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北流圭江今昔

北流圭江今昔

时间:2023-10-23 00:22:06

相关推荐

北流圭江今昔

圭江是北流县境内最大河流。上游发源于该县南部平政、白马、新丰等县相邻的六里岭 和大云岭和陆川县境谢仙嶂。中下游较大支流有十条,其中最大为平政河、六麻河、香圩河、 大坡河、香塘河,干流始自平政乡双头坝,迄民安乡大车堡,注入容县绣江,全长121.6公 里, 控制流域面积1646.9平方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1475.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59.4 %。 因北流县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故圭江向北流,全长自然落差101米,河床平均比降1/ 1034,全流域水力资源蕴藏量51800千瓦,其中干流蕴藏量27300千瓦。

圭江贯穿县境中南部峡谷,流向北部盆地。农作物有河水灌溉,使北流成了鱼米之乡; 圭江还使北流成为交通方便,商贾往来,物资聚散,商业繁荣的城市;圭江与全县经济、政 治、文化以及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圭江集雨面积大,河床比降缓,落差不集中,两岸地势开阔,是天然航通。过去,郁林 五属(郁林、北流、陆川、博白、兴业五县之总称)没有铁路,公路运输困难,客运货运部分 靠圭江航运。那时大帆船可直溯隆盛,小帆船可直溯新丰石乡碗咀。

北流县南部与广东高州、化州、廉州等县接壤。圭江绕北流县城而过,舟楫可直达梧州、 广州。过去交通阻塞,郁林五属各县以及广东高、廉等县的物产多就近聚集北流,从圭江航 运出口,本地所需的日用品和工业品,多从广州,梧州航运至北流,再转销各地,当时北流 商业十分繁荣,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那时,北流城东门设有税厂、厘金厂,总 称关厂,专收圭江进出口关税,每年税收甚巨。据乾隆《北流县志》记载,雍正时,北流县 “临江税厂”,仅原上解年税额东银四百两,雍正四年、五年、六年连年增加,后增至一千 三百一十五两四钱零八厘,每年分四季起解。

据民国《北流县志》记载:三十年代,圭江下游水量较大,可航行五十吨以下民船,圭 江上游隆盛渡船埠之间可行使十吨以下之小民船,六麻、平政则通行竹筏。

抗日战争开始后,武汉、广州沦陷,北流成为湖南、桂北、粤北等腹地出湛江口岸必经 之道。当时国民党政府指定电白、湛江两盐区出产的海盐,由北流转运转桂林、湖南,分别 在北流县城、隆盛、石碗咀设民船转运点,六靖设贮备仓库。于是北流水上运输更加活跃。 当时望夫山、头塘、沙街各个码头,经常停泊民船三、四十艘。据民国《广西年鉴》第三回 记载:1943年仅隆盛线起运下航的官盐达3815公吨(不包括商盐)。其他进口物资数量1940年 计有,全县民船载运货物,上航1528艘次2351公吨,下航1626艘次3790公吨。1941年民船运 货, 北流至蒙江2艘12公吨,北流至藤县120艘1154公吨,隆盛至梧州2艘31公吨,隆盛至藤 县2艘12公吨,北流至梧州341艘6158公吨,北流至桂平1艘10公吨,合计558艘7377公吨。

建国后,五十年代初期整治河道两段,打礁十处,疏河70多公里,木帆船货运量1952年 是10600吨,货运周转量110万吨公里,后来实行“清仓加载,木帆船拖挂化”,航运效率有 很大提高。1957年货运量达23067吨,货运周转量达309万吨公里。那时装载量20吨左右木帆 船,仍可通航至隆盛。六十年代以后,圭江流量日趋下降,据县石碗咀水文站记录,1982年 圭江流量为8.53秒立米,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径流量为0.04秒立米,河床淤积提高,圭江 航运便逐步减少, 以至断航了。1983年统计,北流县共有船只101艘,其中机动船60艘,总 吨位5008吨,全年完成货运量130193吨,但航道都转移到绣江、浔江、西江和珠江了。

