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南怀瑾老师讲述: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第五大愿)

南怀瑾老师讲述: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第五大愿)

时间:2020-05-20 15:26:15

相关推荐

南怀瑾老师讲述: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第五大愿)

现在继续药师佛修因地菩萨时所发的第五大愿: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凈,不堕恶趣。

此愿简单的说,希望来世证得佛果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所有众生没有一点不道德的行为,假定有人在道德方面有一点遗憾的行为,只要听到或想到药师佛这个名号的内涵,包含的意义,就可重新获得清凈。清凈很难,我们心里总是不清凈。得清凈便能不堕恶趣:地狱、饿鬼、畜牲道。这是先说明它的大意,现在我们研究经典上的原文。药师佛说,希望我将来成佛证得菩提时,这个世界上所有无量数无边数有情众生,在我这个法门中修持梵行;“我法”有两种意义:广泛来说,“我法”就概括了一切佛的佛法,狭义点说,“我法”就是指药师如来的法门。在药师如来琉璃光世界修什么法门?又怎么修?修些什么?修行梵行,就是修习自己的行为变成梵行。何谓梵行?就是清凈行,究竟的清凈,没有一点渣滓,没有一点瑕疵。绝对清凈庄严之行谓之梵行。所以初禅三天叫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大梵天是初禅天之王。修成梵天之行,毕竟清凈,然后证得不还果、阿罗汉果,永远不堕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叫清凈梵行。因此要想学佛,换句话说,想修药师如来的法门,随时要修一切清凈梵行。自己内心不修清凈梵行,光想念一声“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就算药师佛想替你消灾,你也得不到感应,因为你心里有如庄子所说的“夫子之心,其蓬也夫”,乱草一堆,琉璃光想进都进不来,你的心里被乱草般的烦恼塞住了,得不到加庇。所以药师佛说,假使有人在他的法门中修一切梵行,受到他的愿力的影响和愿力的感应,戒律永远不会有缺漏。何以称严持戒律为“不缺戒”?通常讲戒律有持戒、犯戒、破戒等名称,详细讲还有许多观念。一般学佛很少听到“不缺戒”这个名词,什么叫不缺戒呢?不缺戒就是不缺漏,太虚法师的注解有解说。守戒等于保护自己的色身,使身心两方面永远是充实的圆满的,没有缺点、漏洞。《大智度论》比喻受戒有如乘坐一个空气袋渡海到彼岸,这个空气袋不能有一点缺漏,若一点点的破洞,水就会灌进来而沉没下去,到不了彼岸。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同时也点出了修行的功夫和道理。一个修行人犯戒后,身心漏失,精气神不充沛,永远到不了彼岸。所以药师如来愿一切众生在他的法门中修行,毫无缺漏。所以佛法的戒律有一统称叫“三聚戒”,三个要点。聚是累积之意,积功累德,我们的功德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好比作生意赚钱,是一分一厘慢慢累积成很多钱。修行也是慢慢一点一滴累积善行,功德方能圆满,这是“聚”的道理。

那三种聚戒呢?

