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叙事研究┃教育叙事:使人“有所感”

┃叙事研究┃教育叙事:使人“有所感”

时间:2021-03-31 11:46:46

相关推荐

┃叙事研究┃教育叙事:使人“有所感”

教育叙事:使人“有所感”刘永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一、教育叙事的阐释叙事, 就是“叙述事情” (《现代汉语词典》) , 就是陈述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其中主要是叙述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社会现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经验, 而叙事是将这些经验组成有意义的事件的一种基本方式。人们通过叙事介绍经验、交流体会、表达思想感情, 因而, 叙事可以为他人、为自己提供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甚至改造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于是, 叙事很快就成为一种写作方式, 与议论、抒情相并列, 特别是受到文学作品的青睐, 成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最为常用的方法, 文艺理论将叙事的学问概括成为“叙事学”, 专门研究文艺创作中叙事的规律。教育叙事, 就是讲教育故事, 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和教改实验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 陈述的是具体的、情境性的、活灵活现的教师经验世界, 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教师的教育叙事不是为了检验某种教育理念, 也不是为了建构某种教育理论, 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 而是为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叙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日志、周记、随笔、书信、博文、微型传记和访谈记录等, 这些形式均可用来表现教育叙事, 但并不是说它们都是教育叙事, 因为它们需要具备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 (也是作者) 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 它不直接告诉读者“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 而是给读者讲一个教育故事, 让读者从中了解、体验、感受和顿悟有关教育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让读者有所感”是教育叙事的表达特征。二、教育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 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 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归纳分析资料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形成互动而获得解释性理解。教育叙事强调这样几点:一是讲述者就是研究者, 而不是局外人;二是研究者身临其境, 而不是旁观者;三是研究过程是互动的, 而不是单向和静止的;四是其中的教育理解是归纳出来的, 而不是演绎出来的。1. 教育叙事研究的缘起。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被运用于教育领域, 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研究并倡导的。他们认为, 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 就是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是教师的亲历亲为, “真实的故事”中有教师的体验、理解和创新。当前, 这种教育叙事研究已引起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 并被运用到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研究之中, 成为教师理解教育并向别人讲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研究, 在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求、对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中, 不断发展、不断成长。2.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一是实践研究。教师的工作离不开教育实践, 教师的反思也就离不开教育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教育研究和问题解决放在鲜活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事实上, 教师每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与教育叙事交织在一起, 教师那些关注教育故事、强调教师体验、重视意义感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常常就是教育叙事研究。二是质的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对, 是通过归纳揭示教育故事的实质, 解释教育故事背后的真实, 探寻教育故事的意义, 从而激发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使自己获得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 提高教师教育行为的自觉性和示范性。三是故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故事为对象, 教育叙事研究的是故事, 而不是事情;这样的故事既是已经发生的, 又是生动感人的。因此, 教育叙事应讲究情节曲折和细节生动, 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手段, 使所叙之事生动感人。四是解说研究。教育叙事是由解说者对师生教育故事进行描述, 目的是使人明白某种道理或者受到某种感染。3. 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是“事”, 是“故事”, 是具有真实性、体验性和故事性的“故事”;而教育故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大致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师。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得当、教育风格是否鲜明、教育方法是否有效。二是研究学生。研究教育对象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德性养成规律以及心理、性格健康发展的规律。三是研究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 教与学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许多教育故事是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 教育叙事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包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研究、师生教育对话的研究等。