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程敬华 赵坤:马克思基于异化劳动理论对黑格尔主客体关系的批判

程敬华 赵坤:马克思基于异化劳动理论对黑格尔主客体关系的批判

时间:2024-05-23 18:32:29

相关推荐

程敬华 赵坤:马克思基于异化劳动理论对黑格尔主客体关系的批判

感谢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公众号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动态跟踪与传播,设有着名学者观点、马列经典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栏目。

每日精选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作者简介:程敬华,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吉林大学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赵坤,东北师范大学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容提要:黑格尔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他的主客体关系是统一于否定的辩证过程之中的。然而这一过程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没有立足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因此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他所理解的劳动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正是基于对异化劳动的理解,高度赞扬费尔巴哈将黑格尔颠倒的主客体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从而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同时又批判了费尔巴哈并不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是以一种思辨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辩证发展。黑格尔哲学的精华正在于他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否定的辩证法思想,并于实践中实现了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改造了黑格尔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黑格尔;否定辩证法;实践;

人将黑格尔哲学误解为抽象的精神哲学,实际上现实性却是黑格尔哲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黑格尔哲学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主客体关系的探讨中。主客体关系一直是哲学中探讨的主要课题,尤其德国古典哲学基于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主客体关系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也正是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于劳动的抽象理解以及片面阐释,从而在吸取其否定辩证法的积极成果的同时又改造了黑格尔哲学。

一、黑格尔统一于否定辩证法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黑格尔强调“实体即主体”,将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这一因素看作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正是主体自身的矛盾使主体成为自身,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展开的重要理据。通过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甚至将其提高到实体的地位,黑格尔实现了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这一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实现的。黑格尔赞扬康德区分知性和理性的同时指出因其未深刻认识到理性的本性,从而设置了现象和自在之物来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费希特虽然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但是他限制自我的非我是外在于自我的,并未体现理性的真正本性在于其自身的运动。而谢林的同一哲学是绝对的无差别的同一,黑格尔却主张事物的同一是包含差异并与自身的具体的同一。由此,“黑格尔把费希特、谢林的主体-客体、实体-自我的统一体总称为精神,更重要的是,黑格尔发现了精神分离与统一活动是异化与扬弃的辩证过程”[1](P67),而逻辑学是其辩证法的集中体现。

1.黑格尔以抽象的存在为其对象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其否定的辩证法在其逻辑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黑格尔逻辑学的起点是存在论,他以存在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而这个存在是一个纯存在,即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存在,除了存在它什么都不是,只可以表述为有一个空洞的决心,即决心去存在。因此,黑格尔的存在不是一个僵化的固定的存在状态,也不是一个存在的东西,而是体现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即实体自身要去存在。这个存在并非指向实然,它是一种应然的状态。实体永远都在路上,时刻都准备着要去存在,实体内在的本性正体现在对自身现有状态的这种否定。既然存在是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存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即存在自我否定为无。无是在存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无也是一种存在,纯存在就变成了一种纯无。既然存在是实体的自我否定,体现为主体的能动性,那么无也体现为事物的自身否定,即存在自我否定为无,无也自我否定为存在。经由这一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过程,形成了存在论的第三个概念,即变易。变易不再是空洞的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它将存在和无统一于自身之中,同时也使存在变成了特定的存在即定在,无成为了特定的无,由此形成了质的规定性。存在论仍然属于知性的范畴,本质论才深入到了事物的内在。而本质论不是完全脱离存在论,与存在论没有任何关系的,它是过去了的存在,即本质论是存在论得以成立的根据。正是因为事物的内在本质,某物才成为某物,才是一种定在。对本质论的把握不能以直观的方式,要经由反思映射的镜像去把握,但既然是镜像,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颠倒的,因此要将其重新颠倒过来。由此便产生了一对对相对的范畴,例如存在和无、质和量等。但存在论和本质论背后的东西却是概念论,在概念论中存在经由本质又返回了存在。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概念才是黑格尔真正要强调的,在概念论中主客体实现了统一,即统一于理念。理念通过生命和认识两个环节过渡到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最根本地体现了主体将自身外化为客体又返回自身的过程。因此,黑格尔的逻辑学从存在论出发,经过本质论的扬弃,最后回到概念论,即事物的真正本质是概念,也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当然,这个存在并不等同于其作为哲学出发点的那个最简单、最抽象、什么具体内容都没有的存在,经过一系列抽象的辩证逻辑的发展过程,存在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是承载着无比丰富性的具体的存在。“它不仅没有因它的辩证的前进而丧失什么,丢下什么,而且还带着一切收获和自己一起,使自己更丰富、更密实。”[2](P549)主体自己否定自己,外化为客体,这个客体来源于主体,实际上也就是主体自身,最后又扬弃了客体,重新回到主体,这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事物的具体展开过程,最为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展演。

