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小儿急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一)

小儿急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一)

时间:2022-07-13 20:53:59

相关推荐

小儿急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一)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马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王雪峰);上海市中医院儿科(虞坚尔);天津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黄敬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感染儿科(万朝敏);大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崔振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闫慧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郑健);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王力宁)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 年 2 月 第 4 卷 第 1 期

《儿童呼吸在线》主编 申昆玲

急性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对致热源的正常反应。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发热,最终原因不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随着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渗透,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热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同时也产生了中西医疗法规范化的问题。《中国0至5岁儿童病 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 》从现代医学方面指出发热的定义及体温测量、临床评估和处理方法。目前,大量有效简便的退热中成药和中药外治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社区和家庭。由于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各年龄段小儿发热的特点不同,且小儿发热原因多样,变化迅速,极易传变,经常造成诊治上的困难。因此,对于急性发热 患儿在首诊应认真细致地全面诊查,并进行动态观察,尽快明确诊断,有效及时处理。为了切实解决临床诊疗中这些实际问题,有必要达成 中西医对急性发热小儿用药的基本共识,将小儿急性发热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和不同 给药途径有机结合,规范小儿退热药的合理应用。

1 小儿急性发热概述

1.1 急性发热的界定与内涵小儿正常体温可波 动在一定范围,根据测定的部位不同,正常小儿腋温 为36.5~37.2℃,肛温为36.5~37.7℃,舌下温度较肛温低0.3~0.5℃。 急性发热是指发热时间≤1周,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目前大多数儿科临床采用腋表测温,因其较方便,且不易引起交叉感染。小儿体温易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季节与时间,小儿夏季的体温略高于春秋冬三季的体温;每日上午与下午的体温略有差异。(2)活动、哭闹、进食后、衣被过厚、室温高亦可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反之,若饥饿、热量不足或保温条件差,则体温可降为35℃以下。

(3)测量时间:不同体温测量部位的测量时间不同,肛表2min,腋表5min,口表3min,过久或过短的测试均可影响其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人体可以保持较恒定的体温,主要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 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机制调节来实现。对于小儿而言,1个月以下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期,皮下脂肪较薄且肌肉不发达,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因哺乳哭闹或环境温度改变等,可引起患儿体温波动。3岁以下为婴幼儿期,此期小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后天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抵抗力低下,容易患病。早期表现为发热,因脑的兴奋与抑制系统动态平衡不稳定,易发生烦躁、高热惊厥。3岁以后随着年 龄的增大小儿对疾病有一定抵抗力,发热时的临床症状接近成人,出现头痛,乏力,四肢酸痛。小儿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机体耗氧 量加大,过多的水分丧失可致脱水、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呼吸急促。

1.2 小儿发热的古医籍论述《景岳全书·小儿则》云:“小儿发热证,其最要者有四:一则外感发热,二则疮毒发 热,三则痘疹发热,四则疳积发热。凡此四者之外,如饮食、惊风、阴 虚、变蒸之类,虽亦有之……均当详辨。”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 阴稚阳之体,年龄越小,脏腑娇嫩的表现就越突出。正是由于小儿机体的这种不成熟、不够完善的生理特点,导致小儿防御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又寒温不能自调,因而与成人相比,更易被外邪所伤。

《幼幼集成·发热证治》曰:“气实者,热也。小儿之病,多有发热,然幼科论证太繁,来学眩目,莫得其要…… 今以小儿发热,分为四大证:一曰表热,一曰里热,一曰虚热,一曰实热。表里虚实既明,则大纲在手,然后逐证辨认。表热: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 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初起时一汗可解。里热: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 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宜解利之。虚热: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实热: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但不可以大泻。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小儿热可辨。”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发热的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中医认为急性发热多见于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和疫疠之邪而发,多属实证。由于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往往表邪未尽,邪已传里,以致表里同病。临床辨证当结合小儿发热临床表现、症状及其体征,明确病位深浅、病邪性质、邪正盛衰,明辨表里虚实,以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2 中医与西医对发热病机的认识

2.1 西医对发热病机的认识发热的形成是机体 对内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它包括感染、炎症过程。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导致内生致热 原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导致发 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来自体内的产内生致热 原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等。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单 核和吞噬细胞产生和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其可通过特异载体导入脑内,改变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和放 电频率,从而升高体温调定点,以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为发热的形成。而非致热源性发热包括:(1)体温调 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2)引起产热过多的 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发热对人体免疫机制具有一定的作用。体温在 一定范围内升高以及某些与发热有关的因素,能增强感染宿主的抵抗力,增强特异免疫反应,其中增加T淋巴细胞的功能最为重要。在42℃以下,发热对T 淋巴细胞介质的细胞免疫,包括对细胞的产生、增加和功能活化起促进作用。

2.2 中医对发热病机的认识发热在中医范畴是证候表现之一。就病因而言,多由外邪侵袭,正邪相搏而致外感发热;或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而致内伤发热。金元·李东垣在《内 外伤辨惑 论·辨寒热》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做了详细论述。

外感发热是由感受六淫之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 期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 解;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于化热;肝常有余,外邪入侵后易热盛动风,出现高热、惊厥、抽搐等证候。

内伤发热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无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表证。

编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呼吸科 秦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