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胃肠病漫话》之胃脘痛治法

《胃肠病漫话》之胃脘痛治法

时间:2021-03-30 19:51:27

相关推荐

《胃肠病漫话》之胃脘痛治法

胃脘痛的治法

【胃脘痛】

简称胃痛。有的仅仅痛在胃脘部位,有的则连及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的感觉烧灼热痛,有的则拘挛或胀痛,有的痛在食前,有的痛在食后,有的常年发作,有的则按季节发作;有的因饮食不调引起,有的因情绪不好,或过饥、过劳促使发作。或轻或重,虽然表现不一,但其根本原因,不外上消化道有溃疡或炎症,或溃疡合并炎症。不但溃疡和炎症能引起疼痛,就是伴随溃疡或炎症而出现的病理渗出物------如痰或血,或痰血混杂,以及这些渗出物阻碍部分食物顺利下行所形成的瘀滞,也都是作痛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胃痛,有涤痰、消瘀、活血等治标的方法,也有促使炎症消散和溃疡使命愈合的清热、袪寒、健胃等治本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当根据病情的缓急,疼痛的特点,病程的长短,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同时合用,或分期采用。下面就谈谈这些问题。

1

涤痰止痛

涤痰止痛,是用消除痰饮的方法来达到止痛的目的。涤痰、消瘀和活血等方法,虽然是治标,但在这些病理产物消除之后,不但能起到止痛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溃疡面的愈合,,所以也是治疗胃痛的有效方法。

痰饮胃痛,常表现口干、口粘,或呕出粘液,疼痛胀满,不能进食等症状。这样的痰,胶着难消,或嵌入溃疡的坎陷之中。治疗须采用消除顽痰的方法。轻症用清热化痰法,使热解痰消。如果效果不大,兼见胸满气粗,大便秘结等症状,则用攻逐法。前者可用海蛤丸,后者可用小胃丹。

海蛤丸方(朱丹溪)

海蛤壳(在炭火上焙过,放冷,研成细末)瓜蒌仁(捣研)将二味混合成稠膏状捏成梧桐子大的丸。每次服五十丸,每日服三次,开水送下。

小胃丹(《证治准绳》方)

芫花(醋拌炒)、甘遂(湿面裹煨)、大戟(水煮晒干)各15克,大黄(酒润炒熟焙干)45克,黄柏(炒)90克。以上共研细末,另用白术煎汁成膏,调和药末为丸,如莱菔子大,每服3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此方药力较峻,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除了上述两方外,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也有降气除痰止痛的作用,也可以用来治疗痰饮胃痛。

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方)

瓜蒌一个捣碎、薤白15克、半夏9克,水煎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方)

治疗胃脘满闷,上冲作痛。

瓜蒌一个薤白15克桂枝3克枳实3克厚朴12克

水三盅,先煮枳实、厚朴取一盅,去渣,入余药,煎数沸,去渣温服。

2

消瘀止痛

“瘀”指胃肠道有瘀滞。中医诊断为胃肠道有瘀滞的病人,有不少是十二指肠球部有溃疡存在。在服用消瘀药之后,多数能排出一些如白冻状物,烂肉状物、黑色坚硬的粒状物,或异常坚硬的粪块等。据此可知,肠胃的瘀滞,实际是炎症或溃疡渗出物的积存,以及因胃肠蹦蠕动迟缓使部分食物或残渣碎屑不能顺利下行,又与渗出物混合而成。瘀滞形成之后,就会出现疼痛,或使疼痛加重。因此消瘀一法,有时是达到止痛的重要手段。

瘀滞形成之后,不但疼痛加重,而且由于肠胃蠕动迟缓,还会出现大便干结、多日不大便,以及嗳气、食少、腹痛拒按等症状。由于伴有炎症或溃疡,所以胃脘部也常怕风冷,不敢吃冷食。治疗时应以攻逐法消去瘀滞,可用遇仙丹。若表现为寒证,当于攻逐药中加入温药,可用大黄附子汤。

遇仙丹(《苏沈良方》)

驱虫、逐积、消癖、除痰

黑丑(头末)、槟榔各120克,三棱、莪术(醋炙)各30克,大黄60克,木香15克,共研细末,用大皂角去子,打碎,煎浓汤,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五更时清茶送下。如大便未通,再饮温茶助之。驱尽虫积恶物,以白粥补之。

一男性,年四旬余,患胃痛已多年,曾经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遇寒加重,大便秘结,满舌白沙苔,厚如积霜,自述曾服过不少中西药物,俱无效果。余根据舌苔,认为胃脘必有湿痰瘀积,因仿遇仙丹之意,用黑丑、槟榔、木香、大黄等药煎服,几天后,患者复诊,诸症悉除。又给与原方三剂,巩固疗效。

