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人性论》:人性该如何定位?

《人性论》:人性该如何定位?

时间:2021-03-01 19:44:14

相关推荐

《人性论》:人性该如何定位?

相信每个哲学家在探索自己的精神之路上都有过怀疑与困惑,他们是怎样度过这种自己作为哲学家的与外部世界的隔绝对立,怎样最后走出矛盾和内外分离的人生的。在看完这篇摘自人性论一卷结尾的休谟对他哲学探索过程的回忆之后,对爱好哲学的人或许也能指点一二,远离哲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负面情绪。

但是在我进入我前面的哲学的深海中之前,我很想在现在这一站上稍停片刻,思考一下我所已经走过的、并需要极大的技术和勤劳才能圆满结束的那段航程。我想我正像这样的一个人,虽曾触到许多浅滩,并在驶过狭窄的海口时几乎遭到船舶沉没的危险,可是仍然有绝大的勇气,敢于乘着那艘风吹雨打的漏船驶入大海。不过回忆起过去的种种错误和困惑,使我对将来很不自信。在我的研究中我所不得不使用的那些官能的可怜的状态、弱点和纷乱,增加了我的顾虑。补救或校正这些官能的不可能性,使我几乎陷于绝望,使我决意在现在这块光秃秃的岩石上灭亡,而不愿投身于无边无际的大洋中。在这样突然料到我的危险时,使我垂头丧气:而且那种悲观情感既是比其他情感往往更容易沉溺不返,所以现在这个题目就唤起我层出不穷沮丧的感想,助长了我的失望情绪。

谈论休谟的哲学思想,首推便是这本《人性论》。这本书之所以伟大,大体上我们可以列出许多原因。例如它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作,它思维缜密而细腻,它缜密与细腻之后又温柔关怀等等。但从思想史上来说,休谟这一本书,基本上为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奠定了基础。

粗略地讲,康德将休谟的印象归入经验的范畴,而当经验积累后便形成经验的杂多,从而形成概念。两位哲学家的思维模式有类似之处,但我的解释只能提供一个大体的参照,其中还有一些十分细微的工作,在此不一一展开。

大体说来,《人性论》的三卷,即论知性、论情感与道德学与康德三大批判各自的领域可以一一对应,《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领域与第一卷相似,《判断力批判》讨论的领域与论情感相似,《实践理性批判》涉足的领域与道德学相似。只不过,康德是以理论理性、判断力与实践理性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区域划分的,在一些概念上会有微小的区别。

整体上说,论知性主要处理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规律问题,道德学便是处理伦理问题的。若干年后,康德在休谟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审,从而写出了三大批判。可以说,通过互相参照这几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也能够看清楚伟大哲学家之间的对话与分歧。

休谟在第一卷开始,就将我们的知觉分为印象与观念两种。印象偏向于感觉,较为散乱,在印象的累积之下,观念逐渐形成,它相对稳定。例如,我们经常吃水果,对它的体积、大小、味道等都逐渐有所熟悉,当我们与水果的接触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我们会对相似的水果进行归类,为其命名,苹果、香蕉、甘蔗、草莓等等。我们对某种水果的感觉,如它的味道、大小、体积等,属于印象;而我们因为这些类似的熟悉印象所形成的概念,苹果、香蕉、甘蔗、草莓便是观念。

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觉察不到我们观念中的这个缺陷,而且我们也感觉不到,在最常见的因果结合方面,也正如在最不寻常而奇特的因果结合方面,我们都一样不知道结合因与果的那个最后原则。但是这种情形只是由想像的幻觉发生;问题在于,我们应当在什么样程度上听从这些幻觉。这个问题很为困难,使我们陷于极为危险的两难境地,不论我们以哪个方式加以回答。因为我们如果同意想象的每一个浅薄的提示,那么这些提示除了往往是互相反对之外,还使我们陷于那样的错误、荒谬和模糊之中,使我们最后对自己的轻信感到惭愧。最可以危害理性,并在哲学家们中间引起最多错误的,就是想像的飞跃。想像焕发的人在这一方面或许可以比作圣经上所说拿翅膀掩住自己眼睛的那些天使。这一点已有那样多的例子加以阐明,我们就可以不必再费心去详细论究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