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作业一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作业一

时间:2019-11-10 23:29:24

相关推荐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作业一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第一章要点归纳

第一章《“阅读”学习领域知识》具体分了六个小节。 第一节《阅读的观念》分两个方面阐释了对“阅读这件事”的认识。“阅读为丰富和扩展人生经验”阐明了阅读的目的和动机,即“为什么读”,提醒我们阅读教学要让孩子学会阅读,享受阅读。从阅读中学习,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丰富和扩展学生的人生经验。 “读者自愿、自主的与文本对话”讲的是阅读的态度和趣味,即“读什么”和“怎么读”。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成为“钻石型”读者,主动阅读,善于与文本对话。 第二节《阅读活动中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阅读的实质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即如何与文本对话;阅读求理解,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含义的理解;理解的过程和结果是阅读活动中理解的两个维度,二者相辅相成,理解的水平不同,其对应的理解过程和理解结果也会有差异。 第三节《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说明,分别是阅读与“看”、阅读主体决定阅读取向、阅读方法受制于文本体式、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的关联。 每一个小节的要点大致归纳了如下: 1、阅读即眼睛“看”连贯的文字。如何阅读,其实是眼睛怎么看的问题。他有两个要点:①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即看语句和语篇的什么地方。②如何对这些关键点做深度加工,即从这些地方可看出什么东西。这两个要点又取决于两个因素: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也就是读者和语篇。 2、阅读主体(即读者)的阅读目的、任务和阅读习惯等决定其阅读的取向,不同的阅读取向会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取向有常态、异态和变态之分。我们要根据具体的阅读目的和任务采取相应的阅读取向,阅读教学中要避免变态的阅读取向。 3、阅读方法受制于对象,在诸多的制约中,文体样式最为重要。文体样式主要包括:①文类和体裁。文类和体裁不同,阅读方法就会有本质的差异。②风格和流派。对于阅读对象不同的风格和流派,选择的阅读方法也会有实质性的差异。③文体差别。如果阅读对象文体差别显着,阅读方法也会各异。 4、如何阅读分为特定的阅读取向和具体的阅读方法两个层面。特定的阅读取向是战略层面上的“如何阅读”,具体的阅读方法是战术层面上的“如何阅读”。我们要保持阅读方法与阅读取向的一致性,这才是良好的阅读。第四节《阅读规则和策略》,主要讲了阅读规则和策略的含义及构成,以及阅读规则和策略的学习及注意事项两方面的内容。 (1)阅读规则和策略是已经归纳、揭示、提炼出来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其构成大致有三个方面:引导性问题、建议性指令、认知和学习策略。①学习阅读归根结底就是学习如何对文本提出问题,如何在文本中找出答案,如何评估这些答案。②建议性的指令是专家和有经验的读者基于研究和阅读经验而提出的有效阅读方法,建议学习阅读者予以采纳,并在阅读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规则和策略通常需要一些细致的规则加以落实。③学习和认知策略即阅读策略。它可以分为三个一般类目: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教学这些策略是中小学各门学科共同的责任,也是语文学科作为其他学科基础的主要表现。 (2)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阅读规则和策略,关键是适当的运用。适当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侧重在理解的阅读规则和策略受意识控制、阅读规则和策略适用于特定的情境、阅读规则和策略的运用要加入个人因素。 第五节《文学鉴赏》,首先明确了文学鉴赏的含义,文学鉴赏包括文学与鉴赏两个要素,其含义随文学作品的不同所指,鉴赏的具体内涵各有不同。 (一)文学鉴赏的不同所指 1、评鉴好文章的言语表达功力及效果。这里的“好文章”只现当代在言语表达方面较为出色的实用文章。在好文章的阅读中,实用取向的阅读便渗入评鉴的阅读方式。“好文章”的评鉴往往带有写作借鉴的效用。评鉴与评价二者性质不同,评鉴所关注的言语表达功力及效果是体验性的,所依据的标准是个人性的。 2、理解古人情怀,赏析古人章法,感受文言美感。这里对应的是中国古代散文,主要指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其实是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解码阶段。文言文鉴赏的理论,是通过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出的赏析,以理解古人的情怀,其间穿插对文言没敢的感受。 3、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这主要是对现当代散文阅读或鉴赏的基本定位。散文的文学鉴赏不仅仅包括形式方面,还包括作者精准的言语等方面,我们的阅读最后要落实到对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经验的领会与分享上。作者最后还专门强调评价文学阅读或文学鉴赏不是一回事。 4、以文学的姿态,阅读诗歌、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主要有两种情形:浸润式的感知文学作品,以及借助文学解读的工具和行家的指点,扩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关于“品味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 作者强调,“品味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主要应用于文学鉴赏,它主要有两个关键点。 1、品味语言,是发掘字词句中蕴含的意思、意味。理解感受的过程就是品味语言的过程,品味语言所要品味的,是那些在具体语境中贴切的表达意思、意味的字词和语句。 2、有感情的朗读是感受由声音传递的意思、意味。朗读既是对理解、感受的过程,又是对理解、感受的表达,朗读主要是读给自己听的,有感情的朗读,与表演给别人听的朗诵不是一回事情。 第六节《实用文章阅读》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用文章 1、作者首先讲了“文章”概念的演变。我从中明白了我们经常提到的“文章”从古至今经历了有文学到非文学的变性过程。 2、其次是实用文章的特征:①有明确的应用目的。②有特定的阅读人群。③主题鲜明单一。④文体结构简单。⑤以抽象思维为主。⑥语言风格社会化,规范化。 3、最后是亚文类与题材。对既定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若干亚文类。亚文类中包括若干体裁,体裁也就是实际使用的文章样式。 (二)章法与脉络 1、古代视野。以古代视野对待章法有多个注意点:①从优秀文章中归纳的谋篇布局模范。②知识兼顾表里。③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独特的读写结合。④严防古今错乱。 2、现代视野。作者首先讲了文章学的研究目前主要的三支流派。后面的主要告诉我们,逻辑性和秩序性是现代章法的主要内涵。 (三)关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一篇文章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描述、阐释、论辩。 (四)实用文章阅读类型举隅 作者把实用文章类型分为理解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侧重在阅读对象的阅读类型。然后具体阐明的这些阅读类型的含义、特点、要点等相关理论知识。

