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遭吐槽 真了解花木兰吗?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遭吐槽 真了解花木兰吗?

时间:2020-05-22 23:42:41

相关推荐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遭吐槽 真了解花木兰吗?

迪士尼于发布真人电影《花木兰》的预告片啦!

作为迪士尼真人电影里第一部中国公主影片,预告片一出,就立刻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

虽然神仙姐姐刘亦菲的造型受到了一边倒的好评,甚至让篮球巨星科比也第一时间点赞。

但其中的细节,还是引来网友们的吐槽。比如:

连神仙姐姐都难以驾驭的妆容。(但其实真的很还原当时的女性妆容)

乱入的福建土楼。(北朝在北方,不会去南方的土楼征兵)

就在网友吐槽外国人不懂中国花木兰的时候,其实仔细想想,除了“替父从军”,我们对这个中国女孩的故事也知之甚少,甚至她到底叫不叫花木兰,都是一个未知数。

中国人自己真的了解花木兰吗?

花木兰可能不姓花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首《木兰辞》是最早记述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的民歌,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

《木兰辞》以其凝练的诗句,跌宕起伏的情节,再现了木兰代父从军之孝,保家卫国之忠,身经百战之勇,女扮男装之奇,功成身退之德。

虽无正史记载,但木兰的形象历经千百年,演化成诗词、戏剧、歌舞甚至是电影,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传奇女性。然而,我们甚至不知道她到底姓什么。

《木兰辞》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中,作者僧人智匠曾云:“木兰,不知名。”换言之,“木兰”是姓。

北朝时,鲜卑人入主中原。木兰是鲜卑人复姓。鲜卑人原居大兴安岭附近,鲜卑族的姓,也就是他们氏族称号。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统领的一百八十氏,全部是复姓。例如长孙氏、丘穆陵氏、贺赖氏、贺楼氏等。后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才将复姓改为汉字单姓。

鲜卑族

还有说木兰姓“魏”。清代官修的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里面就公然说“木兰,魏氏女”,这个说法其实在历代官方资料中,比花木兰那个“花”的姓氏更加普遍,更受认同。

那木兰又是怎么开始姓“花”的呢?

木兰姓“花”,始于明代。明末文学家徐渭在杂剧《四声猿》第三折《雌木兰》中,第一次给木兰冠以“花”姓,戏中唱道:“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这是徐渭“改编”而来的,为的是突出戏剧中木兰女性美的艺术效果,而用了美好的花字为姓。

明清时期戏曲小说又比较流行,因此花木兰的名字在民间流传的更加响亮,木兰的故事在诞生一千多年之后,终于正式更名为花木兰。

木兰或是东北少数民族

木兰生活的北魏时期,律令规定汉人不能服兵役,只是“服勤农桑,以供军国”(《魏书·列传第十六》),直到北魏孝文帝之后才打破这个禁令。而之前,汉人做步卒都不可以,更不用说骑兵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如果不是精于骑射的鲜卑姑娘,是不可能轻易做到这一点。所以根据《木兰辞》中所反映的时代和地理环境分析,木兰就是一位鲜卑族姑娘。

鲜卑族早期活动在东北地区,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东汉时期参与了东汉政府打击匈奴的活动,随着匈奴势力的衰落,鲜卑人进入黄河流域,开始迅速崛起。

北魏拓跋珪在位时期,还十分重视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共十次到阴山巡视,多次颁发诏书劝课农桑,促使鲜卑民族摆脱游猎的羁绊,开始向农耕文明迈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现实。

孝文帝塑像

之后,北魏孝文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汉化运动。

禁北语。鲜卑人原使用本族语言,北魏军中也用鲜卑语。朝廷上则鲜、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上,因为三十岁以上者不能一下改变,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

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

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

木兰生活的时代是鲜卑人逐渐汉化的时期。《木兰辞》所反映的,正是一个变革的、动荡的伟大时代。

木兰从军对抗的是谁?

