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中医肺病辨证 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歌诀》

中医肺病辨证 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歌诀》

时间:2020-09-23 00:31:16

相关推荐

中医肺病辨证 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歌诀》

肺 病 辨 证

肺有阴虚气虚缠, 风寒风热燥热痰。

阴虚沙鳖麦地百, 气虚芪参冬虫安。

风寒杏苏白桔煎, 风热桑菊麻杏甘。

燥热桑杏清燥散, 痰浊二陈杏苏全。

[注释]

肺的辨证有肺阴虚、肺气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浊犯肺六种类型。肺阴虚治则应是滋阴养肺,常用药物:沙参、鳖甲、麦冬、百合、熟地之药,方剂可选用百合固金汤;肺气虚则应用补益肺气,药物有:生黄芪、党参、白术、冬虫夏草,方剂可用保元汤加味;风寒犯肺则宣肺散寒,药物可用麻黄、杏仁、桔梗、白前,方剂可用杏苏散;风热犯肺应清宣肺热,轻者用桑菊饮,重者用麻杏石甘汤;燥邪伤肺治则是清肺润燥,药物可选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痰浊阻肺应以二陈汤和苏杏散治之。

(一) 肺阴虚

肺阴不足久病虚, 邪热日久伤肺体。

干咳无痰少粘腻, 午后盗汗盗汗溢。

滋阴养肺降其火, 百合固金汤可需。

[注释]

肺阴不足是由于久病伤阴或感受热邪,伤及肺阴而致。其表现: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稠,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治则:滋阴养肺、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久咳体弱,或热邪久恋于肺,损伤肺阴;或因发汗太过而伤肺阴,伤阴则不能濡养肺脏,若阴虚不能制阳,可导致阴虚火旺。

本证的临床表现: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腻,喉痒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阴虚火旺可见咳痰带血,干渴思饮,午后发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

本证的病机:肺阴虚,津液不足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肺阴失润则喉痒音哑,脉细,舌红少津乃为肺虚之象,若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阴液更伤,火性上炎,益伤肺络,故可出现五心烦热,盗汗,午后尤甚,两颧发红,干渴思饮,痰中带血,舌红脉数乃阴虚火旺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滋养肺阴,降肺火。

常用药物:

养肺阴:沙参、麦冬、百合、玉竹、生地、玄参。

清虚热:青蒿、地骨皮、鳖甲、秦艽。

常用方剂: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麦冬、玄参、生地、沙参、百部、桔梗、川贝母、甘草等。

加减法:潮热加青蒿、地骨皮、鳖甲;盗汗加五味子、白芍、乌梅;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咳血加白茅根、藕节、白芨等。

(二) 肺气虚

肺气不足伤肺气, 它脏虚弱肺受累。

气短懒言喘无力, 自汗面白脉虚极。

补益肺气重用芪, 选方可用保元医。

[注释]

肺气不足是脏腑受损或它脏之病累及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气短懒言,喘而无力,自汗,面色苍白,脉虚。治法:补益肺气,重用生芪起到补气之功。方剂可选用保元汤加减。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疾病中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肺的功能减弱,往往由慢性咳嗽,久咳伤气,是肺气日渐虚弱而成。另外,由于其他病变影响亦不少见,最常见的是脾气虚衰,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荣于肺,则肺气日衰而致气虚。其他如心气虚,肾气虚,也可致肺气虚。

本证的临床表现:气短懒言,喘而无力,声音低微,或语言断续无力,稍用力气则气虚而喘,周身乏力,自汗出,面色恍白,舌质淡嫩,脉虚弱。

本证的病机:因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故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动则尤甚。《景岳全书》"虚喘者,气短而不续……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为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肺合皮毛,主宣发卫气,肺气虚则卫气不固,故自汗。气虚血不能上荣,故面色恍白,周身乏力,舌脉均属气虚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补益肺气。

常用药物:

补肺药:黄芪、太子参、党参、人参、白术。

常用方剂:保元汤加减:黄芪、党参、炙甘草、肉桂、五味子。

加减法:自汗加浮小麦、麻黄根;易患外感,反复发作者加白术、防风;痰多声浊者加半夏、茯苓、冬花、桔梗。如心、肾、脾之虚而致肺气虚者用药尚须兼固。

(三)风寒犯肺

风寒犯肺不得宣, 口不甚渴咳稀痰。

头身酸痛恶寒热, 脉象浮紧苔白然。

宣肺解表风寒散, 药用杏苏散观全。

[注释]

风寒犯肺,由于肺气不宣而影响津液的输布,故出现口不甚渴,咳嗽吐稀痰或流清涕,头身酸痛,发热,恶寒,脉浮紧,苔薄白。治则;宣肺解表,以散风寒。方药:杏苏散加味。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流行性感冒,具备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风寒犯肺,肺失宣发,肃降。津液不能输布而致。《医学流源论》谓"凡上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称之伤风"。

本证的临床表现: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多泡沫,口不渴,伴有鼻流清涕,发热恶寒,头痛身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证的病机: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气喘,肺气不利,津液不化故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多泡沫。鼻为肺窍,风寒侵肺故鼻流清涕;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今风寒外束,毛窍闭塞,卫气郁闭于内,故恶寒发热无汗;风寒郁闭太阳经,卫阳之气失于温煦,故头痛,四肢酸楚。舌脉乃为风寒在表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常用药物:

温散宣肺:苏子、杏仁、麻黄、前胡。

止咳化痰:桔梗、川贝母、紫菀、百部、陈皮、半夏。

常用方剂:杏苏散加味:杏仁、苏叶、荆芥、前胡、桔梗、陈皮、甘草、半夏。

加减法:表实者用麻黄汤;表虚者用桂枝汤;兼有痰黄烦躁者用大青龙汤;外感风寒入里化热者用麻杏石甘汤。

(四)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风热感, 风寒郁热肺失宣。

咳吐痰黄不易咯, 甚则咳吐脓血痰。

舌红脉数鼻翼煽, 清热宣肺桑菊散。

[注释]

风热犯肺是由于感受风热之邪,侵犯于肺,或因风寒犯肺,郁久化热,肺失肃降所致。表现为:咳嗽,吐黄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舌质红,脉浮数,小儿则出现鼻翼煽动。治则:清热宣肺。方药可选用桑菊饮加味。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大叶性肺炎的初期或中期,肺脓疡初期等具备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外感风热之邪,或因外感风热之邪入里化热,以至肺气宣降失常所致。

本证的临床表现:咳嗽,吐黄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痰,味腥臭,一般还伴有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身热汗出等证,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重则气喘,鼻煽,躁动不安。

本证的病机:热伤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热灼津伤则咳痰黄稠;咽红口干为风热袭表之象;风热束表,正邪相争故身热,邪迫津液外溢则汗出;若热盛痰结,肺气闭郁则高热气喘,鼻煽,燥扰不安,邪热伤津液,故痰浊难吐,口干欲饮。热伤肺络,瘀败为脓血,则咳吐脓血而腥臭,肺气不利则胸痛。舌脉乃为风热犯肺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清宣肺热,止咳平喘。

常用药物:

清肺热药:黄芩、生石膏、桑白皮、白茅根。

化痰药:前胡、瓜蒌仁、川贝、大贝母、桔梗、陈皮、竹茹。

止咳平喘药:麻黄、射干、杏仁、枇杷叶、白果、马兜铃。

常用方剂: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前胡、双花、牛蒡子、甘草。

加减法:肺热盛者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杏仁、石膏、黄芩、桑白皮、连翘、双花、甘草;肺热瘀败而成脓者用千茎苇茎汤加减:芦根、薏苡仁、桃仁、冬瓜仁、桔梗、鱼腥草、双花。上述三方可随症加减, 如痰黄加贝母、瓜蒌、海浮石;胸痛加瓜蒌、赤芍药;咳血者加丹皮、白芨、山栀子;痰多加马兜铃、白前;喘者重用苏子、葶苈子。

(五) 燥热伤肺

燥热伤肺耗阴成, 肺气不宣而发病。

痰粘缠喉咳喘鸣, 咽干舌红是伤津。

脉浮而数伤肺阴, 清燥润肺桑杏生。

[注释]

由于燥热伤肺,耗伤肺阴,肺气不宣,发为本病。其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缠咽难出, 舌红少津,口干咽燥,脉浮数。治则:清燥润肺。方药可选用桑杏汤,以生津液。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外感秋燥之邪,或外感风热,日久伤阴化燥,燥热之邪最易耗伤阴液,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发病。《景岳全书》"夫外感之咳,皆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凡外感侵之,则必先入肺"。

本证的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缠咽难出,鼻燥咽干,舌尖红,苔薄白少津,脉浮细而数,常伴有胸痛,或发热头痛,周身酸楚等证。

本证的病机:此证多发于秋季,燥热伤肺,肺津被伤,津少失润,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鼻为肺窍,伤肺则口鼻干燥。燥邪伤肺,肺气不利则胸痛。燥邪留恋肌表故见发热头痛,周身酸楚,舌脉乃为燥邪伤津所致。

本证的治疗原则:清肺润燥。

常用药物:

清肺润燥药:沙参、麦冬、天花粉,芦根、知母。

清肃利肺药:桑叶、牛蒡子、贝母、瓜蒌、桔梗。

常用方剂:桑杏汤加减:桑叶、杏仁、枇杷叶、连翘、天花粉、沙参、芦根。

加减法:燥邪伤肺甚者用清燥救肺汤:桑叶、杏仁、枇杷叶、石膏、阿胶、沙参、麦冬、火麻仁;形寒身热者加荆芥、薄荷、苏叶。

(六) 痰浊阻肺

痰浊犯肺阻肺气, 脾虚生痰而成疾。

咳嗽多痰粘白腻, 胸满呕恶气喘急。

苔腻脉滑莫望记, 燥湿化痰二陈需。

[注释]

痰浊阻肺,主要是痰浊阻于肺气,其因是由于脾虚生痰所致。其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而粘,气喘胸满,呕吐恶心,烦燥苔腻脉滑。治则:燥湿化痰。方药可用二陈汤加味。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感冒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由于脾气不足脾虚生痰。故《医宗必读》曰:"脾为生痰之源,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滞隔凝而成痰"。或因风寒、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津液不输而聚于肺而成痰,或因肾阳不足使水液泛滥而致痰饮。痰湿阻肺,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发为本病。

本证的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而粘,易咯出,或气短胸闷而满,呕恶,苔腻脉滑。

本证的病机:痰湿阻于肺脏,肺失宣降,故胸满咳喘。湿浊中阻,胃气上逆故呕恶,舌脉乃为痰湿内阻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燥湿化痰。

常用药物:

健脾燥湿:半夏、茯苓、陈皮、白术。

泻肺化痰: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

常用方剂:二陈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半夏、陈皮、苏子、厚朴、干姜、白芥子。

加减法:上方是用于本证偏于寒者。若寒较甚者加细辛、麻黄;偏于热者用清金化痰汤加减:黄芩、栀子、瓜蒌、橘红、川贝、葶苈子、冬瓜仁。咳喘痰多之证缓解后,着重要健脾利湿,健脾则疾可自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