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中国式巨婴”的养成:你替孩子避开的小坑 将成为他人生最大的危机!

“中国式巨婴”的养成:你替孩子避开的小坑 将成为他人生最大的危机!

时间:2023-06-10 22:26:19

相关推荐

“中国式巨婴”的养成:你替孩子避开的小坑 将成为他人生最大的危机!

采编:Shasha, Cara

这一季的Ni说,我们讲了国际教育的很多正面的关键词和方法。也有读者问,有没有什么负面的词,或者说有什么坑,是需要育儿时避免的吗?

今天来说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巨婴。

俞老师憎恨女性吗?我不知道。但新闻里说,他有一个非常强势的妈。俞妈妈频频插手新东方的业务,发生矛盾时还说:“要把新东方学校的执照揣回江阴老家去!”搞得俞敏洪也很无奈。

就好像,俞敏洪把他妈妈对他的控制,扩大联想成天下女性一定都控制着男人,男人一切的行为,一定是女性造成的。

他的言论一出,引起网上一大片攻击;但从根源上说,真正伤害他的,恐怕不是网民,而是他身后过度控制、不肯放手的母亲。

这样强势的、对子女不放手的父母,我们常常在媒体里看到,比如前不久说,艺人蒋劲夫打了日本女友,而出面收拾烂摊子的,却是蒋劲夫的父亲;之前张国立的儿子张默打女友、吸毒,出面道歉恳请社会原谅的,并不是张默本人,而是张国立。

替孩子挡掉的小坑,将会成为他人生中的大坑

我从事教育咨询事业很多年,经常见到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在同龄人中很能讲话,甚至很受欢迎,但是一见到自己父母,就沉默了;他们的父母往往至少有一方讲话滔滔不绝,你刚问孩子一个问题,家长就一个箭步上来,替孩子回答。

有的孩子尝试过反抗,最终却在父母的教训中败下阵来;有的孩子乐得轻松,觉得有个“代言人”也挺好。

不管是过度管教,还是过度溺爱,都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孩子脱离家庭环境后,往往会倍感无助。比如见到老师、见到面试官,总觉得对方是权威,是大人,于是不敢多讲话,表现的很不成熟、不自信。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孩子会觉得努力了很久,却依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循环往复,他们就会不再乐观,不敢尝试,仿佛一切努力都是无益的。

他们也很脆弱,不承认自己的问题,不能面对质疑。然而,无论是留学,还是走向社会,孩子怎么可能不遇到质疑?在学校面试那一关就有质疑,而有的孩子因为面试官的挑战,当场情绪崩溃,成绩再好也无法获得录取。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许就会变成啃老的巨婴。例如之前的一则新闻,今年48岁的大卫,大学读的是同济,后来又在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

但他回国后,却一直不肯工作,整天宅在家里打游戏,怎么也不肯出去工作,靠82岁的老母亲3500块的退休金生活。

而母亲丁阿婆患有尿毒症,每周要坐三次公交车去透析,医疗费要花掉2000多。身心俱疲之下,丁阿婆准备去法院告儿子,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

儿子却认为是丁阿婆毁了他的前途,将自己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原因都归咎于母亲的身上,还打算以后靠母亲当年给他买的房产过活。丁阿婆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所以我们常说:家长替孩子挡掉的一个个小坑,未来都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大坑。小的时候不经历挫折,不学习独立,在升学时、工作时想要弥补,已经太晚了。

长大成人,情感上却还是婴儿

前些日子有篇文章很火:《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

文章的主人公王猛(化名)是普通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市高考理科状元,北大高材生,美国Top50名校研究生...

结局我们也从标题里看到了。他和父母的关系极其糟糕,即便是长大成人后飞得够高够远,却依旧消化不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写下万字控诉长文,字字泣血。

诸多细节,先是父母的高度管控:不尊重他的意愿,强迫他入读不喜欢的高中;逼他与三观不合的人交往;就算离开家乡读了北大,还让姨妈时时“监控”他的生活...

与生活中的步步紧逼相对的,是情感上漠视:不会剥鸡蛋而被亲戚朋友嘲笑,父母没有保护他;对奥数的热爱,却因一次失误,受到了母亲的嘲讽...