李某,年四旬余,胃痛已三年,每日胃痛彻背,连及两胁,饮食减少,大便不爽。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中西药无效,即往手足多汗症,自患胃痛之后,手足不再汗出,舌苔脉象无异常。余从患者从前手足多汗,可见里湿太盛,以后手足无汗而胃痛加剧,是因湿气内结。大便不爽快,也是肠道有瘀滞的缘故。因遇仙丹方,去皂荚,改丸剂为汤剂煎服,连服二剂,大便泻下大量如粉团、海哲样的白冻状物,腹中顿时舒畅,胃痛也大减轻。据方又酌加苡米、苍术等健脾药,几剂后,饮食正常,症状消失。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9克炮附子9克细辛6克,水煎服。

一男性农民,年40余,脘腹疼痛多年,每腹痛时数日不大便,脉沉紧,出示以前服过的药方,有枳实、厚朴、大黄等,其中大黄曾一度用到30克,但大便仍不通畅。余给予大黄附子汤,一剂后大便就畅下,便中有黑色粒状物,大的如黄豆大,数量很多,坚硬异常,自泻下后,腹部舒适,亦未再痛。

1958年,余在灵岩寺中医进修学校讲课时曾将此方的主治与用法,向学员作过介绍。后来下乡巡回医疗时,一学员遇到一农民,因多年顽固性胃痛求诊,因其自述症状与大黄附子汤证符合,遂将原谅抄用,每味各9克,但细辛用到9克,很不放心,一夜也未睡好,不料次日一早,患者即来叩门道谢。并说,服药后大便泻下大量如烂肉状物,疼痛完全消失,多年宿疾,彻底治愈。

以上两方,都能消瘀止痛,一般是:寒象不明显,大便秘结不重的,用遇仙丹。若手足发凉,尤其是脉博沉紧,大便秘结,舌淡少苔,其人不呕,寒证明显的,可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用量,并不算大,它所以能起到泻下瘀积的作用,全靠附子温能袪寒,细辛辛能散结,使似乎处于停滞状态的胃肠重新活动起来,才能起到推陈致新的作用,如果不用附子和细辛,那么大黄的苦寒之性会使肠功能更加呆滞,所以前案用到两也不起作用。

3

活血行血止痛

瘀血作痛,大多是溃疡病的结果。因为溃疡面不断的渗出血液,能留滞而成为死血、瘀血,或与渗出的津液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痰血混杂。痰血滞留于胃肠道,或嵌留于溃疡的坎陷之中,不但妨碍溃疡的愈合,而且一有冷热不调,或辛竦触动,就会疼痛发作,因而使溃疡緾绵难愈。

有瘀血的胃痛,多呈针刺样疼痛,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灵脂、蒲黄、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都是常用药。尤其是灵脂和蒲黄,在活血行郁的同时,又有燥湿利水的作用,对于痰血混杂的病人,更为适宜。现介绍几个简单的效方如下:

(1)五灵脂3克枯白矾2克,共研细末,温酒调服。

(2)失笑散(《经验方》)

五灵脂9克,蒲黄6克,共研为末,每服6-9克,用好醋调熬成膏状。再入清水一茶盅,煎至七分,食前热服。或酒煎入砂糖少许,连渣服,少倾,再进一服。

(3)手拈散

草果仁元胡炒灵脂制没药各9克,水煎服。

(4)桃仁、炒灵脂各15克,共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醋任下。

4

解热止痛

热症胃痛,常常胃中烧热,舌红脉数,时痛时止。痛重时出现烦躁而吐,额上自汗,手足发凉等证。

痛而兼胀,两胁胀痛,脉弦数者,用兼能平肝下气的金铃子为主药。如:

金铃子散(《病机气宜保命集》方)

金铃子元胡各等份,共研为末,每服9克,温酒调下。

胃热疼痛,常用药物是栀子,因栀子长于解郁泻热。热重夹湿的,栀子配黄连更好。

仓促散(《医彻》方)

栀子15枚,浓煎,入生姜汁二匙,再煎一沸,服下。

又方

栀子15枚,川芎3克,香附3克,水煎三沸,加生姜汁三、四匙,再煎一沸,去滓,入百草霜二匙,调和服用。

热痛夹湿的,多是由于过食油腻等物而致,常兼泛酸,舌苔黄腻。可用:黄连甘草,两味药量取六比一,水煎服。

又方,生白矾、枯白矾各等份,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樱桃大,每服三丸。烧酒送下,以上诸方,药简效速。尤其是栀子和黄连,为临床常用药,流传下来治胃热疼痛的名方,如清中汤,清热解郁汤等,均以栀子黄连为主药,又加入其它辅助药所组成的。

清中汤(《统旨方》)

