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复活的军团 l 以考古为证据 还原一个真实的大秦帝国

复活的军团 l 以考古为证据 还原一个真实的大秦帝国

时间:2022-01-02 20:12:21

相关推荐

复活的军团 l 以考古为证据 还原一个真实的大秦帝国

总有人在追问,东西方差异的根源是什么?是社会结构、是人种、还是地理原因?

国人也在思考,难道我们真的存在所谓民族劣根性吗?我们的源起到底是怎样的?

古罗马和秦帝国,是高悬于人类历史天空的两颗太阳。

西方人向上追溯两千年,找到了古罗马,作为自己精神的祖先,作为自己骄傲的理由。

而我们的太阳,在古人的史书中,在今人的演绎中,能否穿过两千年的岁月,看到当时的光芒?

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

以考古证据和历史研究为依托,

还原一个真实的大秦帝国。

根据史书记载,秦人几代先王都战时死在疆场,刚刚诞生的秦军血流成河。

从崛起于西北高原,到统一中国,这支伟大的军队经历五百五十年,歼灭六国军队三百六十万。

这是一支创造了历史的军队,然而多年以来,它真实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

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里?

它靠什么建立了空前的丰功伟业?

难道真的仅仅靠残暴和野蛮统一了中国吗?

青 铜 铸 就

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了大量兵器,对这些兵器的研究,让人们逐渐认识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

秦剑

青铜剑一般都宽而短,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容易折断。

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五十五点六厘米。

而秦剑长度超过了91厘米,剑身狭窄而长。

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青铜剑不易折断呢?

比秦剑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的恰到好处。

但更让人着迷的是它的外形。

剑身有三条九十多厘米的棱线,

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

秦剑是阶段性的,

宽 - 窄 - 宽 - 窄 - 束腰 -剑尖儿;

厚薄也是阶段性的,

厚 - 薄 - 加厚 - 薄 - 剑尖儿。

这种结构的变化,

使得剑有弹性、不易折断、穿刺能力强。

古罗马军团的士兵在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

刺死砍伤。

比对手的剑长近三十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

秦弩

由于年代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腐烂,专家根据腐烂的痕迹进行复原。

与弓不同,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

专家估计,秦弩射程300米,有效杀伤距离150米,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秦弩装备有设计精巧的“弩机”,让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增加射击时的稳定性。

弩机上的“望山”(瞄准镜),使箭沿抛物线角度准确击中敌人,并且可以在射击时自动把扳机调整到击发的位置。

战国时代,各种箭头种类繁多。

秦军的三棱型箭头,射击精准、穿透力强。

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它和现代的子弹一脉相承。

标准化

这些武器生产时间相隔十几年,但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

湖北鄂州是秦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一把秦剑,它和楚国青铜剑完全不同。

但是它的造型和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

兵马俑坑中四万多只箭头,金属配比基本相同,制作极为规整。

低边误差仅为0.83毫米;三棱误差为0.02毫米。

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制造出来的。

这就是说,无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

专家认为,秦人很有可能把生产所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由国家发布向各个兵工厂,以确保所有秦军战士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它使得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

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秦人就远远的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物勒工名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一百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

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五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期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为一百万的军队提供精巧复杂的武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

问题在于怎样可以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这只秦铍上,刻着相关责任人的名字:

相邦是吕不韦

监制的厂长名为“詟”

车间主任名为“义”

制作的工匠名为“成”

《吕氏春秋》记载:

物勒工名-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以考其诚-考核器物质量的好坏;

如有不当-如果做的不好;

以兴其罪 以究其情-要受到惩罚,要追查为什么做的不好。

专家推测秦军工的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寺工、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

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的名字找到责任人。

从这些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

阵,坚若磐石

展,弯弧挺刃

根据兵马俑的布局推测,秦军在专业化和协同作战方面已经相当成熟。

军阵前面三排是弩兵,三排弩兵轮番射击。

在秦军之后两千年,欧洲人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秦军很有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

在军阵的最后也是三排弩兵,至今还埋在地下,其中有一列是面向后,是军阵的后卫。

左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向前,一列面墙而立。

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四面的围绕之下,中间是庞大的军阵主体——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这是一个囤居的阵势,没有展开,兵书上说,坚若磐石。一旦展开,如弯弧挺刃。

七米长矛方阵

根据矛柄遗痕,专家们发现,秦军一支兵种使用总长为七米的长矛。

一个超过人身高三倍的长矛,如同一个人抗了一个长竹竿,进一个胡同都掉不了头,是很危险的。

但是,在古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七米的长矛方阵而闻名。

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秦军中便有七米长矛的方阵。

从武器和做战方式来看,长矛方阵是杀伤力巨大的步兵兵种。

长矛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奇兵两万五千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长平之战,秦军两万五千奇兵,将四十余万赵军一分为二。

秦的时代,车战车和步兵的配合是最常见的作战形式,类似于今天的坦克后面跟着步兵。

在兵马俑二号俑坑,厚厚的黄土下,有一个纯粹由战车组成的车阵。

这些战车车体窄小,四匹马拉动,战车上的士兵配备戈矛等武器。

专家认为,将赵军均一分为二的两万五千奇兵,很有可能就是这种独立战车部队。

要么战死沙场,

要么加官晋爵!

秦军一律不带头盔,身上的护甲简化到最少。这和当时魏国的重装部队形成鲜明的对比。

秦国显然有能力为部队配置盔甲,商鞅变法之后,秦是最富有的国家。

商鞅进爵制:

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首级一枚,即可晋爵一级,获田宅一处、仆人数名。

斩获首级越多,获得爵位越高。

如果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枚首级,他做奴隶的父母、妻子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

军功爵士可以传子,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爵位将由儿子取得。

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两三千年前,是一个按照出生和爵位来分配财富的时代。

像秦人这样,授爵给平民、甚至奴隶,明目张胆的鼓励国人追逐名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

可以想象在秦人的眼里,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秦国的老百姓听到了打仗,就好像饿狼碰见食物一样。

韩非子记录,秦人听说要打仗,就急不可耐,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过于沉重的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进爵。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

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

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秦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

战斗命令已经下达,战争即将开始!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加官晋爵!

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秦人尚武,刚健质朴、创新求实,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崇拜规则和秩序。

他们最集中的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

原生文明是烙在民族身上的“胎记”。

不幸的是,秦帝国仅仅存在十五年。

在以儒家为核心的之后的朝代的描述中,崇拜规则和律法的秦,被冠以“暴秦”的恶名。

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放肆亵渎,竟然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

比如“焚书坑儒”:

最早见于《史记》:“焚诗书,坑术士”,焚烧被兼并的国家残留的歌颂当地先王的书、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比如“孟姜女哭长城”:

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比秦始皇年长了两三百年。

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

两千年来,悠悠岁月中竟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的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

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让我们再看一眼这群两千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

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

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

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

分享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观看视频,点击“原文链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