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标准化票据:谁来买?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吗?

标准化票据:谁来买?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吗?

时间:2022-05-16 00:40:10

相关推荐

标准化票据:谁来买?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吗?

1

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靴子落地,各色机构寻寻觅觅自我定位。子弹始飞,我们不便定论。先讨论一个细节问题,谁最有兴趣来认购标票?

按照最终办法,该产品几个特征是:

(1)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标准化产品:非标转标是该产品的最大卖点,资管新规是否是标票畅销的护身符?

(2)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单一承兑人、增信方或同一集团下的兄弟公司,不支持循环购买或无还本续贷。单一信用主体、单一时点、单一期限内的票据量有多少?我国大部分企业平均应付款周期3个月,3月期标准化资产会受资金追捧么?

(3)不支持分层、分级:底层资产需要单一信用主体,要归集1亿商票谈何容易?不分层对于资本敏感的数十万亿银行自营资金意味着什么?

(4)资产真实、合法、有效:持票人需要提供全面的合同、发票支持,资产需要强审核。满足这些条件的某一企业、同一期限商票还剩多少?

针对如上产品特点,简单分析下资金怎么看?大体五类:(1)银行自营资金;(2)银行理财资金;(3)公募资管产品:资金信托,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4)私募资管产品:同上;(5)个人资金。

(1)银行自营资金:自营倒是可以“定向”全包,但何必转标?除农商行外,自营资金没有“非标转标”诉求。即使符合本行投资标准,同样的商票银行何不直接贴现,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对于金融市场资金,核心考核是满足流动性需求,需要强信用资产。票据市场子公司商票属于“高收益产品”,与金融市场资金并不匹配。

更致命的是,对于自营资金投资ABS最看重的节省资本(仅20%),标票显然自我断舍离了。

有“非标转标”需求的农商行金融市场资金呢?如果大家还记得银监215号文的话,大部分农商行仅能投资AAA产品,标票又会被拒之门外。

如此,对于数十万亿的银行金融市场资金,标票的卖点在哪里?

(2)银行理财资金:资管新规下,30万亿银行理财“资产荒”乃至“资产饥渴”,票据“非标转标”可否解渴?

资管新规言之凿凿,单一机构认购单一产品发行量不超过30%,那就需要至少四家机构认购某一只标票。即使单只标票有1亿发行量,需要四家瓜分,多少银行理财部愿意为两三千万认购发起上会?

3-6个月的底层票据恰好发行短期理财?资管新规允许标准化产品期限错配,期限短有何意义?此外同样有规定,认购单只证券不得超过理财规模10%,理财需要配置十只以上产品,那需要十几只标票同时发行?

对于国股行每家数千亿的理财而言,单薄的商票市场难以解渴;对于城商行、农商行理财,严格的集中度要求也会让资产组织难以落地。

(3)其他公募产品:公募基金等对于投资规模倒是不比银行理财胃口大,但是资管新规下同样无法“定向”发行;30%、10%等集中度要求,同样需要巨大的资金组织能力。

对于标准化产品,资管新规允许期限错配,短期限的标票品种也就失去优势。

(4)私募产品:非标转标失去价值,价格也并不匹配。

私募产品不得期限错配,匹配票据具有优势,但无需转标。

(5)个人资金:合规性与价格均是问题。

因此,票据资产特性与资管新规下资金方需求基本矛盾,在于金额与期限。金额上,资产端的分散性、短期性、中低评级,与资金端的规模化需求形成根本矛盾;期限上,票据本身的短期限特点反而在转标后失去意义,转变为劣势。

产品设计本应是解决资金与资产的内在矛盾,奈何金额与期限问题都未化解。

简言之,归集1亿票据谈何容易,投资2000万标票谁有兴趣?

最后问题是,这样的标票,谁来买?

2

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开宗明义,主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打通票债市场,将资本市场海量低成本资金引入票据市场,再通过核心企业信用向中小企业传递,服务全链条多级中小企业的融资,这是政策设计的应有之义。特别是标准化票据与供应链票据“双票合璧”,一是在资金端通过“聚变”聚合资产,二是在资产端通过“裂变”传递信用,依托一张张商票将企业结算与融资融合起来。

最终,人行的“放水”才可能破解堰塞湖效应,从金融机构向核心企业、从核心企业向多级上下游顺利传导。因此,标准化票据也被清晰定义为“货币市场工具”。

在顶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之后,还需要市场力量强力介入,在政策框架内发挥资本、资金、科技、交易的力量,最终实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

