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江南秋影(卌一)

江南秋影(卌一)

时间:2023-05-06 20:05:44

相关推荐

江南秋影(卌一)

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

——乾隆

走出蒋庄,老夫妇携手漫步于小南湖畔,那种怡然安详的美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沿着西里湖岸边徐徐前行,一棵大樟树下是一块人物像和记述文字全部镂空的林徽因纪念碑。

镂空的人物造型看上去像是一位20世纪中叶的青年知识女性,穿着旗袍,背靠西里湖,正向我们徐徐走来。在人物像的周围,布满了镂空的文字,这些文字很能体现林徽因既是建筑家又是诗人的特色:

“在光影怡怡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1904年出生于杭州,女建筑家,诗人,在中国古建筑研究、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中有重要贡献。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林徽因患肺病去世,终年51岁。

“文气十足的齐耳短发,纤秀娇小的身材,随风轻摆的裙角……”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而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就出生在杭州的一条小巷——蔡官巷。

8月23日,由杭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建造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纪念碑落户在杭州花港观鱼景区西里湖旁的一棵大樟树下。

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地处苏堤的南段西侧就是西湖十景的花港观鱼。

花港前依山势葱茏的南屏山,西靠层峦叠翠的西山,平静如镜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如两块青玉分列左右,花港公园就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半岛上面。

花港观鱼地处西湖西南,三面临水,一面倚山。南宋时从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清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故称花港。

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鱼类,广植草木。因景色恬静,游人萃集,雅士题咏,被称为“花港观鱼”。

清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烨南巡时驾临西湖,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并御题“花港观鱼”四字。

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碑分为阳文和阴文双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个皇帝分别题的字,这在我国碑林史中仅此一块。

乾隆诗曰:

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

这个碑亭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初建的,到了清同治八(公元1869年)又进行重建。

“花港观鱼”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其中的"魚"字繁体下面是四点,代表火,传说康熙写时有意改为三点,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风调雨顺,江山稳固太平。其实,这都是为皇帝老儿脸上贴金。

康熙一生崇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孙子乾隆爷也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

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虽然本是正常的书法,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清末以后,花港观鱼景色衰败,到建国前夕,由于年久失修,仅剩下一池、一碑和三亩荒芜的园地。花港观鱼东大门右侧的方池,才是当年历史真正的陈迹。

今日的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比旧园大一百倍的新型公园。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的动人画图,无人不起羡鱼之情。

花港观鱼的艺术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条件,景区划分明确,各具鲜明的主题和特点。

大草坪,雪松挺拔,宽阔开朗;红鱼池,凭栏投饵,鱼乐人欢;牡丹园,花木簇拥,处处有景;新花港,浓荫夹道,分外幽深。

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优秀传统,倚山临水,高低错落,渗透着诗情画意。在空间构图上,开合收放,层次丰富,景观节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变化,又整体连贯,一气呵成。

它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把中国园林的艺术布局和欧洲造园艺术手法巧妙统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使景观清雅幽深,开朗旷达,和谐一致。特别是运用大面积的草坪和以植物为主体的造景组合空间,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园林中,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也是西湖十景中最为热闹的场所。其正门(东门)位于苏堤上,面临西湖,门前恰好是西湖游船码头。乘船游客多在此上下船,故而花港门前常常人流如潮。

公园大门上方悬有“花港观鱼”匾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舒老可谓文武双全,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顾委委员等党政军要职,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社团职务,素有“党内一枝笔,马背书法家”之誉。

舒同自创的“舒体”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独特风格,备受海内外书法界推崇。“舒体”又号称“七分半”:结构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

花港观鱼的大门上绿藤缠绕,门柱上外侧楹联为元代仇远篆书:满倾竹叶春光滑;轻摘蕉花晚霞稀。

仇远(1247~1326):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咸淳间与白挺同以诗名,人谓之仇白。大德九年(1305),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门柱上内侧为清代顾嗣立行楷仇远楹联:静碧轩窗聊寄傲;软红尘土意忘归。

仇远《游花家山》诗曰:

閒循石澗列雲扉,樹影生涼怯苧衣。靜碧軒窗聊寄傲,軟紅塵土竟忘歸。

滿傾竹葉春霞滑,輕摘蕉花曉露晞。禪意法乘俱莫問,且談舊事共依依。

顾嗣立(1665—1722):清代学者。字侠君,号闾丘,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曾预修《佩文韵府》,授知县,以疾归,喜藏书,尤耽吟咏,性豪于饮,有酒帝之称。博学有才名,喜藏书,尤工诗,著有《秀野集》、《闾丘集》。

花港东大门门前原有座小拱桥,名叫“定香桥”。 因宋代此处有座定香庵,故得此名。现已改为石平桥。

出花港观鱼东门后既是苏堤,苏堤俗称苏公堤,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36米。

苏堤是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

映波桥为苏堤六桥的第一桥,桥长17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7.40米,为半圆石拱桥。该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桥栏上装饰着石狮和蝴蝶、回纹图案,桥名为吴朝冕书写。

锁澜桥是苏堤的第二桥,在桥上可观不远处湖对面处的汪庄。桥长16.9米,净宽6.4米,单孔净跨6.2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改石级为斜坡,一九五四年拱桥改为青石桥栏,旧时通赤山麦岭路。

望山桥是苏堤的第三桥,不远处既是花港观鱼公园,另一侧观望则可见三潭印月岛。桥长16.9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4.7米,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旧时通花家山港。

压堤桥是苏堤的第四桥,桥长16.9米,净宽4.0米,单孔净跨6.3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是眺望全湖的最佳处之一,故名“压堤”,旧时通茅家埠港。据说桥下之水特别深,若去灵隐天竺,舟行必取道于此,桥旁曾经有石台灯笼以照夜船行走,桥边湖中以前还产西湖莼菜。

东浦桥是苏堤的第五桥,始建于北宋,桥通曲院港,与西岸流金桥斜对。整桥长16.8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5.9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

跨虹桥是苏堤第六桥,桥长21.1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8.1米,是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明代桥址略有移动,是苏堤六桥中唯一移动过桥址,长度最长,单孔跨度大的一座。 民国9年后,桥面由石级改斜坡。

苏堤上因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元代称之为“六桥烟柳”。

乾隆--苏堤春晓:

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

游罢花港观鱼,山人夫妇随着团队自苏堤映波桥漫步向游船码头走去。。。。。。

在花港观鱼信步而行,人很容易就沉浸到大自然的美景中,觉得每一棵树木,每一株花草,每一尾锦鲤,都可当作把袂共语的朋友。凭栏拈韵,也很容易被丽宇芳林厚重的人文打动,觉得这些建筑好象天生就该在这里存在一样,也如一棵棵树一株株草那样,具有活泼的生命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