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心理学家:真正有出息的孩子 都出自这两种家庭

心理学家:真正有出息的孩子 都出自这两种家庭

时间:2023-02-03 14:36:12

相关推荐

心理学家:真正有出息的孩子 都出自这两种家庭

如果我们不为自己努力,我们靠谁?

如果我们只为自己努力,我们成了什么?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明白,我们什么时候才明白?

——《塔木德》

《少年说》中,一位高一的学生对母亲说了这样一番话,“以前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生活是特别容易,特别幸福的。直到有一天,来到离家千里的学校,我才发现,原来我什么也不会......”。

话音刚落,台下的母亲心中五味杂陈,泪流满面。

作为父母,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孩子,很多时候却没想到,自己的爱已经“溢出”了,反而会阻止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早期的成长环境,父母则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在未来能够取得怎样的成就,家庭因素起到决定性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让孩子更有出息的原因之一。

而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并非一定功成名就、飞黄腾达,首先应该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并且要对自己热爱的事物始终如一的追求。

心理学家认为,最有出息的孩子,普遍出自两种家庭。

一、有“爱”的家庭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一行禅师曾说过: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创造幸福的技术,如果孩子在成长中受到了父母来自创造幸福动力的影响,那么孩子自然也会知道该如何做了。

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源泉,在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未来往往也更有出息。

所谓有“爱”的教育方式,指的是“高要求”和“高回应”。

教育学家将父母分为了四种,分别是:权威型、独立型、溺爱型、忽略型。然而,研究发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只要教育方式无“爱”,孩子的独立三观都难以顺利形成,也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培养。

在有“爱”的教育方式中,高要求同时也包含了高回应,这来自于:

1、家庭的温暖

2、明白规则,尊重规则

3、孩子应拥有属于自己的自主权

有爱的教育方式,绝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在什么情况给予别人回应是礼貌的,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这不是在控制孩子的人生,而是让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家庭环境,第一,能够清楚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并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回应,而不是不尊重孩子的看法、漠视、放纵。

第二,培养了孩子自我独立的习惯,具备相应的责任心和担当度。只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更加具有自我认同,对自我有准确的评价,人际交往能力更融洽,有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才有可能变得“有出息”。

这种教育模式,是在父母的“要求”和“回应”中形成的,对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而很多过分在意孩子是否能够成功的家庭,则会陷入“过度教育”之中,即因太过严厉,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学习氛围浓厚

主持人董卿曾说过: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去做什么样的人。

国内某高校高考状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偶尔我也会产生厌学的念头,不想看书,父母注意到了,也不会责备我,而是默默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父母仍在学习,我也就不好意思不去学习了。”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做到,在闲暇时光,父母若能够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拿起书本,多阅读,甚至再学一门技术,提升自己,那么,你的孩子也会这样。

个体心理学观点认为,人类是具有模仿能力的,这种模仿能力在于效仿他人的行为举止,使人能无意识中从被模仿者那样学会如何应对困难,为独立或创造力的培养进行示范。

美国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从模仿到创造能力,这是孩子在活动中形成具有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

古有“孟母三迁”,最后一次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知礼仪、懂进退,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这都离不开孟母逐步教化的过程。

宋代诗人黄榦在《噫嘻示儿》中写到,“大儿如书故自忍,小儿叫怒来牵裳。老夫对此忽自悟,呼儿并集来我傍。人生穷通固有命,丈夫志气当自强。”

想要培养有出息的孩子,仅仅从孩子身上下功夫是不够的,父母要先改变观念,做孩子的榜样。

- The End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