经过连年的征战,北魏加快了军事统一北方的步伐。他先后消灭了北方的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成为我国历史上代表北方与南方宋、齐、梁、陈对峙的政权。

与此同时,漠北地区的柔然也逐渐强大,开始威胁北魏的北部边境安全。《资治通鉴》中记载:“诸部率皆服从,独柔然不事魏。”

北魏具装骑兵复原图,柔然具装骑兵与北魏相似

柔然,也被鲜卑拓跋部蔑称为“蠕蠕”,据《北史·蠕蠕传》记载,北魏统治者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

柔然先祖曾是拓跋鲜卑的奴隶,后摆脱鲜卑人的控制,率百余亲信逃到了阴山北一带。为摆脱北魏的压制,柔然积极寻求外援,先后与后秦、北燕等成为政权联盟。经多年苦心经营,实力壮大,悄然形成了与北魏对峙的局面。

柔然汗国版图(非巅峰状态)

强大后的柔然对北魏主动发动战争十次。这些战争,都是趁北魏政权与其他政权处于战争状态,或者是国内政局动荡之时。这些战争,都是柔然占据主动,在大肆劫掠一番之后,北魏政权这才被迫反击。

《木兰辞》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写,也体现出北魏与柔然战争的惨烈,在这场战争中,北魏实在打得很不轻松。

不得不说,迪士尼版《花木兰》虽然漏洞不少,但无论动画版还是真人版的影响力都很大。这源于木兰,这位身世成谜的奇女子,在一千多年前就勇于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担当下家国山河的责任,为了荣耀而战斗。这样的精神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鼓舞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

但相比之下,中国人自己拍摄的花木兰也有很多版本,却从未有过如此影响力,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国内影视化的“花木兰”竟有六七个版本之多。

赵薇版花木兰

自己国家的故事,被好莱坞做成了世界级IP,这不知是一种荣耀还是悲哀。原因或许在于我们还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和发掘传统文化中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版《花木兰》被吐槽改的“面目全非”,

你会去电影院捧场吗?

百通社:,有三位好莱坞打造的女英雄将在荧屏出现,其中一位便是花木兰。

作为迪士尼公主系列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公主”,从中国家乡出海到美国会不会不接地气?从美国再留洋回来又会不会水土不服?

天大地大,观众最大,中国网友表示:肥肠期待~

外国网友更表示:木兰简直帅呆了~迫不及待!

甚至还有宝妈表示,一定会让自己的女儿去看这个电影,因为这是唯一一位不用等待王子解救、独立又自信的“公主”,太与众不同了。(此处应有女权主义标杆~)

出乎意料地收获了这么多期待,但槽点也不少:

国外网友:

为啥把“木须龙”去没了?那可是我的欢乐之源啊~(木须龙,1998年迪士尼动画版本中虚构的木兰的好伙伴,整个剧情中的搞笑担当。)

国内网友:

为什么这版花木兰感觉怪怪的,跟我中学课本认识的不一样?

为什么花木兰要说英语?说方言、唱豫剧出场我都能接受……

为什么花木兰住的是福建土楼? 明明人家是北方人……

为什么花木兰要穿成兵马俑的样子?明明是在魏晋南北朝,武官应该穿酱婶的衣服……

针对电影版花木兰一些细节的质疑,国内网友的吐槽合集估计能再出个《花木兰之十万个为什么》。

事实上,尽管中国版木兰和美国影视版木兰最终的结局似乎都是皆大欢喜,但“本土”的木兰和“留洋归国”的木兰在不少方面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在绝大多数文学艺术人物塑造上,事业和情感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花木兰的故事也不例外。

事业动机与自我认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首《木兰辞》仿佛把人带回千年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花木兰这个人物是严肃的,也有些无奈。木兰家中除父亲以外没有男丁可以去服兵役抵抗外敌入侵,因心疼年迈的父亲而不得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抵御外侮是为国尽忠,替父从军是为父尽孝,“忠孝”这两点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两大核心,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理念的合二为一。

美国版的木兰却不一样,且不说动画版花木兰如何,在3月即将率先在北美上映的电影版两段预告片片尾都反复提到了一句话——“为荣誉而战”。这句话不同于中国版木兰中对于从军理由的描述,替父从军反而成为一种个人价值实现的契机,淡化了“不得不”的被动与无奈,强化了“自主选择”的主动性。我不是被迫从军,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从军也是我个人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美国版花木兰更加突出表现了“自我”的概念。

