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周期》| 于利强解读 关于作者霍华德·马克斯 投资大师 与巴菲特 索罗斯

《周期》| 于利强解读 关于作者霍华德·马克斯 投资大师 与巴菲特 索罗斯

时间:2019-12-22 23:40:55

相关推荐

《周期》| 于利强解读 关于作者霍华德·马克斯 投资大师 与巴菲特 索罗斯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要解读的书是《周期》,这是著名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斯的新书。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里,怎么提高胜率呢?一个关键就是把握周期。这本书帮你了解周期,从容应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降低风险,提高胜算。

本书作者霍华德·马克斯,是与巴菲特、索罗斯、瑞·达利欧等齐名的投资大师。他创立并管理的橡树资本,是全球顶尖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他不定期撰写的“投资备忘录”是华尔街人士的必读文件,“股神”巴菲特说,自己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霍华德·马克斯有没有更新。

霍华德·马克斯最初名声大噪,就是因为在2000年写的一篇投资备忘录中,提前预言了不久之后美国互联网股票的巨大风险和泡沫破灭,后来这个预言果然应验了。最了不起的是,他曾多次准确判断了资本市场的重要趋势变化,预警了好几场金融危机。

为什么霍华德·马克斯能这么神,总是判断正确呢?看上去,他仿佛开启了上帝视角,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趋势变化。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非常了解周期、也会应对周期的人。

霍华德·马克斯的上一部作品《投资最重要的事》畅销全球,“每天听本书”也做过解读。在那本书中,马克斯将“周期”列为“投资最重要的事”之一。后来他发现,他遇到的各种投资人,周期感越好,投资就做得越好。而且,客户们问他最多的问题就是,现在处于周期的什么阶段。他觉得周期实在太重要了,值得专门写一本书来介绍,于是就有了这本《周期》。

虽然周期这么重要,但目前市面上专门讲周期的书并不多,已有的书籍要么偏重对周期理论的分析解释,要么侧重于预测经济周期和拐点。跟这些书比起来,本书对周期分析得更全面,也更详细。更重要的是,本书还告诉我们,怎么分析判断我们在周期处于什么位置。作者从自己50多年的投资实践出发,系统讲述了周期的运转规律,分析了九大类不同的周期,并提出了应对周期的办法。本书刚一出版就获得了“投资周期第一书”的称号,很快登上了《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也得到了查理·芒格、瑞·达利欧等人的推荐。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虽然书里讲的是经济世界的周期,但我认为,其中大部分内容,也同样适用于人类活动形成的各种周期,包括行业变迁、王朝更迭、国家兴衰、战争与和平、成功与失败,等等。

本期音频,就以投资为例,讲述关于周期的三个重点内容,帮助你建立更好的周期感:

一、认识周期。为什么有周期?周期有哪些特性?

二、分析周期。常见的重要周期有哪些?

三、应对周期。在周期中应该怎么做?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个重点,认识周期。

关于周期的定义也比较多,本书作者比较认同《剑桥词典》上的说法:周期就是“一组事件按照一个特定的顺序发生,一个接着一个,而且这种顺序经常重复”。

比方说四季变换,春夏秋冬每年重复发生,这就是典型的周期。而在宏观经济中,会有繁荣、萧条、衰退、复苏四个阶段,这一组事件循环,反复地发生,也是周期。

周期为什么会出现呢?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比喻,在市场中,价值和价格就像人和狗的关系。一个人牵着狗溜达,狗一会跑到前面,一会跑到后面,一会又回到主人身边。

市场之所以出现周期,也是类似的原理。让周期来回波动的能量有两种:自然规律和人类行为。

先看自然规律:任何事都有一个中间的平衡点,周期会围绕这个中心点波动。比如一个国家的GDP,过去几十年平均增长率为2%。但肯定是有些年增长快一些,有些年增长慢一些,有些年甚至是负增长。在经济生活中,不管是GDP增长速度,还是企业盈利水平,又或者是股市估值水平,都有一个长期趋势、平均值。

