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中国数学天才 智商超爱因斯坦 破解世界难题 如今沦为普通人

中国数学天才 智商超爱因斯坦 破解世界难题 如今沦为普通人

时间:2020-12-24 01:19:30

相关推荐

中国数学天才 智商超爱因斯坦 破解世界难题 如今沦为普通人

1975年7月17日,智商高达230,比爱因斯坦还要高的陶哲轩出生了。

在人类历史上排行第二,现在世界排行第一。

他在数学界的成就非常高,被誉为数学界的莫扎特。

陶哲轩在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早慧。

7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学微积分,当时他的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段,于是,他学校的校长便推荐他到附近的中学听课,此后不久,小哲轩就写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内容是关于用Basic程序计算完全数。

8岁,陶哲轩参加了美国高考数学部分的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而当时的满分是800分。

上学期间他还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他在10岁、11岁、12岁连续参加了三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得了铜牌、银牌和金牌,

而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获得奥数金牌最年轻的选手,这一纪录至今没人打破。

这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

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是天才。“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

陶哲轩14岁时正式进入他中学时去听课的弗林德斯大学,16岁获得该校荣誉理科学位,仅一年后就取得了硕士学位。

21岁,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24岁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

夏,获得麦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天才奖和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末,陶哲轩开始在wordpress上写博客。在这里,他将自己科研的方方面面写下来,将一些自己觉得分量不够的论文思考结果直接贴出来与同行分享。

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艾伦沃特曼奖(Alan T. Waterman Award)。

在陶哲轩的研究生涯里,他被数学界公认为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算术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大师级年轻高手,这些方向都是数学发展中极热的生长点。

此外,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工科,在照相机的压缩传感原理(调和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方面获得了突破性成果。

陶哲轩另一项著名的成果是与本·格林合作用质数级数解决了一个由欧几里得提出的与“孪生质数”相关的猜想:一些质数数列间等差,如3、7、11之间,均差4;而数列中下一个数15则不是质数。这个已经有23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强烈吸引了他的兴趣,他与同伴甚至证明了即使在无穷大的质数数列中,也能找到这样的等差数列段,这个发现被命名为“格林—陶定理”。

对此,陶哲轩也向大家分享了关于数学研究的方法,经验以及心得。

数学不只是分数、考试和解题套路

对一个本科生来说,成绩平均绩点和考试很重要。而比起对概念的真正理解或者理智的、直觉的思维,考试往往更强调对技巧和理论的熟记。

然后,你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你会发现,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更需要你的智慧,而不只是记忆或者学习的能力、或者生搬硬套一些现有论证或示例。

这往往使得一个人放弃很多本科学习习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解更需要自我激励地学习和试验,而不是盯着一些人为基准比如考试。

享受你的工作

某种意义上这是前面的推论。如果你不享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很难长期保持活力去取得成功。最好是从事那些你喜欢的数学领域,而不只是赶时髦

学习、再学习

干这行,学习从不真正停止,即使你选定了方向;比如,我坚持学习关于基本调和分析的一些令人惊叹的内容已有了,虽然我在这方面已经写了一些论文。你不应该因为仅仅知道某个命题和某个基本引理的证明就以为那个引理来得理所当然 ---

你能发现另一个证明吗?你知道为什么每个前提条件是必须的吗?哪种概括是已知的/猜测的/启发式的?有没有更强或更弱的版本可以满足某些应用?你最终可以利用有效的脑力速记吸收哪怕是一些非常难的东西,不仅让你更有效地使用它们而且更腾出更多的大脑空间学习更多的东西。

不要畏惧学习领域之外的东西

在社会上对数学恐惧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不幸的职业数学家中有时也存在。如果为了在你研究的问题上取得进展而不得不学习一些额外的数学知识,这是个好事 --- 你的知识范围将会扩大,你的工作将更有趣,无论是对你的研究领域中的人还是那个其他领域的人。如果某个领域有很多活跃,那就值得研究为什么它这么有趣,人们都在试图解决哪种问题,有哪些比较酷或者惊奇的洞见和结果。

了解你所使用的工具的局限

数学教育都聚焦于能起作用的方法

但知道工具的局限性也同样重要。

这杨就不会在一个起初就注定废掉的策略上浪费时间,

而是去寻找新的工具解决问题(或者去解决其他问题)。

因此,知道一些反例或者容易分析的模型和

默默地问自己,然后回答他们。

当你学习数学时,不管是看书还是听课,通常你只看到最终结果--非常完美,高明和优雅。

然后数学发现的过程却往往非常混乱,很多尝试很幼稚、没有成果或者了然无趣。

尽管忽略掉这些“失败”的追究的做法是诱人的,但事实上,他们往往对于更深入理解某个主题是必要的。

并且最终走到成功之路。所以不应该害怕问“笨”问题,要勇于挑战传统智慧。

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偶尔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但更多的时候是告诉你为什么传统智慧起先在那,而这是很值得知道的。

这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家中有一位叫刘薰宇的人,曾在暨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还当过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总编辑,他写了一本书,专门将数学的,将自己学习研究总结出来的“智慧”全部凝结在里面,而刘薰宇与普通教育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会讲故事,而且是生动有趣。很多人就因为看了他的这本书而爱上了数学。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著名数学家齐民友也非常崇拜刘薰宇,他说他初一时学数学,那时的数学非常难,有很多的四则应用题,后来他看了刘薰宇的作品后,用他书中教得方法做题,非常容易,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以后,才逐渐增加了对数学的兴趣。

杨振宁在一次讲学中说道,他在很小的时候,偶然接触到了一位叫刘薰宇写的书,看了后他爱不释手,书非常有趣,通俗易懂,看了他写的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我才知道什么是奇偶排列。

我国著名的画家丰子恺也很喜欢数学,但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直到中年后才接触到的刘薰宇的著作,他说刘薰宇写一篇,我就读一篇,他的文章非常有诱惑力,而诱惑我的就是他里面讲得故事,如果我能早点接触到刘薰宇的作品,我小时候绝对不会忽视这样一门非常有用的基础学科,为此,他懊悔不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