圭江流量下降,河床淤积,江水浑浊其主要原因是圭江流域森林植被逐年减少,水土流 失严重造成的恶果。

北流县有宜林山地208.92万亩,占总面积57.7%。山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热量丰富,适宜林木生长。过去用材林(松、杉、红椎、楠木)、经济林(油茶、油桐,玉桂、 八角等) 遮天蔽日,群山莽莽。后来伐多种少,森林植被缩小。据1973年森林资源普查:全 县有林128.05万亩, 森林复被率35.72%,1981年全县只有森林79.23万亩,比1973年减 少48.82万亩, 减少38.13%,森林复被率21.9%,比1973年下降13.82%。森林资源遭 受破坏,引起恶性循环:一是降雨量减少。据北流气象站记载,1961——1970年总降雨量为 17303.4毫米, 1971——1980年为15939.8毫米,后十年比前十年下降了1363.6毫米,下 降7.88%, 石碗咀水文站记载,1980年总降雨量1257毫米,1970年降雨量2463毫米,减少 1206毫米,减少48.96%。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提高。1965年调查,全县水土流失 面积达18万亩,严重的有1.5万亩; 1981年达50万亩,比较严重的6.61万亩。由于水土流 失严重, 圭江输沙率逐年增加。1975年圭江年年平均输沙率42.9公斤/秒,比1971年增加 10.7公斤/秒, 年输沙量135万吨,比1971年增加33万吨,年浸蚀量每平方公里508吨,比 1971年增加125吨。 于是圭江河床逐渐淤积抬高。据测量,县城附近的圭江河床比五十年代 初期淤积抬高1——1.5米。三是易旱易涝,造成灾害。森林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河水流量。 森林遭受破坏,圭江变成“竹筒河”,暴涨暴落,旱季河水桔竭。近几年来,上游暴雨,洪 水进发,浑浊的圭江河水奔腾咆哮,倾泻而下,下游泛滥,吞没谷地,酿成水灾。据圭江出 口的容县水文站记载,1952年6至8月,圭江最大洪水期的流量为950立方米/秒,枯水期11、 12、 1、2、3月最小流量为25.4立方米/秒。1972年北流全年降雨量1570.7毫米,是近五 年内降雨量最少的一年, 可是圭江洪水期最大流量比1952年大,高峰出现在6月16日,流量 为1180立方米/秒。 枯水期最小的流量比1952年小,最低出现在3月12日,流量为4.5立方 米/秒。 据北流县委生产办公室记载:1981年6月底至7月初,县内连降512毫米和407.7毫 米特大暴雨,全县有16个公社(镇)233个大队3335个生产队受灾,9万亩早稻受淹,占全县实 插面积20.14%, 连冲毁秧田、沤坏已收稻谷统计,共损失稻谷5508.8万斤,崩塌房屋13 .88间,死亡31人,重伤39人。

圭江水源日趋枯竭的严酷事实,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失去了生态平衡,恶化 了人类生存环境。而今,不仅圭江航运萧条,鱼虾少丁,山上野生动物也大为减少,甚至绝 种。华南虎、金钱豹、蟒蛇在北流已经绝迹,其它珍禽也极为稀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北流县人民政府对本县森林资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几年来已采取了措施,积极发展林 业生产,严禁毁林开荒,防止水土流失。初步规划:从现有的0.31万亩防护林(包括水源林), 增加到36.53万亩,把大量荒山、草地和部分稀疏残林调整发展为薪炭林,计调整面积18. 27万亩; 经济林面积由现有25.38万亩增加至54.8万亩,用材林面积由现有52.94万亩, 增加至73.05万亩。同时,在塘岸,平政、新丰、白马、清湾等乡14个村恢复发展竹林;在 大容山、天堂岭、大双岭等山区发展八角林,在南部各乡发展橡胶林,在民安、畏乐、句漏、 塘岸、隆盛、新丰、白马、六靖和清湾等乡(镇)发展荔枝,柑橙等果树。只要森林植被得到 恢复、扩展,径流量也就可以提高,稳定圭江流量恢复圭江航运就大有希望。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1985年第5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