这种规律普遍存在,也是周期的第一个特性,有个专门的词叫“均值回归”。当一个事情发展的结果要是严重偏离平均值,就会朝着平均值方向往回走。也就是中国古语说的“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就像那个牵着狗绳的狗主人一样,不论小狗跑多远,都会把它拉回到身边。

一个合理的中心点,能把事物从极端拉回常态,但事物回归中心点后,又会继续向另一头跑去。这很像是钟摆围绕中心点左右摆动,也称为钟摆效应。周期的运行也像钟摆一样,虽然有中心点的束缚,但总是矫枉过正,老在走极端。就像钟摆总是从最左边荡到最右边,再从最右边荡到最左边,在平衡点附近几乎不做停留,周期也总是从一个极端快速走到另一个极端。这是周期的第二个特性。

我们对市场周期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泡沫时期,大家都特别能赚钱;以及泡沫破灭、市场崩盘以后,巨额财富一夜蒸发。以美国股市为例,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股市大跌,之后慢慢恢复元气又迎来牛市,又因为次贷危机爆发,再次发生股灾。每一次都是大涨大跌,有人积累了大量财富,也有人一夜破产。

说到你可能要问,市场为什么不能平稳发展,而总是走极端呢?因为,引发周期的动能,除了刚才我们说的均值回归的自然规律,还有另一种,就是人类的情绪和行为。周期中的大部分变化,都是因为人类的参与。

我们来回看一下美国次贷危机前后的例子,这次危机主要是因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和泡沫破灭。

,美国布什政府宣称,要让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并放松了各种买房门槛。大量需求导致房价快速上涨,开发商也加快建设速度,很快房屋供应远远超过了需求。

正常情况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会让供需趋于平衡状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跌,然后供应量减少。这是客观规律。但房价此时并没有马上下跌,房屋供应数量也没有马上重新回到正常需求范围内。

实际上,人们看到价格快速上涨,开始纷纷找理由,并相信价格会永远涨下去。有人会讲稀缺性,“你看,土地是有限的,这块地不能再盖新房子了”;有人讲情感,“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多幸福”;有人讲财富管理,“买房能对抗通货膨胀”。

最终,在人们的情绪推动下,市场泡沫越来越大,直到爆发了次贷危机。美国房地产市场遭遇重创,房价暴跌,几百万套房子因为还不起房贷,都被银行收走了。

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房地产市场又奔向了另一个极端。连续几年,根本没什么人建房子。当时主流观点是,楼市已经没戏了,以后没有人需要买房了。人们同样找到了很多悲观的原因,比如那么多无主的房子还要卖很多年;现在年轻人有拒绝买房的趋势;房价崩盘让人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买房。

可是仅仅过了几年,这些说法就被事实推翻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复苏了,而所有买房人中,年轻人的占比达到新高,房价也涨了上来。

人类的过度乐观,产生了泡沫,随后因为均值回归的力量,泡沫又破灭。随后又因为人类过度悲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最后还是因为均值回归,又从极端点回到中心点。均值回归和人类行为这两种动能共同作用,因此有了周期的循环往复。

既然周期总是循环往复出现,那能不能通过研究周期,来预测未来呢?事实上,这个很难做到。因为周期产生的两大原因,市场和人,都是随机的,导致周期的第三个特性——随机性,很难预测。

虽然说,周期有一定的对称性,有涨必有跌,有大涨必有大跌。但这种对称性只体现在方向和力度上,而具体的幅度、时间、速度,完全没办法预测。

历史的过程会重复相似,但是历史的细节不会重演。1995年到2000年,美国市场出现了互联网泡沫,泡沫破灭后,大家知道了,哦,互联网也没那么好,以后不能给科技网络公司那么高的估值,省得又产生一场泡沫和危机。但千算万算,都没算到,才过了七八年,金融危机再次爆发,这次的导火索是房地产市场。

这个世界充满了随机性,也就是事情发生的运气成分很大。在经济世界里,一个周期包括一系列事件,事件A引发事件B,而这两个事件又相互影响,引发事件C、D、E。任何一个事件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引发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变化。而人类行为也有随机性,面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况,人们的行为却可能前后不一样。所以,周期什么时候到达最高点或者最低点,明天是向上还是向下,下一次危机发生在什么领域,都很难预料。

