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大儒陆象山880岁了

大儒陆象山880岁了

时间:2018-12-04 02:13:29

相关推荐

大儒陆象山880岁了

江西是一块大师辈出的土地,拥有众多灿若星辰的思想家、文学家,其中有一位与朱熹并世而立的大儒,知名度却颇显“低调”。

他被梁启超尊为“里程碑式的思想家”,并撰文感叹:“宋明思想史,失一朱熹,失一陆象山,失一王守仁……其局面又当如何?”

他有着众多的追随者,王阳明据其弟子整理的学说而顿悟,与他心意相通,成就了中国哲学史着名学派“陆王心学”。

他创立的“心学”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显学,并且东渡扶桑,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支柱。直到今天,其流风余韵,依然绵绵不绝,滋润着现代人的心灵。

他是陆九渊,字子静,自号象山居士。

时值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象山先生故里,触摸一代大儒亲近过的山水,跨越时空感悟他光耀华夏的思想智慧。

象山公园内的陆九渊雕像

青田里的百世大儒门楼

从闲居归家在槐堂书院开席讲学,到贵溪象山精舍传道授业,再到知军荆门教化民众力除弊风,4岁“问天”的象山先生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答案

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战火硝烟未散,宋高宗赵构以一纸《宋金和议》向打进中原的金国割地赔银、俯首称臣。这年农历二月十六日,江南西道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道义里陆氏家族中陆贺的第六个儿子降生,取名九渊。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杭州大理寺狱中被害,临终前留下“天曰昭昭,天曰昭昭”8个字。同年,4岁的陆九渊也有一段和“天”相关的传奇。他向父亲发问:“天有多高?有没有边际?地有多深?有没有尽头?”《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中对此作了表述:“三四岁时,问其父贺‘天地何所穷际’,父奇之。”

幼年时期的“问天”一直没有得到答案,小九渊并没有放弃。从《宋史•陆九渊传》记录的另一件年少往事可以得到佐证: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无尽之中!时年13岁的陆九渊对天地、宇宙的发问和感悟,可以窥见其心学思想的萌芽。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最终没能给出“问天”答案的陆贺病故。适逢陆九渊四哥陆九韶的一位好友前来探访,这位好友在陆家颇受重视,吊唁之余,还顺带做了几件事。譬如应主人之请为亡父题写墓碑、给陆家兄弟的书题跋,懂风水的他还参与了墓地的选址。这位好友名叫朱熹。谁也不会想到,数年后,他们之间会有一场流传千古的学术论战。

乾道七年(1171年),在五哥陆九龄的带领下,陆九渊拜见了另一位在他日后生命轨迹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家世显赫的吕祖谦。正是这位吕大人,不仅在担任春试考官中一眼相中陆九渊的文章并大力推荐,还在几年后促成鹅湖之会,使陆九渊在学界扬名立万。

淳熙十三年(1186年),49岁的陆九渊以“主管台州崇道观”的虚职闲居在家,在“槐堂书屋”讲学,听者云集。据《陆九渊年谱》记录:“听者贵贱老少,溢塞途巷,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这其中有一位名叫彭世昌的学生,他与在贵溪应天山结庐隐居的张氏兄弟建了一座学舍,邀请先生前往讲学。陆九渊去了之后,发现应天山恰似一头昂首阔步的巨象,当即建议将应天山改名“象山”,学舍命名为“象山精舍”。而他自己,则自称象山翁,自号象山居士。

自此,世间多了一个“象山先生”的名号,而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也在中国厚重文化教育史中有了一席之地。

陆九渊进士及第后步入官场。但终其一生,担任过的官职都不大,在任的时间也不长。先后任隆兴州靖安县主簿、荆门军知军等职。

荆门军知军,是陆九渊一生中担行政职务最高、也是最后的一个官职。史料记载,其时荆门离金人辖区不远,治安差,吏治坏,地处边境,时时传闻金兵有南侵之意,民心极不安定。面对种种困难,陆九渊采取一系列措施,施行“荆门八政”:除弊风、罢三引、蠲铜钱、建保伍、重法治、严边防、堵北汇、勤视农。民风教化后带来的变化让陆知军颇为欣慰,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某在此,士民益相安,士人亦有学问者,郡无逃卒,境内盗贼决少,有则立获,溢碟有无以旬计……”《宋史•陆九渊传》记录:“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

