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青铜文化—中华民族的瑰宝

青铜文化—中华民族的瑰宝

时间:2021-12-09 03:14:43

相关推荐

青铜文化—中华民族的瑰宝

徐日辉,男,汉族,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兼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史记》、秦早期历史、史前文明以及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研究。现已出版学术专著《秦早期发展史》《秦州史地》《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续篇》《史记札记》《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史》《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伏羲文化研究》《街亭丛考》《甘肃饮食文化史》等18部。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

近年来先后做客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华夏文明”“家园”,以及多家省、市级电视台。并且在国内省市区的“浙江人文大讲堂”“名家论坛”“天一讲堂”“陇右讲堂”“文澜讲坛”“名师讲坛”及部分高校做主讲嘉宾。

一 中国青铜器的发现

智慧是人类特有的禀赋,在智慧火花的迸发点上,青铜器的发明无疑是佼佼者。青铜器使人类第一次利用金属的合成技术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加速社会的发展,向自由王国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

源远流长的青铜器,充分展示出中国人的睿智、勤劳和对生活的追求。张开血盆大口的饕餮纹,幽深空行的龙纹,展翅欲飞的鸟纹,暴虐霸气的虎纹,吞噬生物的兽面纹,多子多孙的蟾蜍纹,陷入迷茫的涡纹,等等,反映出人们对过往生活的理解,对明天的期盼,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青铜器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当你穿越历史,漫步在青铜文化的海洋之中时,你能穿越时空体验到美的享受和优越自豪的民族感。

(一)青铜器的产生

人类对铜的使用,最早是自然铜。青铜是铜加锡的合金,是人工冶炼出来的合金铜,青铜具有硬度大、熔点低的优点,所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

青铜文化是人类开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世界文明发达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等都经历这一阶段,而且上述地区青铜器使用的时间都要早于中国,特别是伊朗南部、土耳其、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青铜器。

客观地说:从青铜器的发展看,中国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但中国青铜器在世界上最发达且最具特色。

从数量上讲,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青铜器物,目前中国现存青铜器的数量超过了百万件之巨,仅流传在国外的青铜器就超过了万件。其中已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与种类是全世界出土青铜器的总和。

从文化上讲,中国古代讲究金分五色,铜谓之赤金,青铜称之为吉金。青铜之所以称吉金者,是因为用青铜铸造的钟鼎彝器在古人眼里都是吉祥宝器,是传之万代的传家宝,尤其是祭祀必不可少的吉器。例如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县楚墓中的王子午鼎(图1)。器内壁及底部有铭文十四行共八十四字。其铭文有“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作彝宝鼎”之句。吉金为祭器,体现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文化传统。作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贵族们将青铜器奉为神器,吉器,祭器,供奉于庙堂,摆放在神案,用以告慰先祖感谢上苍。

从造型上讲,除了大家熟悉的鼎、鬲、甗、甑、釜、簋、簠、盨、豆、盂、敦、笾、锜、瓿、尊、卣、爵、角、觚、觯、壶、觥、斗、方、彝、盉、彝、罍、勺、鉴、匜、盘、匜、缶、钟、铙、刀、矛、剑、斧、戟,等等,还有大量叫不上名称的器物,一言蔽之,真可谓百姿千态丰富多彩。

从时间上讲,由夏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唐朝,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青铜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商周到秦汉曾经有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从帝王到贵族似乎人人都有偏爱青铜器的嗜好,其重礼器轻实用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青铜文化的大发展。

(二)夏都遗珍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距今在4070—3600年之间,前期以今天的河南为政治中心。夏有两处都城,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第一处在登封市告成镇西约1公里处的王城岗一带,称之为阳城;另外一处在河南省偃师市的二里头村(约距今3850—3550年),有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和绿松石作坊等,号称天下第一村。

