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史记正义】的错误前提 必然导致错误结论

【史记正义】的错误前提 必然导致错误结论

时间:2021-01-06 14:24:05

相关推荐

【史记正义】的错误前提 必然导致错误结论

刘玉文

董宝瑞先生在近作《对“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的确当解释》中曰:『《史记正义》确实有“河,黄河也。山,华山也。从华山及黄河以南为中国也”的注释,但对“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这一句,经过一番惯用的逻辑推导最后得出:『秦岭一带的山脉由华山一带越过黄河,向东北经中条山、太行山,到达燕山,在昌黎碣石山一带至于渤海而尽。』

唐代人在注释《禹贡》大都主张古黄河在碣石入海,这无疑是正确的,张守节也不例外,但在古黄河的入海地点上却产生了错误。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在解释九河碣石时误认为“古黄河从平州入海”。

如《史记.夏本纪》“冀州”【史记正义】注释曰:“黄河自胜州东,直南至华阴,即东至怀州南,又东北至平州碣石入海也。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显然张守节把黄河的入海地点搞错了,人为地向东北斜拉了五百余里。这样今昌黎境就占了大便宜,平州的河(假想黄河)南之地也可以算“中国”了(但应属兖州之域)。平州一的部分勉强可算“东河之西”(实际在假象黄河西北)的地域可算在冀州之内了,所以董先生就“冀州、冀州”起来了。但是黄河若从天津南、黄骅东入海,你还“冀州”得起来吗?孤竹,四荒之一也。

现在的科技知识已证明【史记正义】关于黄河入海的前提是错误的。古黄河入海口最北不超过海河下游,不可能到河北昌黎入海。所以《史记正义》『“言中国山及川东北流行,若南山首在昆仑葱岭,东北行,连陇山至南山、华山,渡河东北尽碣石山。”』中的“碣石”是指平州碣石,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史记正义】的解释也有自相矛盾之处。董先生不妨看看这一段:

《史记.夏本纪》:“播为九河……入于海。”【史记正义】释曰:“播,布也。河至冀州,分布为九河,下至沧州,更合同为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也。”

你看,逆河在沧州,夹右入海也在沧州,毋庸置疑,那被逆河所夹的“碣石”也就必然在沧州。

同是唐代人,同注一篇《史记.夏本纪》,司马贞的【索隐】与张守节的【正义】也有分歧之处。如,《史记.夏本纪》“夹右碣石入于海”,【正义】因为前面已注在沧州夹右,所以此处无注释。而【索隐】注云“……此云‘夹右碣石入于海,当非北平之碣石’。”这不,把北平碣石给否了。

《天官书·第五》云:“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按此“中国”概念去定义西汉之辽西郡,那里算不算“中国”地域?还是按马恂的“不必繁称博引,即《禹贡》之文思之,可晓然矣!”此处,请即《天官书》之文思之,可晓然矣!

【史记正义】误以为黄河至平州入海,才误以为平州河阳之地属“中国”,为阳。既然已经证明这一前提是错误的,那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用错误的结论来做论据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即便是【史记正义】把“陇、蜀”引申成“若南山首在昆仑葱岭”,把昌黎的山尖尖们与帕米尔高原联系起来,又能帮助说明什么问题呢。

董宝瑞先生在《〈山海经〉与〈禹贡〉中的碣石》文中说:『《禹贡》把大禹治水的传说发展成一篇珍贵的古代地理记载,……它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山川、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较详;其“导山”部分根据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山脉分布特点,自南而北归纳为东西向延伸的四大山系,并分别列举各山系所包括的主要山岳名称』

既然董先生自己明明白白『其“导山”部分根据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山脉分布特点,自南而北归纳为东西向延伸的四大山系,并分别列举各山系所包括的主要山岳名称。』怎么“导山”中黄河下游的“碣石”,就偏偏蹦到五百里之外的滦河流域去了呢?如何自圆其说。

董先生还在《碣石山的神话与传说》中还津津有味地引用:『《汉书·沟洫志》记云:“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

既然大禹治水“导河”要“破碣石”,那说明“碣石”是洪流之“当路者”,需要“破碣石”及其周围的障碍而疏导河水,显然,河水必然从“碣石”旁边流过,“碣石”也必然在“河”的岸边,就说明“碣石”在黄河流域。显而易见:龙门、伊阙、砥柱、碣石,并非必须就是“十分高大的山”。

董先生对《禹贡》研究造诣很深,本来是自己心知肚明的事情,怎么一说到昌黎碣石,就装起糊涂来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