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我为什么不想再听到『你这算什么啊』?

我为什么不想再听到『你这算什么啊』?

时间:2018-08-09 23:37:07

相关推荐

我为什么不想再听到『你这算什么啊』?

自以为是的理解比不理解更伤人。

——题记

『一』

你花了一个月复习的科目成绩下来了,只有70分,你十分不爽,但你同学却说:『你这算什么啊,我能及格就很满足了!』

你跟朋友抱怨自己的工作事多压力大上司难缠,没说几句,朋友就打断你:『你这算什么啊,我姐比你忙多啦!她还能挤挤时间去旅行呐!』

回到家,跟爸妈诉苦,自己住的地方多差,有蟑螂还很吵,总是睡不着觉,爸妈漫不经心地来一句:『哎你这算什么啊,我年轻的时候还睡大通铺呢!我们那时候多艰难啊,你啊,就是娇生惯养,生在福中不知福!』

听完人家说『你这算什么啊』后面的原因,你觉得并不是没有道理,似乎自己理应接受『这不算什么』,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烦恼和情绪。

然而,这句话却总是莫名地刺痛着你,让你不爽。

而不知不觉,当你的小表弟跟你吐槽学校的老师有多奇葩管得有多严的时候,你顺口就来了一句:『你这算什么啊!我当年那个教导主任哦……』

每个人都被这句『你这算什么啊』刺痛,然而,每个人又都不自觉地常常用『你这算什么啊』刺痛别人——

有问题吗?如果有的话,问题出在哪?

『二』

『你这算什么啊』背后隐藏的第一层态度,是漠不关心。

因为『你这不算什么』,所以我不需要『耐心地倾听你的倾诉』,不需要『温柔的安抚你的情绪』,也不需要『仔细地思考给你的建议』。

漠不关心显然是不好的,我们都知道。

但因为建立在『这不算什么』的前提之下,所以后面的漠不关心感觉名正言顺了——不仅是说这个话的人这么觉得,连听这话的人也往往会勉强接受这种说法。

但还是不爽的。

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人活在世上,需要被肯定、被接纳、被承认。

▲马斯洛基本需求模型中,认为『被尊重』是一种基本的人类需求

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经历的事以及我们由此产生的感受都是我们『存在』的重要标志。

我们希望别人来肯定我们经历的挫折,我们希望别人来理解我们由此产生的苦痛。

而说『你的痛苦不算什么』『你的感受不重要』『你之所以郁闷是因为你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无疑是在浅层否定你的感受的同时,深层地否定了你的存在:

『你不重要』,因此『你的感受也不重要』,又或者是『你的感觉出了错,因为你是个傻瓜/你不正常/你太弱了,所以才会感觉痛苦』。

我们之所以不爽,并不是因为被表面上的那一点小事所刺激到,而是更深层的『自己的存在被否定』而产生的排斥,而这是完全合理的。

而我们之所以没办法将这种不爽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出来了会被攻击成是『小心眼』,就是因为对方『无理』的漠不关心是隐藏在『因为你的原因不合理,所以我不需要关心』这个看似『有理』的逻辑下的。

但无论看上去逻辑多么合理,漠不关心就是漠不关心。

『三』

我大学的时候,曾跟好朋友抱怨自己生活费太少了好多次。而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她需要自己勤工俭学以及拿助学金才可以付学费。

我连忙向她道歉,因为我认为,在她看来一定是『这算什么啊』。

谁知,她很平静地说她并不会这么想:

『就像你,你也有看到娇生惯养从小就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的人,因为很小的事情弄得自己很崩溃。然而,虽然这些事情对于你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无论你觉得原因多傻多不值得都好,别人产生的痛苦是真实的。』

而『这算什么啊』的谬误也正在于此:

我们往往是因为『一件具体的事』(客观)而产生了『情绪』(主观)。虽然客观上具体的事可以拿来比较,有些原因看上去确实很微不足道,但这并不能理所当然地推导出我们因此这些事所得到的主观感受是可以同样比较,同样被认定是微不足道的。

马云丢了10000块和一个农民工丢了10000块,两者的痛苦显然是不一样的,虽然客观上,10000块是一样的。

你小的时候,丢了一块心爱的糖果就会伤心大哭一整天。而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丢了一块糖果可能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但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那个时候是『矫情』是『傻』,所以才因为丢掉糖果而觉得那么痛苦。

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虽然原因可能不值一提,但他们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痛苦却是真实的。

既然对于自己能以这样宽容的心态,为什么我们对于别人的感受却非常苛刻?