社会关系与家庭

《木兰辞》中有一段画面感很强的描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在传统印象里,对花木兰战争结束衣锦还乡的刻画更多展现“父母姐弟”之间和谐的家庭关系;而在美版花木兰中,无论是动画还是预告剪辑中,大量画面表现的是花木兰在从军过程与自己发生并建立起的社会关系,与敌人的对白,与战友眼神的交换,成为了整个人物塑造与成长的重中之重。

这样看来,中国人心中的花木兰更倾向是在传统和睦的大家庭中坚强女性的形象;而美版花木兰则更符合果断有主见的西方女性形象。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基于地缘、历史、思维习惯等等方面的差异,外国人看待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视角自然与我们存在偏差。

异国美食究竟是原汁原味好吃,还是因地制宜改良后的好吃,一直是个争论的热点。中国的杂粮煎饼裹大葱蘸酱跑到纽约去可能就被换成了芝士裹沙拉。美国的星巴克到中国还会推出中秋特别款,毕竟还要迎合市场、迎合当地人的喜好。

△ 一位曾来华留学的美国小哥开在纽约的老金煎饼档口生意火爆。

与单纯的饮食相比,整体文化的传播更加不容易。以花木兰电影为例,不是让花木兰说两句外语,成为跟神奇女侠一般无二的“超级英雄”,更不是强行乱入一些知名“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毕竟,市场是国际化的,众口难调。所以能否在花木兰形象的“出口国”和“引进国”之间找到认知与文化差异的平衡点,就成了想要得到全球市场认可的文化公司成功的关键。

显然,花木兰是Created in China(中国原创),但在Adapted in USA(美国改编)的时候还是难免串味了。

△ 预告片中,木兰和家人住在福建土楼中。

为了迎合歪果仁,就用了声名远扬的闽南土楼替代了花木兰原本可能居住的青瓦土坯三进三出豫北民居(大多外国人对中国古建筑不完全了解)。

△ 预告片中,木兰及战友的战袍被网友吐槽像秦俑。

还用中外皆知的秦兵马俑灰黑铠甲代替了看起来略显风流的南北朝武官服……可不是!在外国人的印象里,中国不就该是这样嘛……(哪样子?)

可这些不准确的碎片化元素拼凑起来的就是中国的样子么?还是只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一些被认为是东方(或中国)的特征被标准化、符号化,之后以一种奇怪的形象呈现出来。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花木兰自然也是片方塑造出的他们所能接受或者他们认为该有的样子。

在迪士尼真人电影制作过程中,不只是中国的花木兰,来自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丁”也不可避免地遭遇过同样的问题。

今年5月份,奇幻电影《阿拉丁》(Aladdin)真人版上映。阿拉丁的故事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里面的内容多是以阿拉伯文化为基调,带有神秘又不乏浪漫的异域色彩。

然而神灯却是由美国黑人演员兼歌手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出演。

消息放出,引起一片争论。外形上似乎与阿拉丁原本形象相去甚远不说,能不能逃出对阿拉伯刻板印象魔咒又是一说。

但最终上映后,却收获了大量好评。根据知名阿拉伯历史与形象研究专家Evelyn Alsultany发布在英国Conversation网站上的文章,迪士尼曾向一个来自中东、南亚等地的穆斯林学者、活跃人士和创意工作者组成的社区咨询委员会寻求建议,以求尽可能缩小文化差异、避免刻板印象。这也体现了好莱坞对文化多样性的日益重视,逐步改进与尝试。

只是到了木兰这儿,这个尝试有点一言难尽。

被换掉的东西如果是人物本身的精髓,或者是出现了“硬伤”,一场网友之间的“国际架” 就彻底不可避免了。

文化的交流在于洞见真实的彼此,“求同存异”,取得理解与兼容。

有外国网友曾提问“花木兰这一形象能准确地反映出中国么?”

这场国内外网友的争论似乎让答案不言自明。

而关于电影本身,美国当代作家大卫·波德维尔提出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的三个维度,其中“一致性”即电影的整体性是正面因素。换句话说,如果一部电影整体是生动耐人寻味的,那就符合一定程度的成功标准。期待3月《花木兰》上映时不会让人太失望。

文 / 文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