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为什么我们最终都要结婚?人大博士的一番话惊醒了所有人......

为什么我们最终都要结婚?人大博士的一番话惊醒了所有人......

时间:2021-11-30 09:16:44

相关推荐

为什么我们最终都要结婚?人大博士的一番话惊醒了所有人......

在这个不期而至的“长假”里,许多人都因疫情困在家中,繁忙的生活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大家终于有时间来“理直气壮”地放松一下了。

看一看收藏夹里的小说,刷一刷养肥的剧和电影,或者云参加抖音上的做凉皮和蒸蛋糕大赛。

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务正业,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我们在疫情期因为过度信息卷入而产生的恐慌、焦虑和无力。

成为大多数,并不可怕

小编在这个假期就把去年攒了一季的《奇葩说》拿出来补习了下,看的时候才惊觉,原来这个节目已经播了六年了。

它长盛未衰的原因很多,除了一茬又一茬语出惊人的“奇葩”外,对很多现实生活的议题提供了观点碰撞的空间,让我们在娱乐至死的冲浪氛围里能有片刻时间思考:这个讨论跟我有没有关系、这种观点对我有没有启发。

但你有没有发现,因为《奇葩说》一开始标榜的“以颠覆之名传播正能量”的定位,这个节目中代表少数派的发言已经越来越占上风,大家会觉得这代表了“进步”“多元化”“包容”,代表大多数人的声音反而因为“老土”“陈旧”“众所周知”而受到冷落。

在这个推崇个人主义的时代,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自我,是很多人认为值得追求的正确的事情。

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了,很多人拼尽全力,最后过上的也不过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成为大多数,并没有那么可怕。

婚姻对大多数人来说

是最不坏的选择

“恋爱多年我却恐婚,现在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吗?”

这是11月23日《奇葩说》的辩题,最后正方胜出。在导师们已经完成结辩,任何人的发言都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时候,坐在正方二排的人大博士、公共关系学院教授储殷举手发言:

“因为我看到场上很多人把不结婚当做个性解放来讲,薛教授也讲了很多,我自己也是教授,我跟大家说句实在话,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强大,所以不需要结婚。

但是过了五十岁,你有另一个想法,你生病的时候,你需要有人帮助,四十五岁失业了怎么办?六十五岁以后进了养老院,没有孩子来看你,你知道护工会怎么虐待你嘛?你需要婚姻。”

他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结婚生子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

储殷说完自己的观点后,马东立马接口反驳道:

“我站在储殷老师的反对面上,是因为我特别不喜欢储殷老师那句‘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不起,这个世界上没有这句话。”

“当你用大多数人去概括自己的时候,那少数人是谁?他变成了你的对立面,这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东西。”

因为马东的这一席话中用了“特别不喜欢”这样的字眼,而且两个人你来我往中火药味非常浓,这不符合马东以往在节目中给人留下的八面玲珑的印象,因此这场意见冲突引发了很多人的热议。

知乎上就出现了相关话题:

这个话题下有超过两万条评论,而前排获得高赞的回答基本都在支持储殷教授的观点。

《奇葩说》让自觉是“少数人”的人

获得了归属感

简单来说,储殷教授的发言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是因为他在输出观点时并没有知识分子的高冷和说教,说的话都很普通,听起来也没有那么高级,但是我们总能在一声叹息后,承认教授说的就是事实。

储殷对于结婚的看法,听起来跟我们七大姑八大姨对我们催婚时的动员话术没有差别——“你现在不结婚,老了会很辛苦。”

很长一段时间里,鸡汤文都在反驳这个观点。它们会列举各种各样的理由:

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格完整,胜过两个人为了世俗眼光去将就;

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是我的个人选择,跟别人有什么关系;

社会在发展,等我老了,即便没结婚,也有各种资源支撑我活下去;

......