2.逻辑学外化为自然哲学

如果说逻辑学相当于上帝创造世界之前的设计蓝图,那么自然哲学就相当于上帝具体地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被黑格尔称为逻辑学的外化。逻辑学中的存在最后虽然获得了无比的丰富性,不再是任何内容也不包含的空洞的决心,但还仅仅是思维的自我发展过程,只是主体自身自我意识的逐渐获得途径,还没有形成客观世界。逻辑学外化为自然哲学即一个丰富多彩的客体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客体是由主体外化出来的,仍然是主体的理性本质的自我实现的反映,即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性、丰富性和能动性。当然,因为是从逻辑学中外化出来的,自然哲学就不再是完满的,它是有缺陷的。既然是有缺陷的,所以尽管自然哲学获得了丰富的具体的客观存在,它仍然是要被扬弃的,自然哲学的扬弃即精神哲学。主体否定自我为客观的存在,最后又扬弃了客观的存在回到主体自身,这一过程正体现了主体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能力,是其自由性、创造性、能动性的本质的具体展开。

3.扬弃自然哲学返回精神哲学

逻辑学外化为自然哲学,主体自身的辩证本性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发展出人和人的历史,而人和人的历史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这样主体内在的否定性又使其扬弃自然哲学返回精神哲学,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以思辨的形式表达了上帝的创世说、原罪说和赎罪说。精神哲学的第一阶段为主观精神,主观精神中最为重要的是精神现象学,它是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的展示。自我意识只是主体自身的意识,它是内在的,最初还没有体现出来,自我意识的实现要通过他人来确证,即黑格尔所说的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奴隶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本质,这一本质是奴隶通过劳动展现给我们的。“奴隶据以陶冶事物的形式由于是客观地被建立起来的,因而对他并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即是他自身。”[3](P131)奴隶建立起真正的自由意识,自由意识的实现即客观精神。黑格尔将客观精神首先阐释为私有制所确立的所有权即抽象权利,道德则建立在对这些外在权利的内心意识上,也就是说,道德评价对象为主体面对所有权时的客观行为。黑格尔的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它更为重要的是在理性原则的支配下与普遍的自由意志相符合,由此过渡到客观精神的第三个阶段,即伦理。伦理不是主体自身的事情,它包含着与外在权利相符合的意思,但这种符合不是被动的符合,而是主体自由意志的体现。这一主客体相符合的过程在理性的狡计的支配下具体体现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国家体现了历史理性的必然性要求,“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4](P11)。即只有合乎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的民族才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个人必须在国家中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虽然在客观精神阶段仍然是主体的自我展开,但它毕竟是外在的客观性,因此要回到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即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自在自为的世界精神不断地实现着自身,这本身就是作为普遍物的世界精神的世界历史进程。”[5](P74)这样,哲学通过概念来把握绝对精神,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同一。由此,主体经过外化为客体又扬弃这一外化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性、创造性、能动性本质,它是一个从自在到自为,最后到自在自为的辩证发展过程,而黑格尔的主客体关系即统一于这一否定的辩证过程之中。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辩证认识是黑格尔哲学的精华,但是费尔巴哈在对其主客体关系进行颠倒的过程中却抛弃了这一精华。

二、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在德国,对黑格尔哲学的激烈批判是由费尔巴哈引发的,也正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由青年黑格尔派转向了唯物主义。“亲身体验过”它的“解放作用”后,人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6](P222)《手稿》中,马克思大量使用了“类”“类存在”“类本质”“人的本质的复归”等概念,足见这时的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之深,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1.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颠倒了主客体关系

