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故事】走进石屏文庙 体验百年传承的文脉书香!

【故事】走进石屏文庙 体验百年传承的文脉书香!

时间:2024-02-06 11:59:34

相关推荐

【故事】走进石屏文庙 体验百年传承的文脉书香!

地处红河州西北部的石屏县,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曾走出过袁嘉谷等文化名人。分布各处的文物古迹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石屏社会的风貌。包括文庙、古州衙、玉屏书院、李恒升私宅在内的石屏文庙建筑群,是石屏历史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石屏文庙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屏文庙

“庙学合一”文风兴盛

与袁嘉谷故居相距不远的石屏文庙,相较于建水文庙名气稍逊,却因孕育出一批优秀人才,显现出别具一格的灵气。据民国《石屏县志》卷七记载:“石屏自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1368年)建文庙,立庙学,建学设科,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文教诞敷。”文庙坐南朝北,占地面积4257平方米,由牌坊、泮池、大成殿、先师殿等建筑组成。历经明清时期数次重建修缮,目前保存下来的尚有棂星门牌坊、泮池、石雕等标志性建筑。据石屏县博物馆馆长朱晓燕介绍,石屏文庙的建筑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其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皆充分体现出创作者在设计和施工方面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因庙设学,是文庙得以世代传承的重要基础。庙学合一或庙学并存的思想,则是文庙建筑组群的文化内核。石屏自元代建庙学和社学后,先后共置10个书院、12个私塾、6个义学。在明清两代,仅几万人口的石屏,涌现出翰林16名、文武进士77名、举人638名。如此可观的数字,令石屏成为仅次于昆明和大理的科举“第三大户”。文庙的建立,奠定了石屏民众尊孔崇儒的基础,也夯实了文献名邦的根基。因重教兴文,当地民间不论贫富之家,皆以教子读书为荣,文风日盛,冠于南滇,科举人才络绎不绝。“一门三进士,对面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这是清末民初流传于石屏的民谣,也是对当时当地重教兴文的真实描述。

书院授学人才辈出

与文庙毗邻的玉屏书院,由进士朱丹木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捐资修建,是石屏诸多书院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自建成以来,几经演变,均致力于教育事业。在继承古代私学传统和特色的同时,玉屏书院也汲取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的长处,故其建筑既具学府之精髓,亦有传统民居之特色。作为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机构,成为儒学的标志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朱晓燕说,玉屏书院从每个殿堂厅房所居的位置、装饰到总体格局,都遵循纲常礼教的严谨秩序,使师生置身于浓厚的政治伦理的氛围中,这也正是儒家之道世俗性的一面。昔日,书院大门上悬“玉屏书院”匾,龙门头上前后悬“龙门”直匾,书院内也悬挂有诸多匾联,内容大多是激励学生好学上进、尊师求教。这些匾联,对于后人研究封建社会吏治情况、各级官吏思想道德及衙门文化等,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书院皆遴选名宿鸿儒为人师表,故学风正,教育有方,人才辈出。有“硕学通儒”美称的许印芳,晚年告老还乡后,主讲于玉屏书院。许印芳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形成了一套独特而严谨的治学方法和育才树人观。他教学生读书要戒陋、戒隘,作文要戒浅、戒腐、戒陈、戒作应声虫,对能独抒己见,发前人所未发者,倍加器重。他培养的学生,如袁嘉谷、钱用中、李坤等,后来都成为云南集大成的学者。

△李恒升私宅

本土名流捐资助学

位于石屏县异龙镇西正街为民巷3号的李恒升私宅,始建于民国年间,其规模宏大、结构科学、技艺精湛,成为石屏民居建筑的佼佼者,被誉为“民居建筑博物馆”。私宅主人李恒,又名李恒升,石屏县龙朋镇巴窝村人,于民国初年在个旧办锡矿起家。成为石屏富商后,李恒升热心公益,多次捐献巨资用以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19,云南省首创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李恒升从袁嘉谷处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为兴办云南最高学府助一臂之力,遂向东陆大学捐资5万元,成为省内首批捐资者之一。19,云南名仕陈鹤亭倡议在石屏准提阁内创办中学。此前,当地学子大多求学于各书院,且主要学习“经史子集”一类,自然、算学、地理等系统的科学知识则无法传授。要想继续深造,要么到临安府,要么上省城昆明,吃住行诸有不便,众乡贤及有识之士早有意创办中学。一向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李恒升听说后极表赞成,捐资之余,还挑选其准备建故居的上好木料用于建设石屏一中。此事受到省政府嘉奖,并赐“嘉惠士林”石匾镶嵌于故居大门上。石屏县龙朋镇历来重视教育,早在19便创办了龙朋初级小学,但其发展一直受困于经费。李恒升了解情况后,捐资解决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的问题,并一律免去学生的学费。1934年,又捐资30万元,重建一所新的私立小学,取名“恒升小学”(后更名“龙朋小学”)。袁嘉谷亲自为该校题联,并大书“恒升小学”四字镶于学校大门正中,增其光彩。

来源:第7期《金色时光》杂志

编辑:李宏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