(1)“短小频急先生”与“大胃王女士”

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就必须承认中小企业融资的“短小频急”特点。短:贸易企业周转是按照天、周、月来计算的;小:十万是常态,百万已是大单;频:每周、每月、每季持续发生会是常态;急:当天给钱。

非要抬杠的话,公开市场资金反而是“长大偶慢”的。长:大部分资金的配置偏好是年、数年;大:千万是底线,亿元是基础,典型大胃王;偶:债券常态是一年一发,ABS每季发行已是高效;慢:券商内部漫长的内核程序,投资人永远推迟的上会流程,监管的各种审核沟通等。

两者的矛盾是天然的,两者的鸿沟是巨大的,不解决这些矛盾再好的政策初衷也难以奏效。当然,标票发行效率的提升,是让市场颇为惊喜的,发行前3日公开归集、创设前1日公告、认购次日登记并公告结果,最快发行效率可以缩短为3天。

但显然,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单一信用主体、不做期限循环购买、不做分层分级,使得在产品层面失去调和“短小频急先生”与“大胃王女士”矛盾的空间。

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除了“1元票据”,我们可能更需要“1天票据”;产品层面,ABS、ABCP的很多优势还需利用;标票二级市场可否发挥价值,依然需要高手参与。

(2)“追索权”的诅咒

通过票据工具,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向N级中小企业的传递,甚至同时向上游、下游传递信用,看上去很美。但现实很骨感,我国商票市场就像男足,永远让人失望。为何商票没有起到传递商业信用的作用呢?除了电子化、可拆分等功能外,“追索权”魔咒依然是重要原因。

一个企业在收到商票并背书转出后,该做如何会计处理?三个选项:1、收到商票,应收账款减少,应收票据增加;背书商票,应收票据减少,应付账款减少,最终应收、应付冲抵;2、票据转出后依然有被追索可能,不符合会计准则23号金融资产转移“几乎所有风险与报酬”,因此应收、应付都不能减少,仍计为“未终止确认的背书票据”计入流动负债;3、被追索仅是或有,应收应付冲抵,但备注说明“或有负债”。

按照谨慎的会计原则,处理方式2仍然是常态,证监会屡次纠错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就是依据此条。因此,票据背书转让后,就没有起到结算工具的价值,应收、应付依然在表内没有“结算”,企业也就失去了背书的动力,信用传递也就无从谈起了。

票据背书是结算方式,还是“金融资产转移”?A企业向B企业交付货物后,B企业背书一张商票给A是在转移金融资产?

因此,票据要“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如果不回答这些基本问题,就根本无法实现信用的多级传递,中小企业拿不到商票,更谈不上融资了。

当然依据追索权,核心企业除了向上游供应商传递信用,还是可以向下游、向多级经销商、代理商传递信用。比如代理商向核心企业开具商票,核心企业背书后就实现了增信,可以继续向上游传递信用。最终,依托票据工具,实现了全链条的现金流节省与便捷融资。

因此,票据背书的会计处理需要明确,1、2、3种处理方案都有其合理性如何拟定参考标准,也是当务之急。

(3)Fintech在哪里?资本在哪里?

在央妈带头创新、券商奋勇而上的同时,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科技不应缺席、资本不应缺席。

标准化票据无法在产品端整合多信用主体、无法期限循环、无法分层分级,这就大大加大了存托机构归集资产的难度,让没有能力规模化归集资产、匹配资金的机构退出市场。

这样的结果,大部分小玩家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全市场的资产归集能力和资金调配能力便是关键,大玩家将主导市场。标准化票据将是强者游戏,得票源者得天下,资本和技术加持的平台化机构将是主力。

同时,要将核心企业信用传递到N级中小企业,需要企业征信、需要产业图谱;需要票据功能API化,开放式嵌入企业结算和B2B电商平台;需要整合票据功能、信用证功能、E信功能、发票功能的供应链金融云平台;需要向不同核心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输出云平台SAAS服务;需要线上化、自动化、高效化的资产服务和运营能力;更需要全新的组织机制,整合核心企业、资金方与科技方的能力与利益。

“短小频急先生”与“大胃王女士”矛盾调和,更需要Fintech的力量,才能真正将央妈的放水传递到中小企业、传递到长尾普惠。

简言之,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标票 ”,需要投行的力量、 会计的力量、 科技的力量,这条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文章来源于金融监管研究院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系网络转载或资料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有何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

相关文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