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史上最好应试诗——唐代-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短短20个字 结果入选唐诗三百首 堪称经典

史上最好应试诗——唐代-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短短20个字 结果入选唐诗三百首 堪称经典

时间:2024-03-16 09:34:35

相关推荐

史上最好应试诗——唐代-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短短20个字 结果入选唐诗三百首 堪称经典

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以诗赋取士,但是对这所谓的"试帖诗"有严格的要求。初唐、盛唐时,规定为至少四韵八句,中唐时改为六韵五言排律——六个韵脚,十二句,六十个字,此外还要限题限韵。

但是在开元年间,有一位考生名叫祖咏,他只写了个五言绝句,主考官一看,赶紧让他重写,可是这位祖咏先生却个性十足,说了句"意尽"后便扬长而去。

祖咏的这首诗虽然不符合考试要求,但却是写得精炼含蓄,俏丽朴实。王渔洋把它与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及陶潜的"倾听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相并列,誉为"咏雪"的最佳诗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首诗。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钟南山的北岭特别秀美,皑皑白雪好像浮在云端。雪后初情,林梢余晖闪烁,暮色来临,长安城又添了几分寒冷。

祖咏通过对终南山阴岭不同景物的描绘,联想到积雪消融,林木明亮,城内增寒。咏物寄情,意境清新,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诗题是"终南望余雪",就是在长安城望终南山的余雪。从"望"着眼,逐层分写。

开篇写山,总写望的部位和概貌。山北水南谓"阴",终南山在长安的南面,所以说"阴岭"。一个"阴",很是确切,因为"阴"才会有余雪,为下文布好伏笔。"秀"是望的印象和感觉,是对钟南山的赞美。至于怎么"秀",则引出下句描绘。

接着写雪。"积雪浮云端",回应了上一句的"秀"的具体内容,切题中"余雪"二字。因为是余雪,山腰、山脚的雪已经融化了,剩下的就是山顶的积雪,也就是残雪高山。王维《终南山》有:"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足见终南山之高。祖咏不愧是王摩诘的好友,他首先抓住了终南山的"高"。终南山高出云端,雪在山顶,云在山腰,云是流动的,高出云端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银光。所以远远望去,给人的感觉就是雪浮在了云上。

"浮"生动自然,形象传神,化静为动,既写出山高,又表明雪后。可能有人会说,这句并没有阳光啊?怎么说到光映积雪了呢?这就在下一句作了补充。

然后写树。"林表明霁色",以"霁色"正面写"余雪"。"霁":雪后初晴的阳光,它给"林表"涂上了颜色。"明"指天空晴朗。假如是一个雾雾蒙蒙的天气,纵然终南山再高,却也距离长安城六十华里,当然看不清楚它的真面目。一个"霁"字,让"望余雪"成为了可能。只有在雪后初晴,空气透明度极高时,才能看见"雪浮云端",才能看见林木历历。而且这阳光照在树梢上,终南山已经很高,树在钟南山上,且还是树梢,还只有"林表"才有"霁色",这就表明西山已是日衔半边,落日的余晖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那当然也照亮云端的积雪了。

"霁"与"明"互相映衬,雪后初晴,天空晴朗,浮云拥着白雪,树梢闪着余阳,层林染红,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呀!层次清晰,色彩鲜明,形象辽阔深远,清新幽淡。时间已是夕阳西下时,下面的"暮"已是呼之欲出。前三句通过望,阴岭、积雪、云端到林表,皆为望中所见。

结尾一句:写望中所感,由写景转为抒情。

一场雪后,除了终南山山端余雪,其他地方多已融化,积雪融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有"霜前冷、雪后寒"之说,自然要比平时冷一些,这是一个"寒";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冷,日暮天寒,这又是一个"寒";望着夕阳映雪,寒光闪耀,让人冷意骤增,这亦是"寒"。综合上述,诗人顿时从有形有色的"余雪",联想到无形无色的"余寒",从终南山的"雪",延伸到长安城的"寒"。

写到此,"望终南余雪"的题目,确实已经完满,意已尽,自然无需累赘,再写当然就是画蛇添足了。祖咏当年是否及第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因为一首诗而不惜自己前途的人,从古至今,寥寥无几,不能不说祖咏的"任性"。

试想,历史上有多少应试诗?流传下来的又有几首?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被后世赞为史上最好的应试诗,且成为入选《唐诗三百首》中唯一的一首应试诗,足见它的高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