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周瑜在与孔明初见时输在何处 罗贯中乱入《铜雀台赋》

周瑜在与孔明初见时输在何处 罗贯中乱入《铜雀台赋》

时间:2019-07-17 01:30:56

相关推荐

周瑜在与孔明初见时输在何处 罗贯中乱入《铜雀台赋》

大家对诸葛亮与周瑜初见,就开始斗智,津津乐道,记忆深刻。相互运用鬼谷之术,斗得精彩纷呈。最终还是孔明技高一筹,一首《铜雀台赋》激怒对方,诱使周瑜率先道出真意。《三国演义》越读越出味,可曾想过,这是大作家的一处纰漏,年代错误的一次乱入。

周瑜诸葛亮初见,处处斗法

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把刘备打得仓皇逃窜,进而整兵欲鲸吞江东。孙权是战是和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兵乃国之大事”,“外事问周瑜”,立召周瑜来见。周瑜情报工作也不差,也知道曹操大兵开抵汉水,不等召唤,已赶回吴国首都柴桑。罗贯中笔下的周瑜,与诸葛亮初次见面和交锋,已矮人一截,连输三阵。

周瑜与诸葛亮

周瑜VS诸葛亮,输的第一阵

周瑜刚至家中,内政大臣鲁肃忧心焦急来见,周瑜未向鲁肃透露心意,却叫鲁肃速请孔明来见。

虽然在这之前两人从未谋面,诸葛亮出使东吴,势必会对吴国重臣做过一些功课。周瑜未召先至,又深夜急邀相见,其实这已经露怯,同为高手的诸葛亮从周瑜的这一个举动,已能洞知周瑜真意。

一是周瑜非常自信与自负。事态紧急,未召先至是可以的,与吴国文官武将相商也是正常的。但是未向最高决策者报告和了解最高决策者意图,就与外臣相商,这反映了周瑜非常自信能左右朝堂之事;同时作为一国重臣,掌握兵马大权,国之存亡大事,未与主公商议并达成共识之前,却着急见外臣。这反映周瑜非常自负,并未把孙权抬高到什么位置,自己的意见将起决定作用。

自信且自负的周瑜与谦逊的诸葛亮

二是周瑜必是主战。诸葛亮此次为联吴抗曹而来,自己的意思已充分显露。周瑜约见,说明其完全了解孔明来吴之情,若其意为主和,明朝朝堂之上陈情即可,则大可不必深夜相见,难道想说服主战的鲁肃与诸葛亮不成。

三是周瑜想故弄玄虚让诸葛亮先吐。诸葛亮来吴之意在明,吴人尽知。周瑜真意在暗,连鲁肃都不透露。因此诸葛亮料定,周瑜绝不会轻易吐露真意,周瑜无非是想为东吴群儒找回一些面子,验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让自己如相求一般亲口再复述一遍内心真意而已。

未曾谋面已输一阵,这未免太失高士的水准,因此诸葛亮在来会见周瑜时的路上,已经谋定好了主意。

周瑜VS诸葛亮,周瑜输的第二阵

诸葛亮倾听着鲁肃与周瑜战和的辩论,看着周瑜的表演,与料想的一致周瑜在用鬼谷子反应之术,所以一言不发。“人言者,动也:已默者,静也。”“已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时机成熟,只轻轻冷笑一下,周瑜随即就问,“先生何故哂笑?”

周瑜字公瑾,实奇才也!