好的,总结一下第一部分。周期是一组事件按照一定顺序,重复发生。周期产生的动能来自自然规律和人类行为,这导致了周期的三个重要特性:一是均值回归,像钟摆一样围绕中心点来回波动;二是矫枉过正,老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三是随机性,未来会怎样,难以精准预测。历史总是相似,但是细节不会重演。

第二部分

我们研究周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决策胜算。怎么做到呢?说白了,就是我们中国人老在说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模式;知彼,就是了解市场的规则,了解什么情况下胜率更高。

市场的变化和人类行为模式,其实都有周期。本书分开讲了九个不同的周期,这些周期之间其实有交叉重合、相互影响。而作者在写作中也有不少前后重复的内容。所以,我挑选了其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三个周期为你一一分析。这三个周期分别是:信贷周期、情绪周期和成功周期。

第一个是信贷周期。信贷其实就是资金借贷和透支。信贷周期,简单说,就是贷款门槛高低、利率高低的周期变化。

也就是我们经常在财经新闻中听到的“钱松、钱紧”,钱松的时候就容易借钱,贷款利率还可能很低;钱紧的时候就不好借钱,利率也会升高。作者认为,信贷周期是经济社会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周期。信贷周期就好比经济中的水源,水的多少,关系着经济的活跃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信贷。通过信用卡,我们可以用下个月的工资付这个月的账单,通过房贷可以提前几十年住上新房。企业有更多的信贷,就能扩大经营,来赚更多的钱。

但借来的钱,毕竟不是自己的钱。信贷要交利息,要按期还款,还完之后还要再借,利息还有可能变动。对于我们来说,首付比例、银行利率的变化,就意味着可能买得起或者买不起房。而对于企业来说,信贷的松紧程度,意味着下一步经营会受到多大限制。

经济繁荣时期,坏账少,贷款风险看起来很低,金融机构为了扩张业务,就会放松贷款门槛,甚至把钱投到那些根本不赚钱的项目。像2000年的美国互联网泡沫中,电信企业建设的光纤网络远远超过当时的需求,直到十几年后还有闲置的。因为这些企业还不起钱,金融机构遭受了损失,就会提高风险意识,收紧放贷条件。

信贷对经济有放大效应。你可能会发现,全国GDP年度增幅波动一两个百分点,看上去并不大,但是民间就会有大量企业经营困难的声音。企业盈利波动幅度是GDP波动幅度的两三倍,甚至更大。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业都是借钱经营的,这种财务杠杆,放大了企业的盈利和亏损,也放大经济的波动。

在经济生活中,信贷周期的运转,放大了国民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周期变化,也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是市场中最重要的周期。

第二个是情绪周期。就是说,大众情绪也跟钟摆一样,在贪婪和恐惧、乐观和悲观、深信和怀疑、风险忍受和风险规避之间,来回摆动,形成周期。

乐观的时候,投资者会愿意承担更多风险,因为他相信会有更多收益;悲观的时候,投资者一点风险也不想承担。

作者认为,情绪周期决定了投资收益。情绪周期的变化,导致很多投资者犯下两类错误,我们可以称之为“过错”和“错过”。过错是错误的时间买了错误的资产,意味着直接的亏损;错过是没有在正确的时间买入正确的资产,意味着没赚到你该赚的钱。我们分别来说说。

过错,体现在无视风险,错误地参与。

在金融市场中,你风险容忍度越大,就能获得越多的业务。次贷危机就是这么发生的。“次贷”就是次级抵押贷款,这是贷款机构的发明,专门把钱借给那些还款能力比较差的借款人,其中有些连工作都没有。大量本来买不起房的人买了房子,可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利率提高一点点,这些人就还不起房贷了。金融机构对这种风险熟视无睹,雷曼兄弟等百年投行,因为无视风险,过度参与次贷市场,在危机爆发后,一夜之间走向破产。