听起来都没错,甚至闪耀着自由主义的光辉。

“自由”“自我”......这些曾一度都是最能吸引年轻人的概念,尤其在他们刚进入大学接触到各种新潮的理念和思想的时候,曾经在应试教育下被压抑和规劝的人格终于获得了喘息,他们对自由有真切的渴求。

当对这种自由的追求成为一种氛围,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很多人便蜂拥而上。

这就是《奇葩说》的成功之处,它让代表自由和小众的声音被听到,让觉得自己是“少数人”的人获得了归属感。

但是马东可能没有意识到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新情绪:生活好难,成为大多数人带来的安全感和踏实感,我很想要。

年轻人开始承认自己就是大多数

年轻人变了,和现实交手之后,他们开始意识到,之前从未放在心上的那些“过来人”的话,开始被自己的生活一一印证。

去年“网易员工身患重病还惨遭赶出公司”的新闻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在众多网友的评论里,有一种声音让人印象深刻:后悔当初没有去考公务员。

我们不讨论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的工作孰优孰劣,只是这种风向的回潮说明一个现象,我们开始承认自己曾摇头否定的东西的价值。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考公务员被一些追求“个人奋斗”的年轻人视为“不求上进”,在他们看来,在年轻的时候,要勇敢地探索人生的可能性,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那种一眼就看得到头的人生。

可当很多人过上996成为标配、加班一抬头就看见“凌晨四点的太阳”的生活时,他们开始觉得,或许没那么透支身体的公务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不是一种认知上的妥协,而是在经历了“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后,我们渐渐明白,当时认为独一无二的选择,让我们的眼光变得高傲又局限,看不到“大多数人”走的那条路上也有不错的风景。

于是年轻人不再把那些奉劝自己活成少数人的道理奉为圭臬了,他们听见大多数这三个字,开始认真考虑它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接受自己成为其中一部分的事实。

我们努力过着的

一直都是大多数人的人生

选择做大多数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主动放弃那些只有一小撮人才能完成的目标和欲望。

日本某编辑部以日本全国564名20多岁〜60多岁的上班族为对象,针对工作这一话题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5%的人表示“希望出人头地”。

其中,20多岁人群的成功欲望最低,男性占比为2成左右,而女性,还不足2成。

日本管理学宗师大前研一感慨,日本年轻人一没欲望、二没梦想、三没干劲,日本已经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不仅是日本,整个东亚的年轻人似乎都不再热衷于追求上进。韩国出现了放弃恋爱、结婚和生育,也放弃人际关系和购房的所谓“五抛世代”,中国出现了在互联网上宣称自己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

这些年轻人真的没有欲望吗?

不是的。

不然为什么被开除的网易员工会在5年里加班4000个小时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网上吐槽自己的工作和老板,却不辞职呢?

因为现实告诉我们,即便这样拼尽全力,也不过一直都像蝼蚁一样活着。更不要提成功语境里欲望所指向的那些理想生活,我们不是不想,是不敢奢想。

为此,我们认怂,我们说自己什么都不想要了。

然而大家还是24小时注意着工作群的消息,大半夜撸着给甲方准备的PPT......

不是我们的努力不值钱,是因为每个人要好好活着,都得努力,很少有人因此就得到生活额外的馈赠。

我们努力过着的,一直都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啊。

成为“大多数人”的入场券

很难拿到

还记得几年前网上热传的《我奋斗了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篇文章吗?作者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走出寒门,他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那些身在大城市的同学说道: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想想我们自己走过的人生,从父母为我们争抢重点中学的名额,到靠日夜苦读挤掉高考路上的同窗,从严酷的面试中厮杀存活,到靠着父母和贷款买下第一套房,最后呢?我们走向人生巅峰了吗?

没有,我们依然是汲汲营营的大多数。

而就连这听起来一点都不酷的“大多数人”的入场券,我们也是很难才拿到的。

所以走过这些路,当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声音再出现时,我们更能产生共情之理解。

就像网友@张忘川在评论马东和储殷的争论时所说的:

放在过去,马东是不会急切地来反驳的。

因为那时候的年轻人,听见这么老套的论调,以及对自己独特自我的抹杀,一定是要反对的。

但是今天,年轻人没有这样做了,年轻人竟然开始学着去理解储殷的那番话了。

我们理解了,生活不是靠精致和高尚的概念就能活下去,生活就是解决现实问题。50岁的时候,比起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带给我们的嗟叹,而要紧的,是怎么安稳地活下去。

我们选择理解和接受生活无处不在的难题,用大多数人的方式。

为我们这种大多数人

点个在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