周瑜先问,又输一阵。诸葛亮主动来寻求东吴帮助,周瑜想让其诸葛亮主动说出真意,“欲闻其声反默”,大可不必着急。应该知道诸葛亮该讲的时候一定会讲,错过时机是他的损失。可周瑜自以为高明,认为前面故意与鲁肃的辩论,让诸葛亮沉不住气,笑了,已经先动。周瑜认为他运用“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用得非常好,正准备顺藤摸瓜。没料到诸葛亮也正用反应之术,“如阴与阳,如阳与阴”,“以反求覆,观其反托”,大家都用同样的招式,可是周瑜完败。

周瑜VS诸葛亮,周瑜输的第三阵

诸葛亮见周瑜已动,就以其人之道反制其身,也继续用反应之策。“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诸葛亮本已与鲁肃达成共识,现反笑鲁肃不识时务,周瑜降曹非常合理。只要送曹操两名美女,即可免江东生灵涂炭。于是众所周知引用了曹植《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阳夕之与共。”,周瑜随即大怒。

小乔

所谓运用反应之术,“论万物,别雄雌。”周瑜已经决定了谋略,就应“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了解诸葛亮的真实意图,自己本来就要观察对方的行为举止、言谈沉默、喜怒哀乐,本人怎么能不保持一个平定沉静的心态呢。周瑜此次交锋连输三阵,还被激怒先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算起来,应该是“四气周瑜”才对。

《铜雀台赋》有蹊跷

前文提到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史料记载,着名的赤壁大战发生在这一年。《三国演义》也是在第四十四回,诸葛亮与周瑜初见,在赤壁大战谋划阶段就吟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

铜雀台

而铜雀台是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半夜在邺城见到金光穿地而出,深挖得一铜雀,以为吉祥之兆,遂决意在邺城并漳水之上建铜雀台。当然这可能是曹操为在邺城建都而假托的神话,铜雀台具体建成日期无法考证,但可确定初建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铜雀台建成之后,曹操举办盛大集会,武将竞技,文臣挥毫,席间歌舞升平,蔚为壮观。一代才子曹植此时才一气呵成《登台赋》,同时作《登台赋》的人还有不少,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因此后世流传的《铜雀台赋》就是曹植曹子建的这首《登台赋》。

曹植《登台赋》《洛神赋》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也写到铜雀台建成后,曹操于铜雀台大宴群臣,武将比试骑射,各文官进献诗章。但只提到了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文官,刻意回避了曹操命其众儿子作《登台赋》。因为前面的第四十四回已经用过了,看来罗贯中也是有心乱入的。

罗贯中人物设计有误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写道,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已得知曹操新建了铜雀台,得到并学习了曹子建的《铜雀台赋》。而消息灵通、性度恢廓、儒雅风流、实奇才也的周公瑾,却不知道当世才子曹子建的诗词歌赋。虽然曹子建的《铜雀台赋》,没有左思《三都赋》使洛阳纸贵的记载,但独占八斗的曹子建文章,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难道是“荆襄八骏”爱好诗文,传到了隆中,而江东子弟多才俊,孤陋寡闻,抑或统一抵制“建安风骨”。

曹植怎么可能把曹操的丑事写进《铜雀台赋》

就算诸葛亮说曹操好色,周瑜也应该分辨得出,曹操的儿子写一篇为父亲歌功颂德的文章,也不会写其父亲骄奢淫逸吧。《三国志》中收录的《铜雀台赋》,也无“揽二乔于东南兮,乐阳夕之与共。”此句。因为曹操当时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前为金凤台、中为铜雀台、后为冰井台。三台之间确有廊桥相接,铜雀台高27丈,约63米,当时来说叹为观止,十分壮观,因此世间流传甚广的另一个版本里有“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之句。这么盛大宏伟的建筑,周瑜如果有所耳闻的话,为何不想到是“二桥”,而偏要钻诸葛亮的套子“二乔”呢。

铜雀台盛况

罗贯中应该是受了杜牧的启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很奇特,它还见于李商隐集里,并且只用“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概括了东吴倘若战败后的诸多情景。

因此罗贯中就奇思妙想、天马行空,来了一个巧妙的乱入。可如此抬高诸葛亮,把周瑜描写得十分不堪,如乡野村夫,三岁小孩,这也有些大失水准。应该写周瑜越强,才能体现诸葛亮越高明呀。

诚然,《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不是史书,不是谋略教科书,是我们太喜欢这部书,所以对其吹毛求疵而已。

#三国演义##鬼谷子##铜雀台##从历史故事到中华智谋##三国人物#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