(文章节选)

如果说小孩子尚且无法应对以上的情景,那么这一段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王猛大三时萌生了想要出国留学的想法,父母为他引荐了一位在美国的阿姨“姚奉献”。

王猛说,“我知道,他们是在不顾一切地寻找以后控制我的代理人”。但迫于父母的敦促,依然时常与姚奉献电话,邮件交流。

几次交流之后,王猛发现“不仅与姚无共同语言,而且愈发感觉此人心术不正”,但他始终没有断掉和她的联系。

一直忍到毕业,他终于忍无可忍,先是给父母写了一封4000字长信,“列举了姚为人的各方面问题,向他们解释我为什么与姚已无可能再交流”,果不其然遭到了父母的呵斥,又给姚奉献写了一封绝交信,“直截了当地指责我父母没有骨气。”

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确实不太能理解他处理这段人际关系的方式。姚奉献此人你不喜欢,默默远离就是了。何必隐忍这么多年,绝交还要征求父母的同意呢?

他无能为力的还有很多,比如面对重要选择时,无法坚持自己的决定;

不当面表达真实感受,强颜欢笑附和他人,却在背后偷偷埋怨;

......

明明已经留学万里,他依旧没有脱离父母的精神控制,反倒像个孩子一样,不停地向父母证明自己“可以独立”,深陷在幼年的无法自我掌控中。

也许是因为从小到大都被牢牢抓在手心里,才导致他没有形成强大的独立人格去面对自己的情感,面对困境。

王猛也说,因为他的诉求被父母反复忽视,让他变得内向敏感,一度陷入痛苦迷茫,心理咨询师也说,他几乎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在父母过度控制中长大的巨婴,即使曾经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他们内心往往有一个绕不开的恐惧,比如对于异性、对于长辈等。

当他们走向社会,或者来到很像社会的美国私立高中,这样的恐惧很可能引发冲突、对抗,甚至是抑郁和焦虑。

荣格曾说:每个人穷尽一生,都是在极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已经很努力地长大成人,但情感上依旧是个稚嫩脆弱的“婴儿”。

你的保护,正在抢走孩子的人生

面对犯了错的孩子,这位父亲的做法可谓是有点“虎”。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位老爸,知道自己10岁的儿子在校车上欺负同学,被警告三天不可以再乘坐校车后,决定惩罚儿子。

接下来整整一周,即使外面还在下雨,他都坚持让儿子跑步去上学,自己在后面开车跟着。他还在FaceBook上进行直播打卡,记录对儿子每一天的“锻炼”。

他说,他不希望孩子把父母开车送他们上学看作特权,这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欺负了别的孩子,就一定要体会到“被欺负”的痛苦,承担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恶果。

不包庇不护短,用实际行为让孩子自己得到反思,是对他们未来最大的负责。

孩子升学时,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够一夜间变得成熟、大方,被学校喜欢。然而,一遍遍训斥孩子并没什么作用,您不如多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我是不是总是控制不住,想要代替孩子回答我认为的“标准答案”?

我是不是害怕孩子犯错,一旦孩子错了,我就会茶饭不思?

我是不是不相信读中学的孩子能照顾好自己,总想嘱咐他吃饱、喝水?

如果您有这些现象,说明你跟孩子处在严重的“共生状态”,您的焦虑,非但没有帮助孩子,还抢走了孩子的人生。

这其实很现实,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家庭需要集中资源帮助年轻人,父母对于孩子生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延伸至对未来教育,事业,甚至组成小家庭的担忧。90后,00后的人生轨迹大都有父母设计,一时之间难以转变角色这很正常。

但在过分关注的环境中长大,孩子很容易会产生依赖父母的心理,会觉得只管自己开心就好,不喜欢听到批评,我不喜欢挑战超出我现有能力界限的东西,遇到困难便会习惯性放弃。

美国有一种教育理念,倡导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Growth Mindset,这个思维模式由美国顶尖心理学家 Carol Dweck 提出,需要孩子直面自己的困难,能从错误中去学习,喜欢挑战自我。

而那些令人羡慕的成熟、受人欢迎的孩子,身后往往站着敢于放手、尊重差异、给予孩子空间的父母。

而这,也正是优秀的学校希望合作的家庭。

愿每个孩子都能雄鹰展翅、抵挡风雨、并懂得感恩和回馈。也愿父母们找到方法,少操心,多享受亲情和快乐。

好了,这里是ni说,谢谢和我一起思考教育、迎接成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