本章中有关“阅读”“理解”“方法”“策略”等内容哪些触动了你的认识,你觉得对你后面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将产生什么影响?试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正如作者王荣生老师所言,我们把绝大多数的课时基本都花在了阅读教学上,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教学。 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效益究竟如何?坦言之,确实效益低下。 在阅读教学效益低下的许多原因中,作者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甚至不顾学理。在后面的阅读中慢慢发现,我们欠缺的关于阅读教学方面的原理与法则确实太多了。书中关于“阅读”、“理解”、“方法”和“策略”等许多理论上的知识都是我所陌生的。不过,在慢慢地研读中,对于阅读,我逐渐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有些内容甚至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与震撼。 就比如第一节《阅读的观念》,这节主要讲的是对阅读的认识,也就是“阅读观”。猛然间发现,我们的阅读教学目的和动机许多时候都是错误的。作者说阅读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丰富和扩展人生经验,让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从阅读中学习,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灯应该是丰富和扩展学生的人生经验。 至于“让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学习”,我们也曾在执教一篇篇课文时,煞费苦心地给学生讲阅读理解的方法,归纳阅读理解的技巧。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确实是为了让学生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甚至是为了语文考试的阅读成绩才去学习阅读。我们语文老师经常会给学生说: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而这里所指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语文试卷上面的阅读理解题。 按照书中的理论,阅读目的与动力有问题,会造成阅读取向的扭曲,往往导致变态的阅读取向。比如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结合一些习题来进行阅读的讲解,或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深谙每一篇课文的易考点,以此来设定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是考点的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强调,甚至经常把对语篇的理解、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也归结出标准答案,而一些珍贵的结合书面语篇所引发的个性化解读,往往被忽略。 作者提到:为阅读而阅读和从阅读中学习这两种阅读观有实质性差别。为阅读而阅读只满足于篇章格局,甚至停留在表层编码。我们的学生就经常如作者所举,被硬生生地强记资料,却对熟记的资料毫不明白。有些看似理解了文意却未能建立情景模型,即没有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加以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缓慢,经常会发现,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了几年的阅读,其阅读理解水平依然停留在中年级,因为,他们习惯了学语文就是学课文,学课文就是为了考试,而每篇课文都会有不同的考点,死记硬背倒是考试得分最快的途径。现在看来确实是可笑又可悲! 曾经记下了温儒敏关于阅读教学的一段话:应该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要让学生有鲜活的感受,不要一上来就分析,分析主题、作者、作者的原意等,很细,偏偏放弃了第一印象。我们不是没教方法,而是要重视学生的感受。 最后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的确,我们不仅不是没教方法,反而是经常只顾教方法,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也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确实是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教学方式了,怎样才能避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东冲西突,甚至南辕北辙、落入陷阱? 最要紧的就是时刻牢记阅读的目的与动机:为丰富和扩展人生经验。不然,就谈不上所谓的“理解”、“方法”与“策略”。 很幸运加入了新网师,遇见了《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让我看到了自己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会努力去改变,朝着正确的方向。

