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权力的游戏——慈禧靠辛酉政变上位 顾命八大臣为何不堪一击

权力的游戏——慈禧靠辛酉政变上位 顾命八大臣为何不堪一击

时间:2020-07-16 17:33:46

相关推荐

权力的游戏——慈禧靠辛酉政变上位 顾命八大臣为何不堪一击

1861年发生的辛酉政变,结果是咸丰指定的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慈禧、慈安得以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加封议政王,领班军机处。

宫廷间的权力之争,从来没有情面可讲,肃顺和奕訢都是排行第六,一个被称“肃六”,一个被称“恭六”,两人见面,热络得如同亲兄弟,转过脸去,却都在算计如何将对方置于死地,这一切,只不过都是权力的游戏。

事情还要从咸丰在热河驾崩讲起。

咸丰临死前,指定了八位大臣赞襄政务,辅佐年仅6岁的载淳,他们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这就是顾命八大臣。

可以发现,与咸丰儿时形影不离,一起长大的恭亲王奕訢不在其中,说明咸丰心中,对这个弟弟,还是存着芥蒂。

确实是这样,咸丰的母亲孝全皇后崩后,皇四子奕詝尚年幼,由奕訢生母静皇贵妃抚养,两人如同亲兄弟一般。

但终究,兄弟情还是敌不过权力欲,两人成年后为皇位争夺,最后资质平平的奕詝胜出,才具都强于哥哥的奕訢内心自然不服,兄弟俩各怀心病,种下了猜疑不和的根由,积嫌到咸丰五年,出现明显裂痕。奕訢原本是领班军机大臣,被勒令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从此咸丰处处防备奕訢,直到驾崩。

这是奕訢这搭子,再看慈禧。

当时慈禧还不是慈禧,只是个懿贵妃,由于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咸丰临终前交给她和皇后钮钴禄氏各一枚私章,一枚是“御赏”,一枚是“同道堂”,潜台词是要两人合力,共扶大清江山。

然而懿贵妃权力欲极强,这在咸丰生前就已表露,所以奕訢被贬后受宠的肃顺成为了她的对立面。

肃顺谈不上是奸臣,他是个铁腕的行动派,颇有才干。整顿吏治、礼贤下士,一番操作下来,内忧外患的官场面目一新,深受咸丰信任,更加大权独揽。

权力一旦在手,再要放给别人,不管你是亲王还是皇后,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所以,懿贵妃要夺权,必须打倒肃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样,懿贵妃和奕訢就有了联手的基础。

当时的情况是,咸丰在承德驾崩,奕訢则留守京城,处理外交事务,懿贵妃与奕訢并不能见面。

咸丰驾崩后,懿贵妃升为太后,对她来说,联络恭王,内外并举,才有可能一下子打到肃顺。

于是她想了个法子,派手下最得力的太监安德海使了一出苦肉计,带着密信来到北京,充当信使,两方面得以取得联络。

同时,慈禧想方设法说服了面慈心软的慈安——没有慈安支持,靠她一个人,是断断翻不了天的。

肃顺那边,则过于托大。所谓顾命八大臣,其实就是肃顺一个人做主,其他人都惟其马首是瞻。肃顺也不相信西太后慈禧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干,能够治理大政。垂帘听政的事,在清朝历史上也从未发生,她野心再大,也不能坏了祖制,所以并不以慈禧为意。

当然,肃顺在战略上看不起慈禧,战术上还是要重视的,内外都有眼线,窥伺甚严。咸丰驾崩后,奕訢来到承德,虽然与慈禧见了一面,也无法详谈,只能约略确认双方合作的意愿,至于具体细节,却还无从谈起。

这段时间,慈禧和肃顺之间,明枪暗箭,外弛内张,交锋了数个会合,肃顺也逐渐改变了对慈禧的看法,觉得她不是个简单人物,不过也还是认为她能量有限,只是想要些便宜而已。慈禧则又发展了一个眼线——醇亲王奕譞,因为奕譞的福晋,正是她的亲妹妹。

