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咏壶】紫砂壶结构解析|壶身 壶底

【咏壶】紫砂壶结构解析|壶身 壶底

时间:2022-02-09 21:25:30

相关推荐

【咏壶】紫砂壶结构解析|壶身 壶底

壶身

“壶身”又称“身筒”,是一把壶的主体部分。作为泡茶的实用器具来说,壶身是最重要的“容器”部分。作为容器,首先要有一个贮存液体的空间,于是,紫砂壶的身筒成为其造型中万变不离的根本,多少年来,无论其造型千变万化,身筒都是成型的基础。

紫砂茶壶的造型种类很多,身筒的造型则是决定全壶造型的关键所在。身筒是一件砂壶作品的基础,也是其使用功效最重要的物质依托。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身筒的功效,如容量、规格、形状等,还要考虑到它总领全壶的特殊地位。身筒的容积的大小、高矮,造型的端正与否,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其它使用部位,如壶的嘴、盖、把等的部位、规格和实用性,所以说,身筒是一件壶艺作品的关键。

身筒的基本形态

球形——常见的有圆球形、半球形、椭圆形、腰圆形等。扁如“柿扁”壶,高如“瓮圆”壶,适中如“秦权”壶。

方形——常见有四方、六方、八方等。如“僧帽”壶、“砖方”壶

桶形——常见有如“牛盖洋桶”壶、“钟德”壶、“柱础”壶等的直立桶形,有如“松段”壶、“高梅桩”壶等的异形变化桶形,有如“石瓢”等壶的上小下大桶形。

碗合形——常见有如“合斗”壶的方合形,采用镶身筒成型;有如“合欢”壶、“合盘”壶的折腰形,一般都是将泥片经虚坨分开成型后再对接粘合。

壶底

壶底是构成造型的一个主要部分,底足的尺度和形式处理,直接影响造型视觉的美观。作为整体之局部,壶底足必须与壶体相适应,最为直接的,壶底足形式的大小尺寸,会直接影响紫砂壶的造型以及放置的安定、稳定。紫砂壶底足的变化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

平底

平底是最为朴素的底,如一张大饼贴在壶底上。这种底也叫自身底,也有叫截底。为壶身自然平封的一片泥片。形制拙朴,手法简单,结构简洁明快,茶壶安置也妥妥地。万事万物,看似简单,却并不一定简单。这样的底,做起来容易,烧制好就不容易了。烧制后要不变形,不起翘,方能修得正果。

加底

加底也是一种常见的壶底。也有种叫法:假底。从制作手法上,分为圈足和挖足两种。制作壶坯时候,如果是在底面上附一层泥片,然后挖去中间留下周边之一圈为壶足的,这种叫挖足。如果不是直接贴泥片,是直接另做的圈形贴附到壶底作为壶足的则叫圈足。圈足里还有种假圈足,是因其外形像圈足,实际是平底的缘故,这种也叫饼形底。圈足使底部富于转折变化,并且使坯体底部在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的过程中不易变形开裂。与壶嘴、壶把手类似,接法上也有明接和暗接两种。加底与壶体身筒连成一体,外形上看不出底的独立性,为暗接,或者叫暗加;加底明显凸出身筒轮廓之外,有相对独立性的,为明接,或者叫明加。前者如秦权壶,后者如柱础壶。

一捺底

一捺底也叫罗汉底,就像在球面上按捺瘪陷成的凹窝一般。窝是凹进去了,那周边自然就凸出来了,这凸出的周边就做了壶足。这个“捺”字很有意思,既表示壶底是身筒向下的弧形向内里延展,又表明此底是按捺而成。有点像小孩子玩泥巴一样,有种说不出的童趣和天然。一捺底是紫砂造型所特有的一种式样,原因在于,紫砂一般不上釉,没有烧成时粘黏到棚板或者匣钵上的忧虑。在处理圆形器紫砂壶上,一捺底十分贴切,显示出干净、利落、洗练、灵巧的紫砂壶底部形态。在冬日里,端着这样的壶,倒出鲜活的茶汤后,一手握把,一手抚摸壶底,圆润的自然过渡,微微的烫手感,温暖、喜悦下,有种摸着婴儿小屁股的圆满。

钉足

钉足也是一大类常见的壶底形式。适合在上小下大紫砂壶造型中使用。来源于青铜器的鼎足或者其他式样的足。紫砂壶因能模造青铜器的神韵,在底的构件上,借鉴很多。此种也五花八门,表达个性,追摹古贤。比方说托榫底,也是对青铜器底的借鉴,壶家有使用,当然也常被用在紫砂花盆的底上。常见的钉足在技术上讲究:稳而不滞。要有灵气,不是死死地杵在那里。钉足的形状,以及尺寸的高、矮,粗、细,要与壶体相和谐。大致圆器一般用三钉足,方器一般用四钉足。最为常见的为滴水足,就是像一滴水要从球面上落下的样子,追求的还是自然之态。大多数壶友喜欢的石瓢,一般就是这样的钉足。

来源|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