绍熙三年(1192年)冬,因积劳过度,履职一年零三个月十七天的陆九渊病逝荆门。当地百姓为铭记他的功绩,把城内的蒙山更名为象山,建“陆夫子祠”,留存至今。南宋嘉定十年(12),朝廷赐谥“文安”,明嘉靖九年(1530年),陆九渊被列入孔庙配祀。

象山故里的象山门楼

从鹅湖之会到南康之会,剑拔弩张的学术之争变成了泛舟同游的和谐交融,两位旷世大儒宽广的胸襟、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以及身上闪现的人性光辉,无不让人心存敬意。

陆小春,金溪县象山研究中心会长,潜心研究陆象山及“心学”十余年,颇有建树,他还有一个身份:陆九渊第30代嫡系裔孙。对于这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泰斗级的先祖,陆小春自然是崇敬不已,但他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依旧保持了一份严谨和平实。

“鹅湖一辩天下知。”在陆小春的眼里,这是一场涉及宋明理学两大门派的思想交锋,成为研习中国哲学史绕不过的话题。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一书中更是直言为“中国儒学八百年来之一大公案”。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的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始建于唐代的鹅湖寺是一个很美的所在,唐代诗人王驾在《社日》里写道:“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棚鸡栖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想必,召集人吕祖谦的用心,正是希望通过氛围轻松的笔会交流,让朱陆之间的学术分歧能够相对统一。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这诗情画意的美景之中,当事双方均无心赏景,言辞始终针锋相对,最终不欢而散。

《象山语录》中记录了一段这样的文字:“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举诗至此,元晦失色。至末二句云: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元晦大不怿。”从这段记载中可以推测,鹅湖之会上双方论辩非常激烈,刚刚出道的陆九渊,辩论时咄咄逼人,直指朱熹的学说“支离”破碎,使久负盛名的朱熹(字元晦)“失色”“大不怿”。

当时,陆九渊和陆九龄兄弟一同赴会,陆九渊担任主辩。《陆九渊集》收录了陆九渊门生朱亨道的一段记录:“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解光宇对此作了解读,会议主要围绕认识理的方法进行论争,朱熹责二陆过于“易简”,二陆责朱熹过于“支离”破碎。论辩实质则是朱熹的“性即理”和陆九渊的“心即理”之争。朱子认为心外之理是最高本体,必须通过格物才能致知。陆子则认为理存在于心,心即理。

论战过后,双方都对自己的态度作了反省。朱熹给陆九渊的信中提及:“所恨匆匆别去,彼此之怀,皆若有未既者。然警切之诲,佩服不敢忘也。”陆九渊回复说:“鹅湖之集,已后一岁,辄复妄发,宛尔故态。公虽未言,意已独至,方将优游,以受砭剂。”

鹅湖之会是南宋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民间学术研讨。会上朱熹和陆九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虽然没有形成共识,但朱陆之间的思想交锋却传为佳话。令人尊敬的是,学术上的对立并没有影响双方的感情交流,他们都把对方当做自己的知心好友。

于是,鹅湖之会6年后,朱陆又有了一次南康之会。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应朱熹之邀,陆九渊来到南康(今庐山市境内),在白鹿洞书院开讲,象山先生就《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作了细致的讲解。讲课结束,朱熹盛赞:“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并将讲义刻于石上碑上以作纪念。今天,在庐山白鹿洞书院的《二贤碑》上,依然可以看到那篇完整的《白鹿洞书堂讲义》。

《陆九渊年谱》中透露了南康之会的一个小细节:“访朱元晦于南康。与先生泛舟乐,曰:‘自有宇宙以来,已有此溪山,还有此佳客否?’”这6年间,当时的召集人吕祖谦和二陆之一的陆九龄都已先后故去。行舟江心把酒临风的两位大儒,想必对此也很有感慨,互道珍重的情怀油然而生,曾经的针锋相对早已随风飘散。

