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装甲军团只是“抹布镶金边” 德军根本没做好莫斯科战役的准备

装甲军团只是“抹布镶金边” 德军根本没做好莫斯科战役的准备

时间:2022-11-11 02:06:58

相关推荐

装甲军团只是“抹布镶金边” 德军根本没做好莫斯科战役的准备

1941年10月,德军突破莫扎伊斯克防线,守卫莫斯科的最后一道屏障破裂。此时,精锐的德军装甲部队已抵达莫斯科城远郊,德军对苏联首都看似志在必得。据说在双方此役第一轮交火中,苏军一个编制完整的步兵军就遭德军全歼。远在一边观察形势的英国人为此感到绝望,他们认为苏军已经无力抵御德军的进攻了。然而事情的发展正如我们所知:看似溃不成军的苏联人最终挡住了精锐强悍的德军。

按照当时苏联高层的安排,斯大林原本也应弃城转移。然而,他在通向陪都萨马拉的专列前叼着烟斗徘徊了几个小时,随后命令司机把自己送回克里姆林宫。正是在最高领导人“誓与首都共存亡”决心的激励下,苏联军民才挡住了德军汹涌的攻势。然而若要将德军兵败莫斯科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苏联的寒冬和苏联军民强大的韧性上,这也并不十分可观,当时德军本身也存在些许问题,在紧张的大战来临时,这些问题刀刀致命。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便是德军高层的战略目标并不坚定明确,甚至在莫斯科战役爆发时,决策层内部还有矛盾。早在1941年8月的战斗结束后,德军高层就下一步进攻莫斯科还是乌克兰问题上爆发了不小的争执。以古德里安为首的一批将领认为,如果此时不以攻克苏联首都为目标,而是分兵他处,那么即便获得全胜,将部队抽回再统一进攻莫斯科,这样的过程会给装甲部队带来极大的损耗。要命的是,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他们担心冬季来临之前不能结束战役。而希特勒则盯上了乌克兰丰富的原料和农产品,另外,解决乌克兰便意味着瓦解了驻扎在附近区域苏军空军的威胁,这会为罗马尼亚油田极大地缓解压力。

希特勒和将军们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这很难说清,我们接下来说点新鲜的。莫斯科战役来临前,曾横扫欧洲的德军装甲军团依旧锐不可当,但跟在身后的其他部队战斗力比起二战初期的德军已经掉了一个层次;虽然他们的作战素养毋庸置疑,但从某些角度来看,把他们视为“杂牌军”似乎都不过分。这背后透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德军输掉莫斯科战役绝非偶然,他们并没有为其做好准备。

要知道,整个二战,德军共动员了35个波次;根据每个时期具体情况的不同,每一批德军部队装备水平、训练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另外,德国人严谨却又不是一根筋,二战初期,德军在欧洲大陆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实际上德国的邻居里也不乏军事强国。例如,号称“世界第二大兵工厂”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但拥兵百万,武器装备也堪称一流。当德军完全控制捷国后,不少部队干脆在这儿完成了武装。无独有偶,1940年中,德国基本吃掉了法国,其综合实力抵达了二战的顶峰。此时,德军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法国造”,它们在德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战初期,德军一轮接一轮的进攻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充足的休整时间,因此,“即拿即用”是一种非常好的维持战斗力的方式。然而客观地讲,这并不一个长久之计,到了莫斯科战役那会儿,“武器万国造”的弊端就凸显出来。

据描述,当德军装甲部队快速向莫斯科方向开进时,后边的步兵和其他部队就倒了大霉。当时,德军中有大量从其他国家缴获的火炮,要命的是,这些火炮中相当一部分没有牵引车辆。1940年9月底到10月中旬这段时间里,苏联又进入了漫长的雨季;有资料显示,当年10月初,部分地区还突然降雪。这些自然因素令地面变得泥泞不堪,德军从法国缴获的马匹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无法拉动火炮以保证行军速度,为此,他们还得不得就地抢夺车辆和本地马,德军的装备看上去就更加混乱了。

另外,长时间的跋涉令德军官兵疲惫不堪,不少士兵干脆把枪扔进马车里。即便如此,一名炮兵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事情:他的部队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急行军60公里,即便是接到了就地休息的命令,他们也只能在地上挖一个坑,裹着帐篷布在坑里勉强睡一觉。饮食方面,保障大兵团后勤的不足一直是苏德两家都有的通病,由于部队推进速度太快,德军官兵的伙食水平出现了大幅下滑。有士兵回忆道,他们曾在一处农场附近看到了飞来飞去的蜜蜂,立刻有战友拿着餐盒跟着蜜蜂寻找蜂巢。对当时的德军官兵而言,有蘸着蜂蜜的黑面包做晚餐,这已经是十分丰盛了。由于苏军在撤退时作了“焦土政策”,连水井中都被下了毒,德军能用的资源非常有限。即便偶尔能喝一口啤酒或咖啡,他们便很满足额。

不少德军官兵后来回忆,在行军的过程中,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翻倒的苏军卡车和被丢弃的苏式装备。其中有不少装备还是崭新的,德军为此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苏军绝不缺乏武器装备。曾有一股德军步兵在吃晚餐时遭遇了一个配备有装甲车的苏军连,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简单的交火后,反倒是装备更精良的苏军溃散逃跑,丢掉了满地被摧毁的装甲车和装备。所见所闻让德国人感觉苏军并不是在作了充分的抵抗后无奈撤退,而压根就是在逃跑。不过德军也由此判定,德军整体机械化水平没有我们如今认为得那样高,苏联则更加可怜。

实际上,即便是到了莫斯科战役后期,在每一次战斗中,苏军付出的损失都要远大于德军。而最终能够抗住消耗并赢下战役的是苏联人而非德军,很关键的一点便是德国方面在相关情报上的缺失。

这个失误也许并非德国情报部门的失职,而是干脆把问题忽略掉了;相反,德国情报机关对莫斯科附近苏军的部署刺探得相当准确。10月23日,苏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遭遇溃败,58万主力白白沦为阶下囚,仅有8.5万人突围。此役过后,德军情报部门估计部署在前方的铁木辛哥西方面军有7个集团军,南面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有2个集团军。诸如此类,其他方向的苏军部队规模与部署也大体被德军查明,连苏联民兵在城周围挖了几道战壕都被德军探得一清二楚。

“莫斯科方向上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从空中是很容易查明的”,后来根据统计,西方面军的兵力大约为70~100个苏军师——这与德军的估计相差无比。然而,德国人忽略了部署在后方的苏军部队,也许德军高层认为苏联早就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困境,然而,就在莫斯科战役爆发前夜,部署在最前线的苏军还突然获得了10个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的兵力,其他方面军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德军的战略部署忽视了苏军强大的动员能力,这也让前者暴露了此役的死穴。有趣的是,一向严谨的德国人却在类似问题上一错再错。1941年12月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苏联没有能力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行动。对敌我双方实力判断出现根本性的错误,一场失败也不难预料了。

12月19日,时任陆军总司令的瓦尔特·冯·布劳希奇被免除职务,希特勒亲手接过该职务后便下达命令:“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一个政客赶走了正儿八经的军事家并越俎代庖,这场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准备的战役,局势到此便再也没有办法挽回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