4. 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教育叙事研究要有事可“叙”, 还要有事善“叙”。因此, 首先要确定研究问题。教育科研应该从问题出发, 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也一样。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 有观念问题、理论问题、机制问题、策略问题、方法问题和评价问题等。其次是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必要的。是研究教师或学生, 还是研究课堂或课外, 需要研究者从问题出发进行选择。第三是进入研究现场。教师成为研究者, 以研究者身份进入教育现场就可以发现真实的教育故事, 亲身感受教育意义, 获得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第四是观察访谈。观察访谈是研究者在现场收集资料、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的过程, 也是促使研究走向深入的过程。叙事研究需要在自然场景和状态下进行, 如在课堂、运动场、实验室、图书馆和社区服务站等处进行, 以使研究者获得各种感受。第五是撰写研究报告。在归纳分析收集的全部资料的基础上,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归纳总结。三、教育叙事的写作优秀的教育叙事应该具备真实性、体验性和故事性等特点。1. 题材鲜活、有趣, 具有真实性。选择叙事题材是撰写教育叙事的第一步和基础。首先, 所选题材必须是真实的, 而不是虚构的。其次, 所选题材必须是有趣的, 而不是平淡的。一次激烈的冲突, 一个意外的发现, 一次轰动的演讲, 一个感人的瞬间, 一次突然的转变, 一个深刻的回忆, 等等, 都是人们喜爱的、能够引起人们好奇心的教育叙事的题材。教育叙事示例1: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早在教学之前, 学生们大多已经预习过“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的知识了, 因为这部分知识真的很有趣。课堂上,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一个个问题, 诸如: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他们举起的小手, 都快伸到我鼻子下面了。这时, 我发现一个平时很爱动的学生一反常态, 很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他低着头, 双手放在课桌里, 身体一动不动。以我的经验, 他, 肯定有问题!我一直盯着他, 突然收住较高的声调。本来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 很多学生举着手, 眼睛顺着我注视的方向, 都向他行“注目礼”。他也发现课堂上的声音发生了变化, 抬起头, 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他愣住了。“干什么呢?”我问。“没干什么。”他一边回答, 一边迅速把双手向抽屉里一伸, 把身子靠向课桌。原本轻松的课堂氛围, 变得有些紧张了。学生们都盯着我, 想看我怎么“处理”他。“把手里的东西拿出来, 我想看看。”我的语气缓和了一些, 不太想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来处理琐事。他把双手伸出来。我一看, 他的左手里趴着一个小磁铁。我本来想说:“请你把它放到讲台上。”但一转念, 这样的处理方式似乎太过平常了, 对他本人、对其他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没有帮助。其实这也是一个生成的问题, 为什么不运用这个生成的资源呢?我面向全班, 抛出了一个炸弹似的问题:“如果我请他把磁铁放到讲台上, 他要进行哪些运动?”这下炸了锅, 学生们哈哈大笑, 边笑边自己做动作, 看看从起立到行走再转身, 要做哪些动作。经过讨论, 大家都觉得他想到讲台上来, 只要不转身, 上半身是平移。回去转身的时候是旋转。我的情绪也随着学生们的讨论“热”了起来, 顺着他们的回答, 说:“那就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吧!”课堂转入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课后, 学生们还沉浸在刚刚的插曲中, 耳边还能听到学生不断用“平移”、“旋转”造句, 他们已经把这两个概念熟练地运用到了他们的活动中。(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3月21日第6版, 作者: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程震文)2. 情节曲折、跌宕, 具有生动性。所谓情节, 就是指故事的变化和经过, 通常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或者说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情节不难, 有生动的情节不易。情节要生动, 就需要情节曲折, 就需要情节具有矛盾冲突。冲突越宏大、越激烈、越深刻、越不可调和, 与这种矛盾冲突相关的故事也就越可读、越动听、越感人。教育叙事示例2:阿玲是哑巴吗《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 “我们”一行乘坐汽车, 不幸轮胎陷落污泥, 阿玲在这个时候, 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 并且把我们的车冲洗得干干净净。教学中, 在我的组织引导下, 学生们读书读得非常认真, 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 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 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 教学这么多年, 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 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对, 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像受到了启发, 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 学生们分成两派, 互相争论起来。备课时, 我实在没想到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但后来, 我慢慢发觉, 如果学生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就能知道, 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于是, 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 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学生们毕竟年龄小, 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说, 这是在国外, 语言不通, 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 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 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学生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得多。