你看花钱如流水的富二代伤春悲秋,觉得他们矫情,在微博下留言『你这算什么啊』;而你周围条件不如你好的人,看着你的朋友圈也觉得你心灵脆弱,在心中冷哼『你这算什么啊』;而再下面的人,看着比自己上层的人,又会愤愤不平地说出『你们这算什么啊』……

而结果就是,所有人在被否定的同时,都在否定别人。所有人都没有得到理解和尊重,所有人都被刺痛。

『四』

而跟着『你这算什么啊』后面,往往还有一句『我才……』

这后面隐藏的,不仅是漠不关心地否定别人,还有自我中心:他们在否认你的重要性的同时,还抛出『我才是更强的(我比你能承受更糟的情况)』『我的情绪才是合理的』『我才应该被关注』。

而这种人无疑缺乏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没错,对于打游戏到最后才通宵复习的人来说,可能60分的确已经令人满意。但对于那些在寒风中手捧保温杯瑟瑟发抖一大早去图书馆看书复习的人来说,70分也确实令人沮丧。

没错,对于选了一份轻松工作的人来说,一个月拿万宇的收入已经很好,多辛苦都该忍着。但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哪怕一天平均睡眠不足五小时,每天过的都像打仗,吃饭不规律,忍上司和客户忍到天天上火的生活。

没错,对于长辈来说,他们可能确实经历过大风大浪,很多事对于现在他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二十出头的你,每一份挫折都磨着你拿尚显稚嫩心脏和头脑,让你郁闷和苦恼。

而如果我们能够稍微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尝试感受对方可能感受到的痛苦,我们很可能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说出『你这算什么啊』。

『五』

而简单的『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时候也是不够的。

有人跟我说,他最讨厌听到的话有两句,第一句是『你这算什么』,第二句是『我懂』。

似乎是为了表示自己正在倾听,表示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同身受,很多人在听别人诉苦的时候,会急不可耐地表示『我懂!』

但这些人真的懂吗?

有一种理解,叫做自以为是的理解。

黄子华曾在在栋笃笑中讨论过自杀。起因是香港防自杀的公益广告采用了『生命冇take two(生命没有第二次)』作为宣传语。

而黄子华说:写这种广告的人,明显是以『正常人』的思维,去揣度『要自杀的人』的心理,而这样的广告词,完全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为什么?

黄子华说:对于一个想要自杀的人,他可能觉得生命就是在不断地食屎,好不容易吃完了早上的屎,结果中午的屎又来了。

没有人是因为生命很美好所以想要去自杀的。想要自杀的人不会因为『生命冇take two』就不去自杀,恰恰相反,他们就是不想再『take two』,不想再来一遍食屎的生活,所以才自杀的。

轻视他人的痛苦,否定他人的选择,往往都是建立在这种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的理解上的。

我曾看过一句话,说,人都有自己需要面临的深渊,而在面临深渊的时候,别人是无能为力的。

我理解为,在面对痛苦的时候,人是非常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完全地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

以上文说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这实际上是很难的:我们需要经历对方从出生开始经历的一切事,体会他从那时候开始所感受的一切感受,才可能真切地知道他在面对目前这件事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而甚至是这样都是不够的,因为我们面临的事会给我们多大的欢愉和痛苦,有很大一分部分还来自于我们先天的性格和观念,而这是更加无法切身处地去理解的。

对于一个乐观主义者来说微不足道的挫折,对于一个悲观主义者就可能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一个大而化之的人来说毫不起眼的瑕疵,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可能就是不能接受的巨大缺陷;

对于一个潇洒的人来说很容易翻篇的悲伤故事,对于一个容易沉溺过去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不断重演的宿命悲剧;

作为人类,我们没办法真正地、完整地理解对方。

但提出这一点,并不是为了渲染悲观的情绪,而是为了引出『既然我们没有办法真正而完全地了解彼此,我们就更应该对他人的感受持有敬畏之心,而不应该轻易地给出自以为是的了解,将别人的痛苦评价为「这算什么」「我懂」……』

就类似于大家都接受的『不要对不懂的事情轻易发表看法』。

这也是给出对方所需要的尊重。

『六』

当别人倾诉痛苦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发泄,是尊重,是理解。

耐心地听对方说完,是给予他们发泄的空间,而不是把打断对方,然后把话题转回自己身上。

尊重引起对方痛苦的事物,不拿他来做比较,『XXX分数比你还低』『XXX日子比你还苦』。

尊重对方所感受到的痛苦,不否定对方感受的合理性,『你这样想很合理』『如果我是你,我想我也会觉得很不爽』。

理解可以理解的部分,而对不能理解,或者不肯定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的部分,说『虽然我不一定真的能理解,但我可以大概想象你的感受,一定很难过吧』,不做自以为是的理解。

而最后,我想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受欢迎的那种,从不说『你这算什么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