南康之会326年后的明正德二年(1507年),一位被贬谪的官员离京前往贵州龙场。途经江西时,他对朱陆这段交情颇为感怀,在作答友人的诗中写道:“鹅湖有前约,鹿洞多遗篇。寄子春鸿书,待我秋江船。”后来,这名官员先研读程朱理学,在竹林里做“格物”试验未成。后改学陆九渊的心学,因听窗外江水流动而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并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融会贯通,以“心即理”为核心,提出了关于“良知”的千古命题,终成一门独领风骚数百年的学问。他叫王阳明,这段经历史称“龙场悟道”。

南康之会让世人见证了一幕“君子和而不同”的典范。那以后,陆九渊和朱熹再也没有见过面。但他们之间通信往来不断,双方仍然会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和争执,却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八百余年后的今天,在这方深受理学浸染土地上栖息的人们,始终坚守着“知行合一”的心学要义,香旅融合、书铺重振、古屋焕新,在传承创新中坚定前行。

抚州多才子,金溪出大儒。

金溪立县于宋淳化五年(994年),比陆九渊出生早135年。建县以来,先后出过2位状元、3位榜眼、242位进士,其中最耀眼的人物当属“金溪三陆”: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他们的学说被称为“三陆之学”,又称“江西之学”。

千百年来,这块大儒成长的土地上,先后有过许多的精彩:在清代,赢得“金溪书”美誉的浒湾曾经是全国四大刻书中心,民国版《江西省地理志》载:“所有江西全省读本、经书、小说皆由此出,名曰江西版。”至今仍完好保存的上万幢明清古建筑见证着昔日的荣华,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

坐拥丰富文化资源的金溪并没有固步自封,这里的人们始终保持着先人们的良知和本心,这份出自内心的责任感体现在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以承办首届象山文化旅游节暨陆象山诞辰88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举行“会同朱陆,传承理学”研讨会、“心学”文化论坛研讨、主题文化旅游周等活动,倾力打造“心学圣地”文化地标;

秉承“文化+古村落”理念,对古建古屋由“纯粹保护”转变为“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让金溪越来越多的古村落重新焕发出新的风韵与活力;

筹建浒湾雕版文化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浒湾书铺街分馆等设施,努力重现古代雕版印刷业的盛衰历程和浒湾雕版印刷业的历史地位。

最值得称道的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大力发展香料香精产业,建成以“香产业、香文化、香生态”为主题的香谷小镇,为这座古老的县城赢得了“华夏香都”美名,享誉国内外。

象山之学,贵在创新。“心、香、书、屋”四张文化名片,清晰地展示了金溪绿色崛起的努力,可以称得上是数百年前象山先生创立“心学”精神的延续,未尝不是当地建设者们对先生“四岁问天”的一种遥遥回应。

松林掩映的象山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历史一页页翻篇,年代的久远已经让我们看不清象山先生的样子,听不见他的声音,但我们能够走近象山故里,阅读他的文字,感悟先生的熠熠光辉。

青田陆氏家族,不仅是个宗法大家庭,也是一个集教育、文化、思想为一体的学术中心。后来延福乡改名叫陆坊乡,原因就是纪念陆九渊这位先贤。

今日的青田里依旧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源于大山深处的青田水,清清亮亮,穿村而过。这里曾经有一条古驿道,把这个大山里的村落与外面世界接通。当年,陆九渊就是从这条驿道走出村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心学宇宙的智慧之门。并且在辞世后,再次通过这里归葬在青田桥旁边的东山岭上。

在陆小春的带领下,走过青田桥,再沿着那条已经埋没在绿草之中却依稀能够辨认出痕迹的古驿道,行不多远,便到了象山先生之墓。

松林掩映的墓地三面环山,左右两边各立了一个石柱,由于年代久远已显青色,柱上分别刻着: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分内千圣有同心。这两行字,是心学的精髓,也是象山先生俯仰天地、返本归心的表达。

再往前行,能够看见一座仰心亭,亭柱留有“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字样。陆小春介绍说,这是象山先生的诗文,后面两句是: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抬眼望着无穷无尽的宇宙,感怀着象山先生以及和他同时代众多大儒的风范,他们有如一阵清风,轻轻地从身旁悄悄滑过,在无垠的天空中了无痕迹,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入心的清凉和温暖。

数百年过去,仿佛还可以用手触摸到那份如山的厚重。

总监制:江伟华监 制:吴素贞责 编:徐 佳编 辑: 马境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