二里头作为夏文化的代表,在出土为数不多的青铜器当中,可圈可点的当以镶嵌绿松石的十字纹方钺和兽面青铜牌饰以及饮酒器中的爵、斝等堪称代表。

1984年发现的夏朝镶嵌绿松石兽面青铜牌饰(图2),是二里头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该牌饰造型为当时流行的兽面,成分是青铜铸造,并且镶嵌有数百片绿松石。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铸造时用的模具上按照设计需要,预先留下供二次加工用的槽,然后一次铸造成形。在青铜器上开槽就是为镶嵌做准备,属于今天镶嵌工艺中的槽镶、卡镶的范围。青铜牌饰镶嵌的绿松石,又称土耳其玉,古代主要来源于西亚地区,中国的湖北省亦有生产。绿松石是中国古人非常喜欢的美石之一,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贾湖遗址中就出土了精美的绿松石串饰,并且多是作为装饰和配饰、挂件,以及动物造型的小饰品把玩。

过去一般认为中国的镶嵌工艺成熟在春秋战国时期,二里头镶嵌青铜方钺和牌饰的发现,至少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有力地推翻了以前的说法,将中国镶嵌工艺的时间向前提了一千多年。

二 青铜器——国家的象征

鼎是国家的象征,极其神圣,古往今来的学者都认为黄帝是开创国家的第一人,而且是以河南三门峡灵宝铸鼎原三鼎为标记。不过,真正代表国家和王权的则是从夏朝的九鼎开始。

(一)九鼎与九州

九州,夏朝人的地理认识,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范围大体为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等。

“九鼎”之所以与“九州”匹配,象征着祖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锅”,都有饭吃,这才是“九鼎”的真正含义。大禹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帝,因此所铸的九鼎亦称之为大禹鼎,并作为国家象征,“问鼎天下”由此开始。

考古发现,自周朝以后,“九鼎”以鼎、簋、豆、鬲为组合,成为礼制的象征。何休注《公羊传·桓公二年》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按照礼制的规定:天子使用的是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卿大夫是五鼎四簋,元士是三鼎二簋,更低级的元士是一鼎无簋。另外,天子九鼎八簋还要配二十六豆,诸侯七鼎六簋配一十六豆,卿大夫配八豆,而下大夫配六豆。

(二)问鼎天下

说到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问鼎中原。问鼎中原源自于《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楚庄王想统一天下,有意识地询问周定王的使臣鼎有多大,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充分暴露出楚庄王问鼎天下的狼子野心。鼎是国家的象征,极其神圣,所以问鼎是不允许的。

其实,在春秋之际,礼崩乐坏,中原地区经济发达的诸侯国更不把礼制放在眼里,他们毫无顾忌地在享用周天子这一最高层面的礼器。

(三)权柄千年

青铜器不仅仅是礼器、饮食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还是国家的象征、权力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权力莫过于君权,而君权之重莫过于兵权。当然,除了像兵权这样的大事之外,诸如官员任命、区划更改、通关节符以及度量衡的颁布,等等,无一不是权力的表现。

斗转星移,往事越千年,今天我们只好凭借出土的青铜器物,复原历史,再现辉煌。

为了控制军队的行动,古人发明了兵符,作为信物、凭据,以有效地节制将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杜虎符”(图3)是秦王朝的兵符,出土于西安市南郊山门口,只有半片,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秦杜虎符上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其中有“兵甲之符。左在君,右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意思是说动用50人兵力以上,必须要得到王的批准。

(四)长治久安

中国是礼仪之邦,特别注重友善和谐,也特别重视防患于未然,因此警示邪恶,将事态消化在发生之前,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青铜器的饕餮纹饰,便是防微杜渐的常态化警示教育,以期达到长治久安的具体表现。

饕餮,饕,为贪财;餮为贪食。商周以来人们就把贪食奢靡者称之为“饕餮”,而且具象为一种可怕的饕餮纹,即:有头、有眼睛、有角、有鼻、有嘴、有蛇体的纹饰,也有认为是兽面纹,特意铸造在青铜器上。

饕餮纹在食器和酒器及礼器上尤其突出,如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1号墓出土的商代饕餮纹青铜提梁卣(图4),周身就饰有狰狞饕餮纹,格外阴森恐怖。

