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致敬!娄底79岁老人离世捐献遗体 成“无语良师”

致敬!娄底79岁老人离世捐献遗体 成“无语良师”

时间:2022-06-25 06:43:19

相关推荐

致敬!娄底79岁老人离世捐献遗体 成“无语良师”

没有葬礼,没有挽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就连最后的告别都是匆匆。2月8日,79岁的梁国全(化名)心跳骤停,走完了他平凡的一生。

当日,按照梁老生前的意愿,家属通过娄底市红十字会将其遗体无偿捐献给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成为众多医学生的“无语良师”。学生们将从老人身上,认识第一根血管,辨别第一根神经……

生命得以升华,爱心永留人间。至此,梁国全成为娄底市首例、有记录的全市第9例遗体捐献者。

突然去世,实现捐献遗体愿望

2月8日是元宵节。早上8:30,涟钢某小区居民楼里,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停止了动作,紧张、嘈杂的氛围瞬间归于平静,梁国全被宣告死亡。

梁国全的突然去世,让家人悲痛万分,但还有一件比悲伤更紧迫的事就是把遗体捐献。早在三年前,梁老就做出了一个很多人不敢想也不愿意做的决定——捐献遗体。

,梁国全因心脏住院就医时,被查出了前列腺癌。,梁老的妹夫因病去世。去世后,其妹夫捐出了自己的遗体供医学研究。妹夫的壮举和自身的疾病,让梁老感悟到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他对老伴谭兰英(化名)说:“人死如灯灭,如果死了以后还能做点贡献,能够对社会有点帮助,那就真正地死而无憾了,我想死后把自己有用的器官和遗体都捐献出来。”梁老的想法得到了曾为医护人员的妻子的大力支持。比起旁人来,职业经历让谭兰英更能理解丈夫和坦然面对死亡。“我是学医的,知道传统观念很强,遗体资源很是匮乏,我们这一辈人都吃过苦,经历过最艰难的时期,现在生活这么好,能为国家贡献最后一点力量,这样很值。”

9月,梁国全在谭兰英的陪同下来到了娄底市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赠同意书。对于梁国全的决定,起初儿子们都有些反对。“我们有顾虑,既害怕亲朋好友在背后指点议论作为后辈的我们不孝,又担心教学研究过程中会对遗体不够尊重等。”梁国全的小儿子坦言,开始并不理解,但父亲心愿如此,作为子女的他们也只能尊重并且支持。

2月8日上午8:45,娄底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接到梁老人儿子的电话,告知他父亲刚刚去世,希望红十字会帮助实现其生前捐献遗体的愿望。获知这一情况后,市红十字会立即启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遗体捐赠程序。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娄底职院医学院学校代表赶到梁老家中,对梁老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义举表示钦佩,对家属支持配合的高尚行为表示感谢,向老人的遗体作了告别。

9:44,老人的遗体被抬上了接运车。10时许,遗体顺利接送到娄底职院医学院。

乐于助人,留下生命最后的馈赠

作为讲究“入土为安”的中国人,梁国全做出这样的决定与他生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是分不开的。

梁国全是湖南涟源人。1958年,17岁的他进入当时的涟源钢铁厂运输部,成为一名普通工人。此后的44年里,他辗转于运输部和供应部,直到2002年,正式退休。

在老伴谭兰英的眼里,梁国全是一个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对他人话语不多,但内心热情的人。谭兰英回忆,有一年,梁国全在上班途中见到马路上围了一圈人。他走上前一看,一个小孩头破血流,正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身边没有陪同的大人。见此情形,梁国全二话不说,马上抱起小孩往医院跑,到医院他先行垫付了医药费,一直等到小孩的家长来了后才悄悄地离开。

“老伴为人善良、谦和,最见不得有人受苦。”说起梁国全,谭兰英眼眶泛红。对别人很是大方,对自己却非常“小气”的梁国全是厂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这些年来,单位组织捐钱捐物,他总是最积极、踊跃的那一个。早些年前,梁国全的一个同事家庭条件非常困难,他默默地资助同事的孩子读书,从不宣扬。

3月18日,娄底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再次来到梁国全老人的家中,为其家人颁发了荣誉证书。谭兰英表示,待自己百年后,也要捐赠遗体,让老伴有个伴。

“谢谢你们,梁老先生的遗体捐赠,对我们来说意义太大了。”娄底职院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黄国志向家属表示感谢,并承诺,“我们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会是感恩和教育,我向你们保证,我们会尽全力去维护‘无语良师’的尊严。”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梁国全老人留下了生命最后的馈赠,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着生命的价值,他的崇高境界和博大胸怀让人心生敬畏,也将被世人铭记。

任重道远,遗体捐献需要更多理解

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遗体是医学教研的“活教材”,是医学教学的重要支撑。黄国志告诉记者,遗体捐献是目前获得人体解剖教学标本的唯一合法渠道。但遗憾的是,与巨大的医学需求相比,遗体捐献缺口十分大,用于解剖教学的遗体标本更是一具难求,学生只能采用“数字人”教学。但数字化教学再好,也替代不了真实的人体教学。

据娄底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我市遗体捐献面临报名人数多,但成功实现捐献很少的尴尬局面。很多志愿捐献遗体的人几经波折之后因为家人的反对,未能如愿。自以来,我市仅有9人成功捐献,远未达到医学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市自愿报名捐献遗体的人群中,65岁以上的老人和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绝大部分。对此,工作人员表示,老年人经历苦难,对国家、对政府充满感激,想用死后捐献遗体的方式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而40岁以下的年轻人,思想较为开放,认为遗体器官捐献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诚然,公众对遗体捐献的犹豫可以理解,毕竟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崇尚身体完整,死后入土为安。遗体捐献这条道路任重道远,需要得到公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此,也向所有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致敬。

如果有意愿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民众,可关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进行登记。需要说明的是,进行捐献志愿登记,只是一种个人意愿与爱心的表达。而真正完成捐献,不仅需要符合一定的医学、伦理条件,还必须经过家人的书面同意才能完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