费尔巴哈也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他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都是从宗教领域入手的,由对宗教的批判展开自己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与唯心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对宗教的批判与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交互进行并相互补充。唯心主义在黑格尔哲学中是以思辨地考察主客体关系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黑格尔突出了主体的能动作用,以此克服了康德、费希特、谢林等对于主客体关系非辩证的认识。黑格尔强调理性本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本性,以辩证逻辑的形式展现了主客体的统一。即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是一个历史过程,绝对理念彰显了宇宙的本质和规律,由于其内在的冲力,能够进行自我否定而外化出客观的形式即自然界,由自然界进一步发展出人和人的精神。精神哲学也经历了由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最后回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以思辨的形式封闭了哲学中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考察。费尔巴哈则打破了这一体系的封闭性,以感性为基础将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黑格尔从主体出发,主体外化出客体进而最后又回到主体,这是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颠倒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7](P115)真正肯定的东西是不需要通过中介的,我们要从感性确定性出发,即从感觉出发。感觉虽然有主观的成分,但其根本却是客观的,事物的本质在于它的客观存在,感觉是主客体同一的桥梁。这样,费尔巴哈以感性为出发点代替了黑格尔抽象的存在,从而也就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因此,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但费尔巴哈并未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去理解感性,他的感性只是感性的直观,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此他不能真正地揭示出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认识不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8](P78)由于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感性,不能真正地从主体方面去把握世界,所以他找不到从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的钥匙。虽然费尔巴哈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但是他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本性,实际上是对黑格尔所完成的主客体同一关系的倒退。黑格尔的主客体关系是统一于他的否定的辩证法过程中的,费尔巴哈正是由于对否定辩证法的误读导致他虽然肯定了感性的权威却没有把事物看作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2.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误读

将黑格尔的主客体关系颠倒过来,实际上以唯物主义克服了唯心主义,但费尔巴哈拒绝接受唯物主义的称号,以示与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区别,他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人类学”。由于他不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所以他的人本主义只能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思维以大脑为源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是“你”和“我”的关系。既然思维不能脱离大脑,那么思维就是从大脑中发展而来的,就要以大脑为基础,所以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由存在引申而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其他生物一样,首先体现为人的“自然本质”,即人的感性首先体现为吃喝的本性,繁殖的本性。而繁殖的本性在人身上是以两性关系为体现的,两性关系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你”和“我”的关系,同时,“我”也将自身当作一个“你”来审视,即自我意识。由自爱引出自我意识,只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由于他不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只能陷入一种“爱的宗教”,并不能真正解决主客体关系。

费尔巴哈不仅批判了宗教神学,而且深刻地指出黑格尔哲学只不过是用思辨的形式表达的宗教,因此黑格尔的理性神学也应该受到严厉的批判。费尔巴哈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图式解读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批判黑格尔不是从感性确定性的东西出发,而是经过否定这一中介,最后由否定之否定得到了绝对肯定的东西。而这个经过中介之后才予以肯定的东西不能确信事物自身,是与感性确定的肯定相对立的。具体来说,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作为其哲学出发点的是普遍的、无限的、绝对的东西,是从抽象的实体出发,实际上也就是从宗教和神学出发。这一出发点肯定的不是感性确定性的东西,它肯定的是异化了的实体、抽象的普遍性。在第二个阶段,黑格尔扬弃了这一抽象普遍性,他否定了无限的、绝对的东西,设定了有限的、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即他扬弃了宗教和神学,恢复了自然界和人的历史。然而在第三个阶段,即否定之否定阶段,黑格尔又扬弃了有限的、感性的、具体的,重新恢复了抽象性、普遍性和无限性。经过否定的否定,黑格尔又回到了抽象的实体,又恢复了宗教和神学的地位。费尔巴哈认识到黑格尔这一抽象的思辨形式,指出真正肯定的东西是不需要中介的,但他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深刻之处正在于以思辨的形式表达了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误读为马克思所指出并予以克服。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主客体关系的批判

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高度赞扬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待黑格尔哲学时与费尔巴哈无条件的一致。在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之后,马克思返回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指出其双重错误后,高度赞扬了“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9](P101)。马克思也将人的产生看作了一个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基于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人的产生和社会历史的形成,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主客体关系的超越。