(一)摄律仪戒(二)摄一切善法戒(三)饶益一切有情戒一般人学佛受三皈五戒,乃至受八关斋戒或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戒等,这些在戒律是属于“别解脱戒”,是特别的戒。别解脱戒是只求解脱这个世间,没有求成就这个世间。换句话说,只求自己跳出这个世间,没有做到改造、完成这个世间。别解脱戒又属于摄律仪戒的一部分。摄是包括的意思,律是道德规范,仪是修道的端正威仪,也就是儒家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属于三聚戒中的摄律仪戒。菩萨道大乘戒的一部分也属摄律仪戒。然而摄律仪戒守得好只能说成就了“一聚戒”,累积此一种戒律而得的成果,其最高成就仅是梵行清凈,尚非“摄一切善法戒”。要达到摄一切善法戒非常难,换句话说,戒律有许多是消极的、躲避的;摄一切善法戒是积极的,利他利世的。何谓“摄一切善法戒”?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大家都晓得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诸恶莫作”是摄律仪戒,“众善奉行”是摄一切善法戒。这两句话是佛学的重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点,其所涵盖的意义谁都知道,但是谁都做不到。禅宗有一则公案,唐代有一位连法名也不用的禅师,在山上一棵大树上造了一个像鸟窝的篷子,自己住在草蓬里,人称“鸟巢禅师”,白居易在杭州听说有这么一号人物,便前往参访,白居易看鸟巢禅师住在树上,十分惊讶地说:“师父啊!下面是万丈悬崖,你住在这里多危险啊!鸟巢禅师说:我一点也不危险,我看你才危险!”白居易心里觉得奇怪说:“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职位比现在的省主席还大,那有什么危险?鸟巢禅师说了两句话:“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其实人人都如此,心里妄想像一把火一样在煎,心里的思想、情绪、业力停不了。白居易到底是学问好、修养高,马上跪下来皈依鸟巢禅师,并且问师父怎么修行?请求师父传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话。鸟巢禅师说:“三岁孩子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知道而做不到有什么用?如果做到了就是“摄一切善法戒”。摄一切法戒是行一切功德,然而功德成就还不够,必须饶益一切众生行菩萨戒,亦即成就他人的戒。天下一切众生没有不自私的,所有永远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佛。只求利益一切众生,不求利已,才是真正的菩萨,做到“饶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饶益有情戒更是难办,实际上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非发愿饶益一切有情不可。你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首先发愿都是利益一切有情,而不是利益自己,因此他成就得特别快。许多学佛、打坐或修道的人常常跟我说:“老师啊!我都没有什么进步。”唉呀!凭你那种行为、心性想要进步?如果有进步,那真是无佛理、无天理了!一切为自己,自私自利,那你进步了,我怎么办?他又怎么办?所以你不要问为什么没有进步,没有成就,为什么做人做事有那么多困扰?先问你自己发心、发愿了没有?做了几件好事?三聚戒包含了以上所说那么多的意义,要想做到三聚戒不缺,谈何容易?那么究竟容易不容易呢?上面有一句话可供你参考,修行一切清凈之行——梵行。接下来是佛的慈悲。“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凈,不堕恶趣。”“设”,就是现在白话文——假使。希望我成佛的时候,在我的佛土中,假使有人犯了这些戒行,只要一听到我的名号——药师琉璃光如来,便会获得清凈。当我们一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自私心就来了,心想他大概会送点药给我吃吃;再念“消灾延寿药师佛”那可乐了!又来给我们消灾,又给我们延寿,又给我们药吃,最后还让我们发财,对不对?如果以这种心情念,不知道灵不灵?庄子说:“夫子之心,其蓬也夫。”琉璃光明怎么进得来?并非他不进来,好比普照大地的阳光,并非阳光不照你,是我们自己挡住了光明。“拍案惊奇”的作者淩蒙初有两句诗说得好:

我本将心向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所以要看清楚,“闻我名已”,不是听人家念,闻的下面是思、修、慧。“观音法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听了这个道理以及佛的愿力后,要用心思惟,要去研究。一般人大多在迷信中学佛,念佛有三种心态。(1)依赖心。好像念了一万声佛,佛就欠了你似的。(2)功利。哼!我佛都念了,结果还是没有效果,你说气不气人?这是功利主义。(3)糊涂心。只晓得念,脑子也不思考,不知道佛号所包含的意义。佛法并没有禁止你思考,处处都叫你正思惟修,否则就是迷信。然而佛法绝对不是迷信,何以不是迷信?因为任何一个法门的修持都是从“闻,思,修”而证得菩提。所以,我们看经,文字都很容易懂,正因为文字太容易懂,就不去思惟。人都有惰性,吃饱了饭就懒得用心,不喜欢用脑子,还以为自己了解呢?其实,再进一步,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何以能够使我们烦恼、污染的心还得清凈?换句话说,你的心光、性光要与药师佛的心光相感应,自心还到自性的光明中,那是最大的大药,这个药是不死之大药,所以药师如来是修长寿法。西藏密宗的修法很有意思,很有趣,也很有深意。他传你修破瓦法的时候,一定同时传你修长寿法,不死之法。因为光修破瓦法,很容易走掉,同时修药师琉璃光如来的长寿法,你才可以留形住世,等到要走的时候,潇洒而去。因此弥陀佛修法一定配合药师佛法合修。事实上,东方琉璃光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是相通的,这个道理在《法华经》、《维摩经》都已经讲得非常清楚。再说,真到了愿力修持成就;怎么叫成就啊?“还得清凈”时,梵行成就,念得一念回机,得到清凈,你的心光自然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光光相接。药师如来就是光,不过不是世间的光。药师如来的愿力使一切众生不至于犯戒,也就是没有一个众生不道德,因此也不会堕落在恶道;恶道众生都因为不道德而堕落进去。此道德之标準包含内容广泛,那就是“三聚戒”。看了药师佛的第五大愿,是否想到它与中国文化的“改过迁善”和论语“过则勿惮改”的道理完全一样?这又证明《药师经》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密切。

摘录自《药师经的济世观》

推荐:

《洞山指月》

南师讲解《指月录》


注:上文为摘录,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系,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供参考,请勿断章取义,以南师原书或录音为准。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请购正版南师着述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