饕餮纹实际上是多种动物的整合,因此造型诡异,面目狰狞,突显其神秘威严的艺术效果。饰有饕餮纹的青铜器物,能给使用者一种震撼,希望起到对当世及后人经常性的贪诫警示。当我们看到商周青铜器上多有装饰饕餮纹时,即知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举措。告诉人们必须戒贪财戒贪食,否则害人害己,误国殃民。

三 美好生活的期盼

(一)回归乳丁纹

人类的母爱是任何情感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古人在创意青铜器的时候,有意识地将母乳的乳房和乳头作为装饰,以志纪念。所以青铜器中的乳丁纹便成为较常见的纹饰。

文簋(图5),陕西省宝鸡市清涧县出土,商朝晚期的器物,因身上最为突出的乳丁纹的针刺而引人注目。

簋是盛放食物的食器,之所以将乳丁纹作为装饰铸造在食器上,就是让进食者不要忘记当年是吃母亲的乳汁长大的。

(二)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与敬天法祖祈求福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青铜器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作为传统,我国最早祭祀前辈祈求福祉的青铜器,而且是有铭文确切记载的正是商朝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司母辛鼎,这是武丁的儿子祭祀他们母亲的祭器,堪称中国慎终追远的第一鼎。

(三)祈求福祉

中国人祭祀祈求的活动由来已久,根据《礼记》记载,人类很早以前就已经在进行祭祀活动。他们“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以降上神与其先祖”。而祭祀用的器物,也由简单的石器、陶器,逐步发展到青铜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出土的牛虎青铜案(图6)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享誉海内外。牛虎青铜案,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24号墓。青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属于战国晚期,距今已有2300年左右。牛虎青铜案由两只牛和一只老虎组成,造型为一只大公牛四足站立,牛峰隆起,安详平和,一只小牛站立在大牛腹下,同样平静安定。在大牛的屁股上爬有一只老虎,在吞噬牛的尾巴。在牛峰与老虎之间有有凹槽,为摆放物品所用。从整个器物的造型看,应该是一个祭祀用的“俎”,也就是切肉、盛肉的案子。

(四)吉祥如意

1938年在湖南省宁乡县的黄材镇月山铺出土了一件举世罕见的宝物,叫做四羊方尊(图7)。四羊方尊为四方形造型,长颈,高圈足,高58.3厘米,每边长52.4厘米,重34.5千克,是目前商代青铜方尊当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造型华丽精美,通身饰有蕉叶纹、夔龙纹、饕餮纹。尤其是将四只羊塑造于尊的四角,每角一只,面向四方。羊头上的角是卷曲的,就是常见的绵羊造型,而羊头是伸出来的,其伸出部分大体与口边在一条垂直线上。其诡异之处就在于在两只羊头之间各有一条龙首同样探出器来,羊在四周,龙在中央,羊大而龙小,如此匠心独具的造型寓意何在,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今天已经是无从知晓。

四羊方尊的铸造工艺特别讲究,从整体看应该是两次分铸而成,首先铸造羊与龙,然后再将预先铸造好的羊与龙加热,然后再放入型内浇注完成。在距今3000年前,能够达到如此高超的铸造工艺,确实可圈可点,堪称是鬼斧神工。

尊是大、中型盛酒器。羊是动物,古代最美的食材,美味佳肴的必需品。羊作为肉食原料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是古往今来人们非常喜欢吃的肉食。四羊方尊是酒器,更重要的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羊不但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而且是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豕三牲之一。用牛、羊、豕祭祀为之太牢,是最高礼节。

另外,羊与祥相关,内涵吉祥的寓意,四羊方尊代表着一年四季,祝福着四方大地人寿年丰吉祥如意。

四 黄钟大吕与针头线脑

音乐是人类心智的启示,起源非常之早,当先民们还不知“礼”的时候,乐便作为纪念亡灵、欢庆渔猎及庄稼丰收的活动而舞之蹈之,宣泄情感世界,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青铜器作为乐器主要有:钟、镈、铙、钲、句鑃、錞于、铃、铎、鼓,笙等,作为礼乐制度的主要构成,既是愉悦耳目提升生活质量的一部分,更是身份地位的体现。