研讨课例背后的“阅读”理念:追求的是怎样的“阅读”,怎样的“理解”,怎样的“阅读方法策略”。 小学课例:于永正老师《草》。 读了于永正老师《草》的课堂实录,真的是佩服之至,一时想不起准确的词语来形容,借用专家们的评价,“大道无痕”、“炉火纯青”,再恰切不过了。 下面就联系《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尝试着思考一下课例背后的阅读理念。 一、追求的是怎样的阅读 1.体现了阅读为丰富和扩展孩子人生经验的阅读目的。 于老师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从而在阅读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由一首古诗,让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有目的地阅读,不仅获得了书面语篇所传达的显现的资讯知识,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深层人生感悟。 《草》是人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孩子处于“学会阅读”的阶段,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技能,能对文字符号进行解码,并从书面材料中获得意义。于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学会阅读。 2.体现了孩子自愿自主的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态度。 从课堂实录我们可以看出,课堂上,于老师始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自然会自主自愿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阅读、去探究。 并且,于老师有意识地帮学生把阅读行为延伸到阅读之后。最后一个环节他设置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让学生去背诵、理解古诗,既起到了巩固学习成果、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渐渐明白:阅读是和生活分不开的。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会更加自主、自愿地去阅读更多的诗文。 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解 作者王荣生教授说,学习阅读的实质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即如何与文本对话。我们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与文本对话,与语篇对话的过程。 (一)体现了“理解”的不同含义。 1、体现了不同层级的理解。 我觉得,课例中的理解既体现了语句层级,又体现了语篇层级。 于老师引领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语句层面的理解。从“春风吹又生”体会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是在帮助学生理解语篇所表达的文意,应该就是语篇层级的理解。 2、体现了理解的不同层面。 不难看出,课例中孩子的理解既有表层信息,又有隐含信息。 比如让学生说诗句中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借助图画让学生理解诗句,就是在理解课文的表层意思。在理解表层信息的基础上,孩子们通过观察、想象,推论出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烧不尽”的小草生命力很顽强。 3、体现了理解的不同表征。 教学环节中的学习生字、朗读古诗,让学生知道了这首诗的表层信息,这是理解的表层编码。 借助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连词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就把握了课文的篇章格局。 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相关联,则帮助学生构建了理解文章的情景模型。 于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古诗。比如: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春夏秋冬四季的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风是什么样子的?火怎么会烧不完呢?烧不完的是什么? 这样谈话中自然建立了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连的情景模型,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发生。 (二)体现了阅读活动中理解的两个维度的和谐统一 王荣生教授说,理解的过程和结果是阅读活动中理解的两个维度,于老师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按照恰当合理的理解过程,产生了良好的理解结果。 课例中可以看出,于老师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字词、句子的理解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再帮助学生推论字里行间没有言明的隐含讯息,最后让学生把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结合,扩展和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产生了很好的理解效果。 三、运用了怎样的方法策略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只有适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恰当运用,才能能产生良好的理解结果。课例中孩子们通过阅读学习《草》一课,产生的阅读学习结果无疑是良好的,这也就充分证明了,其所选择的阅读方法策略是恰当的。 1、根据特定的阅读取向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于老师课堂上设置了不同的阅读任务与目的,比如识记生字、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等,不同的任务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识记生字,学生就可能有意识的去找到文中的生字,并重点关注它的读音。而朗读课文的任务,学生则可能会注意有没有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在突破理解诗句这个难点时,于老师充分发挥他绘画的特长,让学生借助图画并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去理解,自然会起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2、根据不同的文本体式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受制于不同的文体样式,本文是一篇古诗。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诗的意味只在诗中,存在于诗的言语中。 所以,古诗教学重在诵读,于老师不仅让学生朗读,而且借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达到了当堂熟读成诵的效果。 总之,于老师的课堂背后体现了多重的阅读理念,不是我等之辈可以简单概括的。再次借用专家点评的一句:个中价值不可估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