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应城地名的由来

应城地名的由来

时间:2018-08-06 08:13:47

相关推荐

应城地名的由来

应城历史悠久,古为蒲骚之地。别名蒲阳,以其位于古蒲骚地之南而得名。

蒲骚之名,最早见于史籍《左传》:“莫敖纽于蒲骚之役”,“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据考证:蒲骚(xiao)因傍于沈家湖,湖中盛产菖蒲,轻风吹拂,蒲叶骚动,发出萧萧之音,故名。《应城县志》载:“蒲骚故城,一名蒲骚垒,一名蒲骚台,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崎山团古城畈(今应城田店镇)。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

据清雍正年间《应城县志》载:“因应邑地处要冲,乃安、荆二府咽喉,郧、襄东道门户,应置城为守,故名。或云冈阜周环,隐隐如城,故名。未知孰是。”事实上,应城之名始见于东晋。据《宋书.蒯恩传》云:“(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张坚据应城反,恩击破之,封都乡侯。”结合清康熙《应城县志》载:“应城县置于刘宋,晋安帝时尚未置县也,或本为安陆乡聚之名,刘宋因以为县耳。”可知,当时应城为安陆县一个乡聚(相当于今乡镇)之所,后来南朝宋以乡聚之名在此置应城县。

另一说据《今县释名》载:“县近应山(今广水市),故名。”引《水经注》云:似因古殷时应国而得名。古应国相传起源于黄帝时期的应龙氏部落,这个部落助黄帝打败蚩尤氏之后,定居山西,后又迁徙到河南鲁山县之应乡。商代时与商王朝往来密切,故今本《竹书纪年》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至周武王灭商之际,应国被灭。周武王遂封其四子应叔于应侯国故地(今河南平顶山市郊滍阳岭,已淹没水库下),楚文王三年至六年(前687--前684年)之间灭于楚。

应城置县后,至北朝西魏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领应城、云梦、浮城(以古蒲骚城置)三县。隋开皇二年(582年)废城阳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6)复应阳为应城,属安州。元和三年(6)应城入云梦,大和二年(828年)复置。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又改应城为应阳,后唐同光元年(9)复为应城。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入云梦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成化六年(1470年)筑城垣,后又改城垣为砖石城墙、城垛、城楼。清均属德安府,19属江汉道。1944年8月,析应城县境置应城、应西两县。次年3月,两县合并,仍为应城县。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9年属武汉市。1961年复属孝感专区(后为孝感地区)。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下辖城中、城北、四里棚、东马坊、长江埠5街道办事处,田店、杨河、三合、郎君、黄滩、天鹅、陈河、义和、杨岭、汤池10镇。

东马坊

宋乾道五年(1169年)曾于此设东马坊,故名。1974年置化工镇。1986年改设街道办事处。

长江埠

原名长岭,明正德十四年(15),江西籍易宜仲迁此定居,在府河边以摆渡为业。后长孙易长江在此开店并建埠头(码头),故名。1949年置长江镇。1986年改设街道办事处。

汤池镇

因有温泉,故名。

三合镇

传昔有三户人家在此开茶水店,故名。

义和镇

初名丁家嘴,1930年以“重仁义、敦和睦”之意名丁义和,后改义和集,简称义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