错过,则体现在极度厌恶风险,放弃机会。

机会往往出现在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次贷危机中,一些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的投资品也出现了大跌。霍华德·马克斯当时计算出一个结果,现在投入,年化收益率可以轻松达到20%以上,而且几乎没有亏损的风险。他去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虽然已经一五一十把推算结果告诉了对方,对方仍然很怀疑,连问了6个“如果事情变得更糟会怎样”。霍华德·马克斯的回答是,最坏的情况,就是美国经济重回1929年大萧条,这笔投资依然能做到不亏钱。可对方仍然不敢下注。最后,作者还是没能劝服对方,只好自掏腰包,把钱注入了这个基金,而这成了他一生中最赚钱的一笔交易。

受情绪周期影响,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在牛市顶峰担心错过机会,急匆匆地买入,付出过高的代价;在熊市底部又因为害怕亏钱,恐慌性地卖出优质的资产。而高手,则能抵抗外部的影响,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反其道而行之。

第三个重要周期是成功周期。就是说,一个人或一种策略的成功和失败也是有周期的。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际上,成功也是失败之母。

有个“杂志封面魔咒”非常有名。体育明星登上杂志封面,成绩就会突然下滑,再也拿不到冠军;企业家登上《福布斯》封面,业绩就会大幅下降。当年的私募基金冠军,下一年业绩一般都会很差,甚至大幅亏损。“封面魔咒”产生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成功会让人骄傲自大,认为自己很聪明,忽视了风险,失去了自律;又或者,过去的成功很可能只是运气好,现在好运气没了。

即使没有运气成分,一种方法的有效性也会有适用范围。一个很赚钱的投资策略,会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使投资品变得不再便宜,收益率大幅下滑。被热捧的投资品会暴跌,被冷落的投资品则会重新有价值,带来高收益。

20世纪70年代,长达十年时间里,美国股市都表现糟糕,让投资人很受伤。1979年一期《商业周刊》杂志刊登封面故事,标题就是《股票已死》,这篇文章推断出的结论是股票完蛋了,认为股票已经没有投资价值。可随后仅仅3年,也就是1982年,美国股市就开启了历史上最大一波牛市。从《股票已死》这篇文章发表开始,到2000年3月,加上股息分红,标准普尔指数累计涨幅超过28倍,年化收益率达到17.6%。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年平均收益率也不过19%。

万事万物都有周期,成功这件事也不例外。

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分析了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三个周期,分别是:一是信贷周期,它是经济生活中影响最大的周期,放大了经济的波动。二是情绪周期,人类对风险的宽容和规避,导致了“过错”和“错过”。三是成功周期,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这些周期并不孤立,而是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部分

前面讲了认识周期的规律,分析了常见的重要周期,都是为了应对周期。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比如:早知道熊市要来,我应该在股市5000点的时候就清仓;或者,早知道房价涨这么多,十几年前我就该买房;或者,早知道互联网行业现在这么兴旺,前我就该跟着马云一起干。

这些话当然只能是假想,但如果事先能了解这些事情的周期变化和发展趋势,其实是有可能提前做出更好的选择的。建立良好的周期感,就像是开启了上帝视角,或者至少是聪明人视角,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如何应对周期呢?接下来,我们讲三个要点。

应对周期的第一个要点是:不预测未来,而是判断当下。

在本期音频一开始,我就介绍过,本书作者霍华德·马克斯曾多次判断准确周期的极端位置,在几次金融危机中,不仅毫发无损,还取得了特别高的收益。你可能会觉得,他是个预测高手。

实际上,马克斯非常反对预测未来。前面说了,在他看来,周期是不可避免的,未来也是难以预测的,预测未来毫无意义。

他做的事情是,判断当前周期的位置,然后根据当前位置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等待未来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自己。反回来看,好像他能事先预测对一样。

但是判断周期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每次做出的判断,从来都不会认为自己能百分之百正确,甚至80%的正确性也做不到。这可不是在谦虚,而是一个经历50多年投资生涯的真实声音。

在投资中,即使你能每次都看对,也不代表你每次都能赚大钱。决定结果的,不仅有技能,还有运气的成分。这就像打牌,不管是牌技好,还是抓一手好牌,都可能让你赢。但总的来说,运气是一时的,技能决定了你投资的长期收益。