1.主客体在对象化活动中实现统一

主体为了生存必须以自然界为其对象,主体将其愿望、目的、意志等主观作用于外部的客观对象,这一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对象化。在对象化活动中,主观以客观的形态表现出来,主客体同一的结果体现了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不断对象化的过程,正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主体创造出了自身,同时也形成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对象化的活动离不开劳动,主体将外部客观世界作为其劳动对象,在劳动中作用于他的劳动对象并改造它,这一对象化活动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劳动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对象化活动就是人的劳动不断展开的过程。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9](P58)。对象化活动中,主体不仅仅将外在的尺度作用于对象,而且也运用其内在的尺度。改造对象世界的这种双重的尺度体现了人是一种类存在,类存在物所进行的生产生活是一种类生活,其对象化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类本质。人永远都不满足于自己的有限存在,他能够突破自身的有限的肉体存在,将其它物种的尺度变为我的尺度。而这一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通过改造对象世界,进行对象化的活动而实现的。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人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使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相区别。人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变为自己意识的对象,因此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正是在运用劳动作用于其对象的过程中人证明了自己是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由此,主体从来都不是被动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来改造外部世界和他自身,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主体改造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过程是对人的积极的肯定,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但是在现实中,尤其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往往不再是对自身的肯定,而是对自我的否定和奴役;劳动不再属于劳动者本身,而是变成了异化劳动、外化劳动。

2.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已经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有意识的劳动,肯定了他关于劳动的对象化及其创造作用的思想,但是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的方面,而且他所理解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私有财产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外化,并立足于物质生产活动揭示了劳动的对象化、异化以及扬弃异化的途径。正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马克思以物质生产实践来探讨主客体关系,从而超越了黑格尔将主客体关系以否定辩证法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思辨的特点。异化劳动理论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马克思在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们从假定的东西、推论的东西出发后,指出应当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那么,当前的经济事实是什么呢?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越多,他就越贫穷,他生产的越多,受到的奴役也就越多。劳动产品原本是劳动者对象化活动的积极成果,但是它却不属于劳动者,而是与劳动者相对立,成为了异己的存在物,甚至变成奴役人压迫人的一种力量。由此,对象化便失去了对象,便成为异化、外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只是劳动异化的表现,其根源在于劳动本身的异化、外化。原本属于劳动者的劳动不再属于他自身,而是变成了对劳动者来说外化的东西。因此,主体在对象化的过程中不再是对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是表现为对自我的否定和排斥,当劳动的强制性一旦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结果,人的劳动降低为动物的活动,人只有像动物一样吃、喝、繁殖时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体现为普遍性和自由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不复存在,人也不再是一种类存在,人的类本质丧失,不再是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劳动变为维持人的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既指人同自身的本质相异化,同时也指人同他人相异化,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以及类本质同人相异化的必然结果便是人同人相异化。既然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那么它就属于他人,他人便是自身的异己的力量,是统治人压迫人的一种力量。劳动者生产出一个不劳动的力量与自身相对立,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种外在的关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和产物。

3.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异化劳动不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的确证,而是人的本质的丧失,对人的本质的否定,因此要扬弃异化劳动。“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9](P81)“粗陋的”“民主的或专制的”“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都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因为他们不理解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没有把私有财产同产生它的基础即异化劳动联系起来,更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私有财产。“马克思则以其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指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10](P102)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探讨,揭示出只有消灭私有财产和异化,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解放。自我异化的扬弃是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是人的本质的复归,人的本质的复归又是建立在以往的历史发展的全部财富基础上的复归。

至此,马克思指出了扬弃异化的实现途径,即立足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主体在物质生产活动中面对客体,即以自然界为其对象,在对象化活动中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主体的对象不仅仅限于自然界,他还要面对他人和他自身。人是自然存在物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历史正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所展开的历史。也正是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而对象化又体现为失去对象和外化,因此要扬弃异化。对象化、外化和扬弃外化正是人的自我产生过程,也是人类历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实现了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另外,我们强调黑格尔实现了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时,不能因为其提出的“实体即主体”观念而过于注重其哲学中的主体性。黑格尔哲学不是纯粹的抽象的精神哲学,其主体性的外衣里面包涵的却恰恰是深刻的现实性。他以浑厚的历史感对于哲学史的叙述无非是他所揭示的那个时代的一个个现实场景的组合。当然,黑格尔并没有止于简单的叙述,而是进一步以批判的哲学深刻洞悉出人类精神的实质,并建构起自己庞大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现实性也由此窒息在了这一体系中,但是除去这一表面的外衣,依然可见其哲学中深刻的现实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