治胃热作痛。

栀子黄连各6克,陈皮茯苓各5克,半夏3克,草豆蔻炙甘草各2克,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清中蠲痛汤(《张氏医通》方)治胃脘火郁疼痛,或间作寒热。

栀子香附各5克,炮干姜1克,川芎黄连橘红各1.5克,苍术2.5克,炒神曲3克,生姜三片,大枣1枚,水煎食前热服。

清热解郁汤(《沈氏尊生》方)治胃热疼痛,

栀子5克,枳壳川芎香附各3克,黄连苍术各2克,陈皮干姜炙甘草各1.5克,生姜三片,水煎服,服后禁食大半日,再服一剂。

以上三方,都是以黄连栀子为主药,所不同的是,清中汤里有二陈汤,清中蠲痛汤和清热解郁汤是配入了越鞠丸。前者宜于胃痛夹痰,吐酸多者,后二方能开郁理气,对于情志不舒所诱发的胃脘热痛,最为相宜。

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后两方内都有干姜炭,这是“反佐法”,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极热极痛,都是热邪郁结最利害的时候,里热越重,越会出现表面象寒的假象,如四肢发凉,全身出冷汗,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甚至脉博也摸不到,这些体表的寒象,正是热结太重,郁在里面不能达于外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给与寒凉药,不用热药配伍,那么寒凉的药凝敛之性,就更会促使热邪郁结,起不到清散宣泄的作用。明明是胃热疼痛,但病人却怕冷风,不敢吃冷食、喝凉水,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启示病人也不能服用单纯的寒凉药。这只有在寒凉药中加入一点善于走窜的辛热药,才能纠正寒凉药凝敛的缺点,从而发挥其清热解热的作用。

上面提到的几个方剂,如栀子配伍生姜汁,配川芎、配香附,都是走窜活动的药物,和反佐的道理有些相似,但热邪郁闭还没有达到出现假象的时候,这些药就算辅佐药,而不算反佐药。

下面再介绍一些治疗胃热痛重的简便方。

(1)栀子9克附子9克,加盐少许,水煎服。本方适用于痛极全身出冷汗的病人。

(2)栀子9克川乌9克,水煎服。

郁热胃痛,选用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迅速止痛。但有的在痛止后不久再次复发,再服本方,效果不大,这不是上方不对症,而是热邪虽然轻清了,但胃中还有些秽浊物留滞不去。这时,可用元明粉3-6克,开水化服。

治疗胃痛,当疼痛好转之后,必须注意饮食,要少吃,吃软食,吃素食,忌油腻辛辣。尤其是胃热疼痛,这些禁忌更为重要。

5

温中止痛

凡胃痛表现为虚寒现象,喜温恶寒,大便溏薄,四肢发凉,舌淡脉迟的,可用辛热药袪寒止痛。如:

理中汤方

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水煎服。

又方:

良姜末1克,米汤水调服。

又方:

良姜45克,吴茱萸120克,胡椒3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用1-1.5克,加入朱砂1克,调服。

6

养胃健胃及善后诸方

养胃、健胃等止痛法,是在肠胃道没有病理产物,或者病理产物基本上不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合用的。这些药物也有促使胃肠本身,从病理状态恢复为健康状态的功能,所以也常是胃病基本治愈的善后方。常用的有当归建中汤,异功散,叶氏养胃汤等。

(1)当归建中汤

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18克,饴糖30克,当归12克,生姜三片,大枣3枚。水煎去滓,入饴糖融化,温服。本方温而不燥,能养血,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用本方的指征是:胃痛喜按,舌红少苔,或舌中心光剥无苔,若舌苔过厚或泛酸、作呕,则不宜使用本方。

(2)异功散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水煎服。

凡胃病用过不少攻泻药,症状消失之后,可用本方健补胃气,本方是补益之剂,不宜服之过急,应当,采用小剂量,最好每剂不超过30克,促使胃气逐渐的,缓慢的,然而却稳步的恢复健康。如果操之过急,剂量过大,也会象饮食过量一样,增加胃的负担,反面效果不好。

(3)叶氏养胃汤

沙参桑叶麦冬玉竹白扁豆甘草,水煎服。

胃酸缺乏,舌红少苔的,可加乌梅三枚,可木瓜6克。本方适用于胃阴虚的患者,凡舌红少苔,胃中觉热,口干口渴,疼痛喜按者,可用本方。

下面一些简效方,可以止痛,也可以养胃,取用方便,有利无弊,有时胜于服汤剂。

(1)沙糖半盅,热酒调服。

(2)蜂蜜一盅,酒一碗,同蜜煎后,调白矾末3克,温服。

(3)蜂蜜每次30克,热水冲服,每日三次,功效不亚于服当归建中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