有建筑的,这一切,与所谓的“青春”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对应。

02

建筑能给人带来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文献、出土文献里,人只在建筑中存在。什么叫做“人只在建筑中存在”?是人只能在建筑中存在?是人只会在建筑中存在?还是人只应当在建筑中存在?属于后世的思考,就先秦而言,人只在建筑中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共识。

建筑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

请大家务必记住一个词:“制度”!人类文明不仅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有制度文明。在很多场合里,制度文明是可以制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系辞下》有句话说: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这里的“大壮”,实际上,就是“壮大”,是与建筑极为密切相关的一个词。穴居野处与居于宫室究竟有何区别?人为什么不满足于穴居野处,而要居于宫室呢?王弼有过一个解释:

“宫室壮大于穴居,故制为宫室,取诸大壮也。”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制”,“制约”的“制”!跟在“穴居”后面的是“野处”——上古先民“穴居”,为什么就是“野处”?何“野”之有?因为“穴居”无法制造法度,被制度纳入,故而“野”——“宫室”,意味着另一种有所“制约”的人类制度文明的诞生。一个人处在一座建筑里,也就置身于一种制度中;一群人制造一座建筑,也就制造出了一种制度;几千年后,当我们再度了解它时,也只能从制度入手。

03

建筑的职能

建筑的首要职能,是祭祀。因此,建筑首先是权力的庇护所。

权力与权力不同,希腊的神庙、哥特式的教堂同样是权力之所,然而,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先秦建筑的“格式”——“宅”、“宗”、“宫”一定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神庙、教堂。由于缺乏一神论的宗教基础,中国远古建筑并不是为了维护单一的信仰、理性而存在的,拜祖先、拜万物,因为“实用”,而有“庙堂”。这种“实用”的庙堂,首先把建筑视为一种糅合了时间和空间的“宇宙”。

“宇宙”那么庞大,建筑如何摹仿?用“庞大”来摹仿。西周建筑的规模有多“庞大”?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遗址里,上层建筑的柱础数据我提供给大家,其F3房,除了两个附加柱的柱础埋深50厘米外,其他柱础埋深为2.4米!2.4米!不只是埋深,它的柱径亦非常巨大,一般柱径为1到1.2米,中柱础直径则达到了1.9米!1.9米!不妨想象一下,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无论如何,它都可以用恢弘、壮阔、雄伟来描述!

你或许会说,建筑再庞大,也是“有限”的。的确如此。那么,如何用“有限”来摹仿“无限”?请大家务必再记一个词,这个词,就是“序列”!人在建筑之初,一定会对建筑未来可能给人带来的空间感有所设计。设计什么?

空间、空间感,空间和空间感中的序列。扶风召陈建筑群中F3、F5、F8的柱网布置可以为例,例如F8,在这座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的房屋里,房屋中部进行了特殊处理:“减柱”!为什么要“减柱”?

一方面,“减柱”可以增强房屋的稳定性。一间房屋,列柱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结构性”,“减柱”恰恰能够提高四阿屋盖在“结构性”上的荷载;另一方面,只有“减柱”,才能制造“空间”,便于实现‘东序西向’、‘西序东向’的设馔安排,从而反映出“序”、“向”内涵的社会价值。

04

建筑是血缘、家族、宗法的依托

在日常生活里,建筑本身不是个人私产,而是血缘、家族、宗法的依托。

建筑从来都是家的必需品,不是个人的必需品。一个,总要有一间房子,房子里有没有猪,有没有财产是另一回事,首先得有房子。

与“家”所适应的是“”的概念。居家居家,所居即其家,室内即是家。没有屋室,没有居所,无家可言。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有家人卦所言的血缘制度、上下秩序、内外观念、家庭系统。

这其中,关键词是“居”。居家居家,“居”是带有“”的含义的。无论是天神还是人鬼,居于何处,是站于何处?还是卧于何处?是玉树临风地伫立在那里还是四仰八叉地躺倒在那里?是坐,是正襟危坐还是游戏屈膝盘腿坐,待定,但却是坐在那里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居处总跟“”有关。坐不一定是坐在椅子上,亦可席地而坐,跪坐,但坐一定要有座,这个座必须有方位,有空间,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居即“占座”。

因此,君子必然“居其室”,才有远近。何谓远近?

室是基点,没有室,何来远近?!,实乃君子的居所,君子身在羁旅途中吗?非也,“君子居其室”,其言、其行是在“家”这一建筑体内完成的。当然,“君子居其室”,可以有两种全然相反的作为,或“出其言善”,或“出其言不善”,但君子行善、行不善的时间、空间,均在室内呈显。而且,无论君子行善、行不善,其影响的传播路径、幅度、模型是一致的,构拟出的是一张网罗,这张网罗,就是一种室内与室外,由建筑分出内与外的场域。

如果君子像约伯一样呼告于旷野,他的言行还是他以及众他生命的“枢机”吗?不得而知,因为君子不是约伯,约伯也不是君子,君子始终是要以建筑,以“居其室”为其生命的依托和背景的。

王耘老师心里话

现实世界,太污浊了,太嘈杂了,太喧嚣了,太疲惫了。我想,在我这一生里,起码要有那么一次,站在亭子里,等来一场雪,等来一个纯粹的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在一座,或者几座建筑里。即便你心无旁骛,趣向荒野,我想,你起码也应该生在建筑体内,死在建筑体内。

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会生,就会死,尤其是中国建筑,无法实现不朽,但我想,建筑一定比你活得久长。你比它,更像落花,更像流水。建筑是一种场域,一铺席,一把伞,一棵树,一条船,它守在那里,承担着、包容着、放任着、安慰着人类的婚丧嫁娶、生死别离。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回味它,触摸它,爱护它,与它说话呢?可你又如何理解它的样子,它的语言,它的灵魂,它的曾经?

我想,《中国建筑艺术深度体验课》或许可以给你些许帮助,带你走进中国建筑,领略中国建筑之美。

上新特惠仅需39元

完成专栏学习后 还有机会获赠王耘教授着作

《中国建筑美学史》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往期回顾

欢迎转发朋友圈,和慕课君一起致力于推广免费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一位有自我提升愿望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到中国最好的大学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名师专栏:《中国建筑艺术深度体验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