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豆荚螟识别与防治

豆荚螟识别与防治

时间:2021-03-21 21:21:36

相关推荐

豆荚螟识别与防治

为寡食性害虫,寄主仅限于豆科植物。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体灰褐色或暗黄褐色。触角丝形,前翅狭长,沿前缘有-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卵椭圆形,长约0.5毫米,表面密布不明显的网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孵化前呈浅菊黄色。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初孵幼虫为淡黄色。以后为灰绿直至紫红色。4-5龄幼虫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蛹 体长9~10毫米,黄褐色,臀刺6根,蛹外包有白色丝质的椭圆形茧。

为害状: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除大豆外,还为害豇豆、扁豆、豌豆、绿豆及苕子等豆科植物,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尤以春、夏播大豆受害最重,个别地区干旱年份虫蛀率可达30%以上。初孵化的幼虫先在荚面爬行,寻找适当的蛀入部位,然后在蛀入点荚面吐丝作白色小囊,藏身囊内,仅伸出头部逐渐咬蛀入荚,虫体蛀入荚后,随即分泌胶液封闭孔口。三龄以上幼虫可转荚为害,幼虫还可蛀入豆株茎内为害,一般l头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可食害豆3-5粒。转荚为害时,蛀入孔较大,不封口,且孔外常有虫粪,蛀出孔里面有吐丝分泌,外观呈白色。老熟后在荚上咬孔洞爬出,落至地面,潜入植株附近的土下3cm左右深处吐丝作茧化蛹。8-9月份是发生为害盛期。大豆生育期处于膨粒前期,正好和豆荚螟产卵盛期相吻合的田块受害重。

生活习性:豆荚螟每年发生代数随不同地区而异,广东、广西7~8代,浙江一般一年发生5~6代,山东、陕西2~3代。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厘米深处结茧越冬。翌春,越冬代成虫在豌豆、绿豆或冬种豆科绿肥作物上产卵发育为害,第二代幼虫为害春播大豆或绿豆等其它豆科植物;第三代为害晚播春大豆、早播夏大豆及夏播豆科绿肥;第四代为害夏播大豆和早播秋大豆和早播秋大豆;第五代为害晚播夏大豆和秋大豆。一般以第2代幼虫为害春大豆最重。通常8-9月是发生危害盛期。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弱,飞翔力也不强。成虫羽化后当日即能交尾,隔天就可产卵。每荚一般只产1粒卵,少数2粒以上。每头雌蛾可产卵80~90粒,其产卵部位大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等处。在大豆上尤其喜产在有毛的豆荚上;在绿肥和豌豆上产卵时多产花苞和残留的雄蕊内部而不产在荚面。初孵幼虫先在荚面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结一白茧(丝囊)躲在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3龄后才转移到豆粒间取食,4~5龄后食量增加,每天可取食1/3~1/2粒豆,1头幼虫平均可吃豆3~5粒。2~3龄幼虫有转荚为害习性,每一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豆荚螟为害先在植株上部,渐至下部,一般以上部幼虫分布最多。幼虫在豆荚籽粒开始膨大到荚壳变黄绿色前侵入时,存活显著减少。幼虫除为害豆荚外,还能蛀入豆茎内为害。老熟的幼虫,咬破荚壳,入土作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称土茧。豇荚螟喜干燥,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的豆田,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科植物连作田受害重。豆荚螟的天敌有豆荚螟甲腹茧蜂、小茧蜂、豆荚螟白点姬蜂、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6~10月为幼虫危害期。

防治方法:①在豆荚螟为害严重地区,应避免豆类作物多茬口混种及与豆科绿肥连作或邻作,最好采用大豆与水稻轮作或与玉米间作。②及时翻耕整地或除草松土,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冬春灌水,消灭越冬虫源。③豆科绿肥宜在结荚前翻耕或沤肥,大豆收获后及时拔除植株,运出本田,减少本田越冬幼虫。④选用早熟丰产,结荚期短、少毛或无毛品种。⑤老熟幼虫入土前,在田间湿度较高条件卞,每亩用1.5公斤白僵菌粉加细土4.5公斤撒施。⑥药剂防治。掌握成虫盛发期和卵孵盛期喷药。一般在大豆初花期开始,间隔5-7天,连续用药2次;豇豆、菜豆现蕾和花期每隔7-10天1次,一般连续防治2次。喷药的最佳时间在早上6-9时之前花盛开时,重点喷药部位为植株花蕾与落地谢花上。药剂可选5%氟啶脲、5%定虫隆乳油1000-1500倍,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喷,或10%溴氰虫酰胺1600倍,或10%溴虫腈悬浮 剂2000倍等药剂喷雾防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