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古典之美——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

“古典之美——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

时间:2021-08-05 02:14:51

相关推荐

“古典之美——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

撰稿:张明明

6月2日上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中国红楼梦学会联合举办的“古典之美——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红楼梦学刊》执行主编孙伟科研究员主持,共有来自主办单位与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演职人员以及各方嘉宾和媒体朋友等60余人参加。

此前,昆曲研究大家顾笃璜先生选取乾嘉古本仲振奎《红楼梦传奇》“葬花”“听雨”与吴镐《红楼梦散套》“焚稿”“诉愁”,合为四折,由苏州昆剧传习所排演,仍定名《红楼梦传奇》。6月1日晚,该剧在恭王府大戏楼晋京首演。研讨会以此切入点,就新排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的价值与改进意见、《红楼梦》戏曲改编与传播、昆曲的传承与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先生首先致辞。田先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盛赞6月1日晚间在恭王府大戏楼由苏州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本子好、文词好、唱得好、演得好。田先生表示:“顾笃璜先生能够坚守昆曲传统、坚守昆曲的雅正之风,从而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爱通过这样一出戏演绎出来,实属难得。这次演出,不但能看出年轻一代演员的努力和认真,也能感受到老一辈对其耳提面授、谆谆教诲的付出。路子正,就不怕走得慢。苏州昆剧传习所能够将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红楼梦》,用三个半角色四折戏,立在舞台上,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紫鹃这个角色,被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我很欣慰。我们希望亲近顾老,但也担忧他的身体,昨日在恭王府演出,对顾老而言,是欣喜之事。顾老的坚毅、执着,不被声光电假大空所左右的精神,是值得佩服的。”最后,田青先生再次代表中国昆剧古琴研究所向苏州昆剧传习所演职人员表示感谢。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代表中国红楼梦学会对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朋友到京演出《红楼梦传奇》深表谢意。张会长指出:“我们即将迎来第1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个节点演出《红楼梦传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一,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初创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这个时间是《红楼梦》传播史上意义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前,程甲本问世;而就在这一年,程乙本刊行,结束了《红楼梦》抄本的时代,开始了刻本时代。《红楼梦传奇》是《红楼梦》传播史上第一个《红楼梦》剧本,距今已227年。第二,仲振奎的本子第一次演出是嘉庆四年(1799),距今2。第三,道光十七年(1837),《葬花》戏还曾在北京演出,也就是说6月1日晚在恭王府演出的《红楼梦传奇》中《葬花》一折,距上次演出已有182年。现在《红楼梦》的古本昆剧在顾笃璜老先生和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坚持下,又得以复排重演,重回舞台,非常不容易!”“昨晚在恭王府欣赏了《红楼梦传奇》,虽只有四折,还是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久违的昆曲之美。”在谈到这次恭王府演出乾嘉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的意义时,张会长强调:“其一在于重现古剧面貌、古曲本色,让今人真正认识到昆曲之美;其二,重新唤醒人们对保护什么、怎么保护的理论认识,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对昆曲而言,抢救仍然是第一的任务。”最后,张会长再次对顾笃璜先生和苏州昆剧传习所整理复排古本昆剧剧目的坚守、执着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副所长郑雷先生代表戏曲研究所对苏州昆剧传习所排演的《红楼梦传奇》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贺。郑雷先生认为,《红楼梦》与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昆剧史,通过《红楼梦》可以找到很多活的史料。现代戏曲史上,由徐进编剧的越剧《红楼梦》,开拓了广阔的艺术天地,有效传播扩大了《红楼梦》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改编复排《红楼梦》戏剧,在参照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应遵从“半古半今”的原则,从古典之美出发,进一步打磨,达到一种古今融通的效果,才会排演出更多精品。

顾笃璜先生的女儿顾其正女士代表父亲感谢田青、张庆善、王馗、孙伟科等各位先生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中国古琴昆曲研究会、中国红楼梦学会对复排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的关心和支持。她说很荣幸能够将父亲排的戏带到北京演出,尤其是在恭王府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场地演出,非常感恩大家的帮助和付出。《红楼梦传奇》的导演薛年椿先生也表达了深挚的谢意,愿意今后秉持“继承弘扬,坚守原真”的宗旨,加倍努力,继续排演有关《红楼梦》的戏。

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文彬先生为与会嘉宾现场展示了自己珍藏的《红楼梦》子弟书资料,强调戏曲艺术对《红楼梦》的荫泽至关重大,特别是汤显祖的戏曲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胡先生还希望各位同仁能就戏曲与《红楼梦》创作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究。

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段江丽教授认为演出很成功:其一是主脑清晰,突出宝黛爱情主线,凸显黛玉与紫鹃之间的主仆之义、姐妹之情;其二是一桌两椅的舞台设计和质朴本真的表演形式,传递出了古典韵味和昆曲之美。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俞晓红教授针对演出提出了“三赏两隔一愿望”的看法,希望当代优秀的剧作家能够改编一个全新的《红楼梦》剧目,从而推动《红楼梦》文化的当代重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王浩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红楼梦学刊》编审张云女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安裴智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詹颂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朱萍副教授,鲁迅文学院王彬研究员,纪录片导演吴琦先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董梅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也都高度评价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演出,并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开得及时、开得到位,同时就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在声韵唱腔、情节节奏、角色服饰等方面各抒己见,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胡文彬先生提议该剧以后演出可直接定名为《红楼梦》,提议得到张庆善会长和与会专家的赞同,顾其正女士表示定名为《红楼梦》恰恰是顾笃璜先生的本意。

《红楼梦》的戏曲改编与传播任重道远,此次研讨会能够在京成功举办,得益于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中国红楼梦学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的积极支持,也得益于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滋兰昆曲社的积极支持,得益于苏州昆剧传习所顾笃璜先生和演职人员的辛劳付出,得益于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襄助。本次研讨会对进一步深入探讨《红楼梦》的戏曲改编与传播及昆曲的传承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我们如何抢救濒临消亡的传统昆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