(一)黄钟大吕

中国是文明古国,更是音乐古国,据说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就已经有音乐演出,不过大多数是埙、铃之类的陶质乐器。然而,事实上对人们影响最大的还是在传统文化当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青铜乐器,尤其是钟。

钟,大家最熟悉的青铜乐器,其晨钟暮鼓、钟鸣鼎食、黄钟瓦釜、钟鼓之色等与音乐相关的成语早已被人们耳熟能详。钟是古代青铜乐器当中位置最重要数量最多的一种打击乐器,在祭祀和飨宴当中都离不开它,其中曾侯乙编钟堪称世界之最。

曾侯乙编钟一共65件,其中一枚是楚惠王赠送的镈,其余钮钟19件,角钟45件,分为上中下三层八组悬挂在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钟架的长钟架长7.48米,高2.65米;短钟架长3.35米,高2.73米。由6个身佩宝剑的武士和8个圆柱共同承载着5000千克的重量。编钟最大的一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的总重量为2567千克,加上钟架等青铜部分,总重量为4421.48千克。

(二)钲铙句鑃錞于

考古发现南方地区的青铜乐器有相当部分来自北方,并从部分的乐器当中通过学习借鉴,逐渐形成特色明显的地方性乐器,其中青铜乐器当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句鑃、錞于、钲等。

句鑃是有用手持的青铜打击乐器,演奏起来比较方便,句鑃的造型与铙相近,主要用于祭祀,流行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在青铜乐器当中,与句鑃相像的是铙。铙既可以用于军旅,同时也可以用于祭祀和宴会,铙最早发现是在商朝武丁夫人的墓中。不过,铙在南方地区照样很流行。

成语“鸣金收兵”,这里的金正是“钲”。钲,也叫丁宁,与錞于一样同属于军中乐器。《周礼·鼓人》记载“以金錞和鼓”,錞就是錞于,用錞于调和鼓声。所以《国语·晋语五》称“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錞于的造型为桶状,顶部有钮,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

(三)带钩连衣

汉代以前青铜器不仅仅是重要的等级标志、祭祀重器,更多的则是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品,用于满足一部分人生活需求的奢侈品。在考古发现与传世的青铜器当中,就有不少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物品,它们虽然没有礼器那样硕大、高贵和精美。但是,长期的社会实践使这些青铜器小物件成为服务生活的好帮手。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一套青铜竹节铜针桶和青铜针,为我们见证了服饰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此青铜针桶和青铜针出土于甘肃永昌县的柴湾,距今在3000年—2500年之间,属于西周时期。

纽扣是衣服不可缺少的功能性配件和美化性饰物,在当今时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在使用纽扣的同时,还有一种叫做带钩的配件成为主角,带钩如同今天皮带上的挂钩一样,将上下左右连接起来。其中有不少制作相当精美,成为身份和富贵的象征。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带钩,可为代表。一件叫做“错金嵌松石银纽青铜带钩”,另一件叫做“鎏金嵌松石玛瑙青铜带钩”,都属于战国时期的器物,从带钩的错金嵌松石银纽和鎏金嵌松石玛瑙的工艺看,其珍贵的材料,非同一般的精湛工艺,显现出主人的尊贵身份。

五 盛极而衰——历史的选择

青铜器经过两多千年历史的选择与积淀,为我们今天了解和复原古代社会的场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华文明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然而,有辉煌也有衰落,任何传统的东西都躲不过历史对它的扬弃、补充和丰富,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青铜器的发展、演变和衰落就是最好的见证。

礼器曾经是青铜最显赫的身份象征,但随着礼制的土崩瓦解,青铜不得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开始用精湛的工艺和突破想象力的美来取悦众人,此时它仍然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在战国时期直至秦汉,青铜器仍然经历了一段如同回光返照的繁华,但铁器和漆器还是后来居上。

等到东汉末年,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的陶瓷也开始普及,它把日用青铜器皿从生活中排挤了出去,这样青铜文化终于没落了。汉代以后,青铜器在技术上也不再有任何突破,青铜器除了铜镜继续生产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外,其他青铜器的生产已没有发展。就像任何文明和文化现象一样,中国青铜文明逐渐走向衰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