这当口,出现了一枚重要的棋子——胜保。

胜保当时是钦差大臣,奉旨督办河南安徽剿匪事宜,他是个武官,在与英法联军八里桥一战中曾经负伤,名声大振。

胜保当时算是旗人里的文武全才,常以年羹尧自居,同肃顺等人多有矛盾,最重要的,是他手里有兵,而且奕訢跟他关系不错。

胜保以恭请皇太后圣安为名,带兵来到热河,投石问路,想要在可能出现的政治斗争中捞得好处。

奕訢本来与他有旧交,当然刻意笼络,试探下来,胜保表态:“垂帘之议,亦未尝不可行。”

两下又达成初步协议。但这是大事,宜缓不宜急,肃顺到底大权在握,逼得急了,可以削掉胜保的兵权。

胜保的出现,给慈禧和奕訢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不管他们哪个,手里都没有兵,胜保虽然兵力不多,至少也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不至于手无寸铁。

有了胜保的支持,两宫太后和奕訢终于下了决心,认为顾命八大臣已绝不可再留。至于如何处置,什么时候动手,则完全由奕訢安排。

奕訢于是提前回到北京,在京城进行部署。

当然,这些事都务必保密,他们之间的联络,通过慈禧的妹妹醇王福晋带话给醇王,醇王则再去拜会恭王,兄弟之间的来往在正常范围内,肃顺被蒙在了鼓里。

过了中秋,众人就护着咸丰的梓宫,动身回京。这是紧要的时候,一路上护卫的禁军,都掌握在肃顺、载垣、端华手中。

这段时间,对慈禧和奕訢来说,是最危险的一个节点,因为事情已经发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保密做得再好,时间一长,也难免露出马脚,如果被肃顺听到风声,反戈一击,慈禧和奕訢只能任其宰割,毫无还手之力。

直到过了密云,胜保派来新练的京兵迎驾,随后奕訢也来接驾,慈禧才长出了一口气。

回到北京第二天,两宫太后就召见重臣,名单早已拟定: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武英殿大学士贾祯、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人数不多,分量足够,亲贵重臣都在里面,足以匹敌顾命八大臣。

这些人,都被肃顺得罪过,虽然其中有人还不知道即将发生政变,但对垂帘之议,都持开放态度,不希望肃顺大权独揽。

有了这个基础,事情就好办了。第二天,两宫太后带着皇帝上演了一出悲情大戏,哭诉肃顺等人对自己和先帝的不敬,表示孤儿寡母受人欺侮,要请各位大人做主。

于是,顺理成章,恭王取出早已拟好的谕旨宣读,痛斥肃顺等人专权擅政,欺蒙天下,决定“载垣、端华、肃顺着即解任,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着退出军机处。派恭亲王会同六部九卿,将伊等应得之咎,分别轻重,按律秉公具奏。”

顾命八大臣,就此被一撸到底,架到宗人府,听候发落。

他们最后的结果:

肃顺被斩于菜市口。

载垣赐白绢自尽。

端华赐死、降爵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都被革职。

肃顺集团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轻视了慈禧的能量。后妃干政,垂帘听政这些事在清朝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或许是他们大意的原因。

肃顺太过于小看两宫太后的能力,和太后恭王联手的行动效率。以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只需要将任何一方压制住,不让他们有联手的可能,则万事尽在掌握,可是肃顺过于志得意满,轻视了潜在的威胁,丧失了先手的机会,最终付出了人头落地的代价。

政变过程中,慈禧和奕訢所用的策略,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他们所采取的突然袭击的方法,是拿下肃顺等人唯一的手段。因为即使在京城,肃顺不管是在名义上还是实力上,还是都远远超过对手,慈禧等仰仗的,只是一个六岁的小皇帝,而肃顺作为顾命大臣,完全可以宣布旨意非法,对他们进行反杀,天下人也都看得出来,六岁的小孩能下什么旨意呢,不过是太后的意思,太后有什么权力下旨逮捕顾命大臣呢,法理上既然不通,实力上更加不敌。

讽刺的是,在政变中出力最多的几个人——安德海、胜保、奕訢,最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安德海恃宠而骄,成了公敌,没过几年,私自出宫后,在山东境内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杀,大快人心。

胜保领兵在外,行为骄纵,1862年被逮捕解京,次年处死。

奕訢相对好一些,重入军机领班议政后没几年,被慈禧猜忌,革除议政王头衔,从此只敢夹着尾巴。光绪十年,又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又过了十年才被重新起用,这时候的奕訢,与当年意气风发的鬼子六早已是恍若两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