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 竟在博物馆外风吹日晒!︱梁思成留给首博新馆的001号文物!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 竟在博物馆外风吹日晒!︱梁思成留给首博新馆的001号文物!

时间:2019-09-19 12:11:14

相关推荐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 竟在博物馆外风吹日晒!︱梁思成留给首博新馆的001号文物!

现在,人们在假期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大家享受着国家提供的这种公共福利,感受着文化和文明带给人的无穷震撼,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和生活舒适美好感都油然而生。

其实,无论古代先人们曾经创造过多么辉煌的文明,终将都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湮没,再创造、再湮没……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文明的永恒和魅力;这,就是博物馆留给人的无尽启示。

▎首都博物馆门外的国家一级文物

国际着名博物馆的大门外一般都有一件重要的雕塑作品与博物馆相伴。那在首都博物馆,您一定要在进入博物馆之前,到北广场东侧的乾隆御制碑跟前好好看一看,虽然这座碑摆在首博外面,但可是首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座乾隆御制碑碑高6.7米,重约57吨,分为碑身、碑帽、碑座三个部分,碑座为束腰须弥座,刻有精美卷草花纹,保存比较完好。碑四面刻有乾隆正楷满汉文手书《皇都篇》《帝都篇》,生动具体地表达了乾隆皇帝“在德不在险”和“居安思危”的治国思想。可以说,乾隆御制碑是研究和展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文献。

这件文物,可是当年北京市文物局经数十年艰苦寻找,于4月3日在北京市先农坛北区一家食品厂内的地下出土的,经过保护修复后,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也是首都博物馆正式开馆的那一天,在首博北广场东侧安家落户的。

《帝都篇》和《皇都篇》拓片

这座碑,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皇帝修建天桥至永定门石板路排水渠并重修天桥后,在天桥西侧重立的刻有《帝都篇》和《皇都篇》的石碑,规制内容与永定门外燕墩上的碑完全相同。当年还建有碑亭,颇为豪华。

首博门前的原碑曾立于画红圈碑亭下

永定门燕墩

天桥历经变迁,石碑也是辗转多处。嘉庆十八年(18)嘉庆皇帝因白莲教攻入紫禁城,听信风水先生胡言,下旨将乾隆修建的天桥河渠填埋。光绪三十二年(1900年)整修永定门外的道路时,降低了桥拱,1906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马路时,将原来铺的石板拆除,改成碎石子马路。1929年通行有轨电车时又拆除石桥,改为暗沟。后来,天桥西侧的《正阳桥疏渠记》石碑移至天坛北路的红庙街78号院,明清时期的小庙弘济院里,保存至今。在天桥西侧立的刻有《帝都篇》和《皇都篇》的石碑则被移至天桥西北的清康熙建的斗姆宫中,民国年间,斗姆宫这座小庙坍塌,石碑移至先农坛东北外坛墙下,后又移至内坛墙东北角。上世纪六十年代,碑被埋入地下。后来,为寻找这座碑,竟然花了几十年,直到出土。

▎这件文物当年到底埋在哪?

这件文物的出土,当年也是一波三折,初期阶段,是针对石碑碑身指证埋藏区的查寻。多年的以讹传讹,多数人都认为石碑碑身埋藏于原工厂厂房的东北部,但经过3天的开挖土方,并没有查寻到。

第二阶段,经过古建馆做过90年代初期调查的老同志的指证,拟定了位于散落于今地表的碑座西南方为重点探测区,涉及三间办公用房,约70余平方米的区域。经过探测,确定可疑点2处。经与厂方协商,利用公休日对其中的最大可疑点进行试掘,结果这是一处因类似汉白玉物理性质而反射回的错误影像区。这一结果,给探寻工作笼上一层阴云。

第三阶段,古建馆人员对技术器材性能和场地情况了解的进一步加深,对可疑埋藏区的重新论证,加上周围居民的热心帮助,促成了第三阶段的实质性突破。当时的天气虽然寒冷,但现场探寻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在发现到最大可疑埋藏点之后,经与历史资料反复比较,确定试掘。这次试掘一举让久违世人达70余年的珍贵文物——清乾隆“皇都篇帝都篇”石碑碑身终于重见天日。

▎首博大厅中不可错过的镇馆之宝--景德街牌楼

和许多过街牌楼一样,景德街牌楼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两座,最早是伴随历代帝王庙的建设而建造的。与孔庙、太庙并称三大皇家庙宇的历代帝王庙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帝王和部分杰出功臣名匠的庙宇。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据此推算,两座景德街牌楼的初建时间也应在嘉靖十年前后。

帝王庙内的建筑均以“景德”命名,“景”取意大,“德”指道德,“景德”即崇高的道德之意。两座景德街牌楼亦取此意。作为皇家坛庙建筑整体格局的一部分,无论在建筑规制或艺术造型上,它们都充分体现了京城皇家建筑的气度和风格。

和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伫立在帝王庙对面的北京城里最长的琉璃影壁,这三处建筑与历代帝王庙一起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建筑群。由于帝王庙是皇家禁地,除了春秋两个祭日,平时大门紧闭,任何人不得进入,这个建筑群也就成了普通百姓的禁区。

每一位走进首都博物馆正门的观众,都会被一进门占地2000平方米、高34米的礼仪大厅所震撼,而他们的目光又都会被正前方的一座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高大牌楼所吸引。它高9.74米、宽21.86米。四根耸立在汉白玉柱石上的红色立柱,支撑着金龙合玺彩画的门额和七座覆盖绿色琉璃瓦的牌楼。在牌楼正中上方蓝色匾额上,“景德街”三个金色大字更是夺人耳目。这座牌楼与首博大门、首博门外的高台和丹陛石一起,组成了具有皇家风范的博物馆中轴线。同时,它成为首博大堂中画龙点睛之笔,使整个大堂在空间和平面布局上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梁思成先生的多次请求下,牌楼在拆除过程中受到了特别的关照:构件榫卯不得用大锯锯断,要小心拆卸以保持构件及榫卯的完整性。1954年1月,北京市建设局养路工程事物所组织人力,对“景德街”牌楼进行了拆卸。在拆卸前,对牌楼进行了多角度的拍摄、测量构件、绘制图样等,并在拆卸时对构件材料进行了详细的登记。拆卸也格外细致小心,拆卸的构件存放在市建设局阜外的后库中。“景德街”牌楼终于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梁思成难过至极,伤心落泪了好几天。

在博物馆建成后复原重建如此巨大的牌楼,再建是不可能的,因为巨大的构件难以进入展厅。为了保证复建工程的顺利进行,人们决定在建馆的同时在大厅内复建“景德街”牌楼,因此,它成为第一件进入博物馆内的文物,也是第一件入馆的展品。

以后的几个月中,建设者们一件件地拼、一笔笔地画,一刀一刀地精雕细刻。为了留住那段特殊的历史,牌楼正面按照原牌楼的修饰风格绘制了彩画,而背后则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未加任何修饰,保留了古朴的原貌。一正一反,一色彩缤纷一古老悠远,彰显着北京城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和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现代气息;彰显着人们对历史的珍重和对未来的憧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