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都挺好》的“完美”结局——“孝”被亲情和道德绑架了

《都挺好》的“完美”结局——“孝”被亲情和道德绑架了

时间:2022-07-05 00:41:45

相关推荐

《都挺好》的“完美”结局——“孝”被亲情和道德绑架了

姚晨饰苏明玉 杨佑宁饰石天冬

《都挺好》电视剧因为反映了当代人们的现实生活而被观众热捧,我也是一集不落的从头看到尾,苏家父女、父子以及兄弟姐妹的矛盾早已清楚,只是像猜谜一样想知道,在这样矛盾重重的家庭里,电视剧最后会给出个神马结局。虽然阿耐在原作中写到了苏明哲回到美国过年,也写到了苏明成的暂时失联,苏父在除夕夜因为吃了冷饭坏了肠胃,苏明玉不得不将苏父接到别墅,心不甘、情不愿的接下了苏家的烂摊子,但感觉文中交代了苏明哲回美国是因为培训,年后还会回到上海,苏明成也并没有逃离,蔡阿姨只是回家和儿子儿媳过年,年后还会回来照顾苏父。所以,苏父最终是不是一定要苏明玉养还是一个未了之局,因此也为苏明玉抱一丝希望,毕竟苏明玉连苏明哲的电话都不肯接,是打算彻底断绝和苏家的关系的。阿耐的这个结局收的很突然,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也给人留下了无数的猜想——一切皆有可能。

也许苏父最后找了个理想的老伴再婚,也许和苏明成相依为命,也许蔡阿姨回来后苏父维持目前现状,最不济苏父去了敬老院,但无论如何都不该是电视剧的“完美”结局:苏父竟然赖上了苏明玉,只是因为苏明玉最有钱,因此就必须管他,无条件的让苏明玉做个孝女,却全然没想一想自己究竟算不算慈父。

《都挺好》苏家全家福

剧中的苏父被诊断出海默了,原本清醒时作妖不断的苏父,突然之间变得慈祥了,不仅提前对自己的财产做了清晰的处理,而且年三十的时候思维又穿越到了苏明玉小的时候,用攒了半年的钱去给苏明玉买一本中考练习册。于是乎本来自私鄙吝的苏父突然之间形象高大了许多,让人怀疑:到底清醒时候的苏父是真的,还是犯病时候的苏父是真的。这种转变太过突兀,让人打死都无法相信,但剧中的苏明玉居然就相信了。不仅冰雪消融,放下了对苏家十几年的仇恨,与苏家父子和好如初,一家人亲密无间;而且居然留下了苏母慈爱的抱起童年苏明玉的镜头,暖心的一幕绝对会让所有人感动。但直到现在我依然想不明白——那究竟是苏明玉记忆最深处曾经享受过的真实母爱,还是她冰冷童年时对获得母爱的一种期盼而产生的幻觉。我宁可相信那是幻觉,因为如果苏母真的对苏明玉有那样慈祥的母爱,是绝对做不出后来的冷酷无情的。

导演也许是想说苏家虽然有重重矛盾,但血浓于水,外表冰冷刻薄重男轻女的苏母和自私吝啬毫无担当的苏父其实还是很爱苏明玉这个小女儿的,所以苏明玉最后不惜辜负对他恩同再造的蒙总,毅然决然的辞职回家照顾苏父是有情感基础和理由的,但问题是——这样的情感基础和理由导演自己相信吗?

倪大红饰苏大强 姚晨饰苏明玉

与其相信因为苏大强是慈父,因此感动苏明玉心甘情愿的辞职照顾父亲,我宁可相信苏大强还是一如既往的自私鄙吝,但因为苏明玉善良,不得不无奈的照顾父亲,所以阿耐在最后说:“她看来只有糊涂到底了”。苏家的矛盾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毕竟苏大强需要照顾,而苏明哲、苏明成又都不在身边,作为女儿,苏明玉责无旁贷。其实,如果导演没有安排苏大强海默和变化,苏明玉雇个人专门照顾苏父的生活起居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辞职,放下自己打拼的一切专心在家照顾苏父,这样的结果观众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毕竟相比较苏明哲和苏明成而言,苏明玉的成长过程并没有享受到父母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暖,求学的几年中更是没有得到苏家丝毫的支持,能做到照顾苏父就已经足够孝女了。但是这样的结果怎么看都不够和谐,没有达到父慈女孝、兄妹友爱的圆满,所以最终还是让“孝”被血缘亲情和道德舆论给绑架了。

生活的改变可能会使人发生一些变化,但是不管怎样的改变都无法改变曾经,而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苏父的自私鄙吝,苏明哲的自私糊涂,苏明成的自私幼稚,几十年原生家庭养成的人性,也绝不会因为短短一年的生活变化就变得慈祥和友爱,哪怕是“人之初,性本善。”

这绝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慈爱的回报,不是“不得不”。

齐景公问政

《论语·颜渊》说:齐景公问孔子怎么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母要有父母的样子,儿女要有儿女的样子。”齐景公说:“对啊,如果君主没有君主的样子,臣子没有臣子的样子,父母没有父母的样子,儿女没有儿女的样子,那不乱了吗!即使有小米,我能捞着吃吗?”齐景公也知道,如果他没有君主的样子,是吃不到小米的。

“孝”是美德,但孔子提出的“孝”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父父”然后“子子”。古语说:“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自己不慈,没有尽到抚养的义务,就不要想要妄想孝子——早干嘛去了?

“孝”也要灵活,而不是一味的愚孝。《孔子家语·六本》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父母责打儿女的时候,儿女要看情况,如果父母用小木棍,自己就认了;如果用大木棒,那就赶紧跑,也就是“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不能死挺着挨揍。那根本不是“孝”,而是陷父母于不义。

《二十四孝》芦衣顺母图片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叫芦衣顺母,说: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母亲早死,继母待他很刻薄,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棉衣里絮的是棉花,而给闵子骞的棉衣里絮的是芦花。有一天父亲让他赶车,因为寒冷,闵子骞冻得直哆嗦,把缰绳掉到了地上,父亲这才知道原来闵子骞的棉衣里竟然是芦花,父亲很生气,就要休了后老婆。闵子骞劝说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于是感动了继母。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叫《鞭打芦花》。其实,这则故事里闵子骞只是可怜两个弟弟,很理智的劝说父亲,“两害相权取其轻”,绝非是心甘情愿的想留下继母。要想让他像对待亲妈一样对待继母绝不可能,哪怕继母有了悔改。不然的话,那他就是脑袋进水了。

“孝”和“慈”是相互的,没有“慈”哪来的“孝”,“孝”应该是儿女对父母“慈”的真情回馈,绝不应该是因为子女善良大度而不得不做。

“孝”不要被血缘和道德绑架,真的变成阿耐所说的那样:说起来是万古流芳的孝,但于当事人而言,实在是一地鸡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