投资者要追求的,绝不是百发百中,每次都能赚大钱是不可能的,而是正确的时候多赚,错误的时候少亏;看对的资产买得多,看错的资产买得少。

怎么判断周期位置呢?这就是应对周期的第二个要点:发现极端,利用极端。

作者在书中回顾,过去50多年里,他对主要周期的判断都被证明是对的。但是其实这些周期判断,不过才四五次。因为他只在周期走到最极端的情况下才做出判断,所以把自己判断正确的概率最大化了。

只在最极端情况下做判断,就像一个130斤的成年人,你判断他偏瘦还是偏胖,这个不好说。但一个500斤的人,你肯定可以说他是个大胖子。

作者强调,作为投资者,不要捡了芝麻忘了西瓜,不要过于关注每天市场短线的涨跌,而要关注一生一次或几次的周期极端。他原话是这么说的:“发现周期走到极端,并且能利用走到极端的周期,真的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方法了。”

比如看到互联网泡沫非常大,就远离互联网股票,而去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看到次级贷款风险巨大,就去投资与之相反的债券。正是因为这些判断非常正确,又能从容地利用周期,作者获得了巨大回报。

那怎么判断周期的极端位置呢?这就是应对周期的第三个要点:定量判断,定性观察。

判断周期有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先看定量,就是用一定的测量标准去判断。

以股市为例,看市场是过冷还是过热,就可以拿当前的市盈率,跟历史平均值和极端值做比较。市盈率是一个常用的估值指标,这个指标代表一家上市公司几年的利润能回本。不管是一个具体公司,还是整个股票市场,都可以用这个指标观察。如果大众很乐观,整个市场的市盈率就会特别高;如果很悲观,市盈率就会很低。

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出现过一个“漂亮50”泡沫,就是投资者热捧50家超级明星公司。这50家公司包括IBM、宝丽来、柯达、惠普、默克制药、可口可乐、雅芳等,品牌知名、经营稳定,人见人爱。最高的时候,“漂亮50”整体的市盈率达到八九十倍,相当于你买入之后,光靠公司利润,要八九十年才能收回成本。用定量的方法,可以判断这个时候“漂亮50”的风险很高,市场非常疯狂。

5年之后,当时看上去完美的50家公司中,甚至有好几家都破产了。股市变得非常低迷,那些之前高位追涨买入“漂亮50”的人,平均亏损80%到90%。“漂亮50”公司的市盈率跌到了八九倍,而这个时候它们的估值又变得很便宜。

再看定性。就是用直观感觉来观察,看周围发生的事情,看大家都在做什么。

就像判断有没有进入冬天,气象学里入冬的标准是连续5天全天平均气温低于10℃,但我们往往不是靠温度去判断,而是感觉冷了,就要加衣服。

而周期到达极端位置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信号。

比如,牛市顶峰,所有人都在谈论股市的时候,刚入市的股民也在给你推荐股票。此时,那些总是跟大众唱反调的人也投降了。如果一个人坚定不看好股市,一直在说市场太疯狂、股民太不理性,可最后涨得连他都忍不住买股票了,那么股市也就见顶了。

另一个重要信号就是,人群出现了一句魔咒一样的话,五个字,“这次不一样”。这五个字被称为是投资中最危险的五个字,在周期极端位置,人群中往往会弥漫这种言论。投资人在极端情绪下,很容易找到理由,认为“这次不一样”,对重要市场指标的异常视而不见,幻想周期已经消失,树能长到天上。

刚才我们说,美国“漂亮50”泡沫的标志是市盈率达到了八九十倍。可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根本不存在市盈率过高的问题,因为这些互联网企业根本没有任何盈利。华尔街就创新性地想出新的指标来估值,比如看公司的股价和销售额。有个高科技公司,全年销售不到2000万美元,亏损1500万美元,可市值达到了100亿美元,是销售额的500倍。还有的公司,一分钱收入都没有,华尔街就干脆用网站点击量给估值,一个点击量值多少钱。因为他们相信“这次不一样”,互联网会改变世界,也会改变企业的盈利模式,每个点击量都会转化成公司未来的利润。

《周期》| 于利强解读 关于作者霍华德·马克斯 投资大师 与巴菲特 索罗斯 瑞·达利欧等人齐名。他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