我和学生们一起背了一遍, 于是, 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 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 她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 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学生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 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 背后却坑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本课虽然结束了, 但是想起学生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 我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资料来源:/u/4016/4153.html, 作者: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附小吕舜昌)3. 主题鲜明、深刻, 具有启发性。“主题”就是教育叙事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就是教育叙事所包含的内容的核心。教育叙事所叙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蕴含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教育叙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理论、教育观点等, 否则, 就不是教育叙事, 而是教育案例或教育论文;也就是说, 教育叙事要求叙事者掌握和领会相关的教育理论, 然后把这些教育理论巧妙地隐藏在教育叙事之中, 而读者正是通过阅读这样的教育叙事领会了其中的教育理论。教育叙事示例3: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往往认为学生犯错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 如能正确地解读学生犯错误的心理, 并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那么错误又何尝不是一个教育机会呢?去年初秋, 台风来访, 打落了许多小树枝。学校门卫室的大爷就把它们扫在了一起, 堆在了沙坑边。中午吃过饭, 我在操场上巡视。突然有个小姑娘来报告, 说有人在玩棍棒。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 果然看到几个小家伙手里各抓一根树枝, 正在热火朝天地打闹呢。我径直走过去, 其中一个学生发现了我, 连忙扔掉树枝, 迅速地逃跑了。剩下的几个正要逃跑, 却被我叫住了。几个孩子苦着脸, 磨磨蹭蹭地挪过来, 嘴里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我摆摆手, 打断了他们, 亲切地说:“你们看, 地上好多树枝啊, 我们一起把这些树枝清理干净, 放回沙坑旁边, 好吗?”几个孩子虽然一脸诧异, 但还是赶紧卖力地去捡树枝了。我惊喜地发现, 刚才那个溜之大吉的学生也悄悄地回来了, 加入了清扫的队伍。人多力量大, 不一会儿, 地面就被打扫干净了。洗过手后, 我重新把小家伙们召集到我的身边。他们乖乖地站成了一排, 等着我训话。我注视着他们, 严厉地说:“你们刚才犯了错误, 知道吗?”“知道。”他们点点头。“犯了错误就应该勇敢地承认, 而不应该抵赖, 更不能逃跑, 对吗?”“对!”这次, 他们重重地点点头。我感到他们的认错态度很诚恳, 于是, 语气一转, 说:“你们刚才又做了一件好事。这件好事正好弥补了你们刚才犯的错误。我很欣赏你们, 还要表扬你们!”话音刚落, 孩子们眼睛一亮, 愣了片刻, 然后害羞地笑了。我知道, 在这笑容的背后, 一定包含着他们对自己错误举动的检讨以及改正错误后得到表扬的欣喜, 也一定包含着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做个好孩子的决心。犯错误是难免的, 学生犯错误就更正常了。可是实践中, 我们常认为学生不该犯错、不能犯错, 根本就没有把错误视为教育的资源。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犯错误其实是一种经历, 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在犯错、认错、改错的真实情境中, 学生才能学会正视错误——勇于承担而不是狡辩, 更不能逃之夭夭;才能学会改正错误——真心思过而不是表面敷衍;才能学会挽回过失——积极补救而不是消极退缩。如果能把错误当作一种资源, 我们对待学生就可能会温柔许多, 教育的方式也会温和许多了。(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4月23日第6版, 作者:江苏省南京市小西湖小学冯毅)4. 语言亲切、感人, 具有流畅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往往给读者留下第一印象。教育叙事是否生动, 是否吸引人, 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平淡无奇, 或艰深晦涩, 或疙疙瘩瘩, 教育叙事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育叙事的语言, 从语法的角度看, 需要正确和准确, 需要文从字顺, 流利通畅;从修辞的角度看, 需要生动形象, 需要艺术表达, 让人回味;从叙述的角度看, 需要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把自己放在所叙之事中间, 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看见”、“我当时想”、“我后来估计”、“我以为”……这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使读者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教育叙事示例4:遭遇学生短信“骚扰”之后静谧的夜晚, 我坐在书桌前备着课。突然, 身旁的手机响起了铃声, 打断了我的思绪。打开一看, 陌生的号码, 信息的内容只有两个字:唐僧。会是谁?老朋友?不会的, 无缘无故不会发这样的短信。该不会是发错了吧?发条信息问一下吧。“没发错, 唐僧就是你。”短信很快就回过来了。没发错?会不会是学生?我的脑海里马上冒出这样的念头, 学校以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学生用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骚扰老师;老师反打过去质问, 又在班上调查, 结果还是没有找出那个学生。然而骚扰信息却没有因此而消失, 而是愈发多了起来。最终他不得不换了手机号码。可我从做班主任以来, 都保持着这样的一个习惯, 就是开学的第一天, 肯定要把自己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都告诉学生, 这一届也不例外, 这么多年来, 一直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不再理会这样的无聊信息保持沉默吧, 肯定不行!这样他可能还会发来类似的信息。反打过去或在班上调查, 最终也许还是会不了了之, 甚至一石激起千层浪, 起到反作用。“谢谢你, 八戒。”我思索了一会儿, 发了过去。“我不是八戒, 我是孙悟空!”信息很快回了过来。我一看乐了, 虽然是有些调皮, 可还是挺可爱的。“不管是八戒, 还是悟空, 都是唐僧的徒弟呀。我觉得你这个样子, 还不像是我的徒弟。如果你在学习或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可以告诉我, 我会尽力去帮你的。”