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两年5篇Science 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施一公的90后博士到底有多牛?

两年5篇Science 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施一公的90后博士到底有多牛?

时间:2022-04-12 00:01:42

相关推荐

两年5篇Science 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施一公的90后博士到底有多牛?

来源:青塔(ID:cingta-com) 编辑:学妹

日前,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评选结果正式公示,共有来自于9个院系的7名博士生与3名硕士生最终获此殊荣。作为清华大学荣誉最高的奖学金,清华大学研究生特奖获得者自然是精英中的精英,9名获奖者各个都在科研领域以及社会工作等方面硕果累累。其中有一位更是两年内发表五篇Science!此外还入选全国仅五人的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她就是万蕊雪,清华大学医学院级直博生,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目前师从施一公院士,研究方向是结构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

两年发表五篇Science,攻克顶尖科研难题

7月22日,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于《Science》上背靠背发表两篇研究成果长文,万蕊雪的名字出现在作者栏的首位。

此外,8月21日,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两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宣布,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和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核糖核酸)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这一项重大科研成果中万蕊雪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

近3年来,通过对剪接体激活和剪接反应催化过程中两个重要状态的剪接体复合物的研究, 万蕊雪已手握5篇《Science》一作,其中有两篇排在共同一作的首位。同年九月份,万蕊雪入选中国科协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获得这一荣誉的全国仅有五位。

万蕊雪之所以能在科研领域迅速崭露头角、独挑大梁,绝非运气使然。而是凭借她的快节奏、高效率和高强度,才能铸就顶尖的科研成果。为了能够拿到更好的实验数据,她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一直保持着平均每日工作14小时,甚至还放弃了过年回家的机会。

她始终不忘为科研发展做贡献和造福人类的初心。“这些荣誉建立了我的自信,以前觉得自己是黄毛丫头,现在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做这方面最好的人。虽然更苦更累了,但艰辛中自有幸福。”

美国加州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付向东也对她给出高度评价:“我认为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解析,解决了该领域的核心问题,是RNA剪接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也是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的最大贡献。”

施一公院士团队:“65后”加三个“85后”

图: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团队。来源清华新闻网

近几年,施一公院士在生命科学领域取了很多重量级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的背后,除了万蕊雪外,还有另外两个核心人物,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闫创业博士和清华大学医学院直博生杭婧。正是这3位“85后”的年青人,在施一公这位“65后”的老师的带领下,实现了生命科学基础原理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大突破。

在施一公看来,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通过长期严格的科研训练,在一个领域里做到极致。而这一过程,只能靠在实验室和团队中,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引领、师兄师姐与师弟师妹之间手把手的教学、以及大量的训练才能完成,“这就是积累和传承。”施一公说。

对闫创业、杭婧和万蕊雪3个人来说,也确是如此。闫创业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学基科班,从加入施一公的实验室,就开始学习用X射线解析晶体结构,后来他又开始学习使用冷冻电镜,多年的科研训练,他始终都专注在数据处理和建模领域。如今,他在这一领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开始自己开发电镜结构解析的方法,一些国际上的知名团队都想吸引他加入。

而杭婧和万蕊雪则需要在无数次的实验中,寻找到成熟的样品处理方法。广泛的学习和阅读是第一步,从师兄师姐那里获得具体的指导也很重要,而每次她们的实验做完,与施一公老师的讨论都会是一次全面的检验。“施老师会提出很多细节的问题,帮助我们发现设计上的漏洞和问题,让我们下一次的实验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万蕊雪说。

但即便科研能力已经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但对于3人来说,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这一支年轻的团队,还将继续向着这一充满挑战的课题不懈攀登。未来,我们也期待他们能取得更多顶尖科研成果。

学术中国经授权转载

颠覆与重构——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

谭天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博士后合作导师、新媒体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科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特聘教授。

暨南大学“卓越导师”、“优秀导师”,

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

本次课程谭天老师将首先从互联网的基本情况谈起,基于中国互联网民的情况,引出何为“新媒体”。并对于互联网环境中的新闻进行重新“定义”。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在颠覆创新中的重构策略、新闻传播学科的重建以及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