手机的铃声没有再响起。我松了口气, 可心里还是没有底。两天过去了, 没有出现那个陌生的号码。第三天, 又出现了。“我能告诉你, 我是谁吗?”“还是不说的好吧, 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要给我起唐僧这个名字。”“因为你放学晚老是拖堂处理班级事务, 而且有时拖的时间还很长。”“好, 老师不想再做唐僧了。明天我就改了这个坏习惯。”“那我以后再也不叫你唐僧了。”第二天, 我在班上宣布, 以后班级每日总结放在次日的午间进行。陌生号码的短信一直没再出现。今天, 我突然又收到了那个陌生号码的短信:老师, 祝您教师节快乐。愿您天天开心、工作顺利、奖金多多。今天是9月10日, 教师节。(资料来源:《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11月15日, 作者: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初级中学孙刚)四、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有许多共同点。一是研究性质相同。两者同属于质性研究, 与量化研究相对, 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性质和规律。二是研究领域相同。两者都是实践研究, 而不是理论研究, 尽管教育案例需要用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理性分析, 但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实践的规律, 而不是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创新。三是研究的基点相同。两者研究的基点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例, 尽管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要求各有不同, 但没有教育教学的实例就没有教育案例, 更没有教育叙事。当然,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又有如下的本质区别。1. 教育叙事重在让读者“有所感”, 教育案例重在让读者“有所知”。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需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事件具有相对完整性;教育故事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 情节具有曲折性;教育故事需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 细节描写要生动;只有这样, 教育故事才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 感受人物, 领会主题;因此, 教育叙事重在使人“有所感”。教育案例则是选择一个或数个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生动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 叙述实例是理性分析的基础, 而理性分析则是实例叙述的升华, 毫无疑问, 理性分析是教育案例的核心和精髓, 而且, 教育案例需要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理性分析, 需要有高度, 有深度, 有广度;需要分条陈述, 条分缕析。因此, 教育案例重在使人“有所知”。2. 教育叙事强调情节及其矛盾冲突, 教育案例强调实例及其深刻含义。教育叙事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人, 从而达到分析自己和教育别人的目的。教育故事要感染人, 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 就要依赖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就要依赖人物的栩栩如生, 就要依赖各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的生动形象, 如果没有矛盾冲突, 情节就不可能起伏跌宕, 人物就难以生动形象, 描写也就无从着手, 这一切也将黯然失色, 因此, 故事的矛盾冲突是故事吸引人、感动人的必要条件。教育案例则是通过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理性分析, 挖掘内涵, 总结经验, 归纳推理, 从而点拨教育, 以理服人。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教育案例需要具有真实可信的教育教学实例, 而且这个实例需要具有深刻的含义。只有这样, 教育案例才具有了现实意义, 才能给人以启迪。3. 教育叙事一般无须理论总结, 教育案例则必须进行理性分析。从形式上说, 教育叙事无须议论, 无须总结, 主要是通过情节、人物、环境感染读者, 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生动性、环境的感染性决定教育叙事的教育性。因此, 教育叙事把故事讲好, 讲生动就能够使人“有所感”, 一般不需要总结和点评;虽然不排除些许必要的解释和画龙点睛之笔, 然而这不是教育叙事的必然要求, 更不是教育叙事的主流。教育案例则不同于教育叙事, 它对实例的叙述, 只是为了给理性分析作铺垫, 实例的优美叙述, 既是为了吸引读者, 更是为了给理性分析打下基础, 但实例的叙述不是教育案例的写作目的。教育案例必须在教育教学实例的基础上, 进行理性分析, 而且教育案例的理性分析需要深入、深刻, 富有启发意义。4. 教育叙事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教育案例则必须忠于事实。教育叙事需要以情感人, 就需要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 在忠实于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 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包括情节的修补、细节的加工、合理的想象等, 类似于报告文学:因为是报告, 所以必须真实;因为是文学, 也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当然, 如果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十分完整、十分完美、十分感人, 那么所谓的艺术加工也就失去了意义, 没有必要了;但一般来说, 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缺憾, 这就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教育叙事并不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教育道理, 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个过程是读者的辨别的过程, 是读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教育案例则必须忠实于现实, 因为, 教育案例的教育意义是从实例中挖掘出来的, 读者失去了体会和理解的机会, 听从于作者的解释和解读, 如果教育实例本身经过了艺术加工, 甚至虚构, 理性分析也就会失去事实依据, 那么, 从中提炼出来的教育道理就有可能不真实、不可靠。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教育科学研究, (1) :75~79

注明 转载是为了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会立即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