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弃官从商”的状元张謇 张謇是晚清著名的实业家与教育家

“弃官从商”的状元张謇 张謇是晚清著名的实业家与教育家

时间:2021-02-04 17:22:36

相关推荐

“弃官从商”的状元张謇 张謇是晚清著名的实业家与教育家

“弃官从商”的状元张謇

张謇是晚清著名的实业家与教育家。他屡次参加科考不第,直到41岁才高中状元;他信奉“实业救国”,毅然决定下海从事实业;他一生创办20多个企业,300余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大器晚成

张謇,咸丰三年(1853)出生在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的一户农家,家里世代务农,到张謇父亲这一代时家里已经积累了一些田产,也经营糖坊生意。张謇16岁时中秀才,23岁时受淮军首领吴长庆的邀请,奔赴庆军中任文书。一起投奔来做幕僚的还有另外一人——袁世凯。袁世凯与张謇构成吴长庆大军的文武两大幕僚。

光绪八年(1882),张謇29岁,这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日本趁机侵略朝鲜。清廷也派吴长庆率军入朝平定叛乱,并阻挡日本侵略,张謇和袁世凯一起随庆军北上。张謇为吴长庆起草了《条陈朝鲜事宜疏》,并发表《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这几篇文章受到当时清廷中主张对外实行强硬政策的“清流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

两年后,吴长庆被调回国,不久就病故,庆军由袁世凯接管,张謇离开庆军回老家继续攻读应试。张謇从16岁开始前后五次赶赴江南乡试,一直没有中第,直到33岁时,才考取了第二名举人,声名鹊起。但此后张謇4次参加会试,都遭遇失败。这期间,翁同龢、潘祖荫等大臣一直都想提携他考取功名。翁同龢甚至在判卷的时候将别人的试卷误认作张謇卷,而使那人高中会元。

光绪二十年(1894),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再次举办恩科会试,张謇奉父亲之命再次进京赶考。这次主考官翁同龢将其试卷定为第一,并在光绪帝面前推荐了他。张謇在科场打拼26年之后,历经蹉跎,终于在年逾40岁之时中状元,并被授予六品翰林院修撰。

张謇虽然出道较晚,但因为才能突出、经历丰富受到翁同龢等人的赏识,所以很快就成为“清流派”的骨干。此时,中日两军在朝鲜形成对峙之势,清廷对此形成两派意见。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拥护光绪帝,竭力主张战争解决问题;而以李鸿章为首的“后党”则说服慈禧太后与日本和议。

张謇是“清流派”中唯一一位曾经在朝鲜有过实战经验的人,很快就作为“清流派”的首要人物,“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被推到了帝后两党斗争的“前线”。然而,正在关键时刻,张謇的父亲去世了,张謇立即回家奔丧,没有参与这场“口水战”,幸运地置身事外。

状元下海

光绪二十二年(1896),张謇奉张之洞之命,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并在南通设立大生纱厂,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状元下海的第一例。为了给大生纱厂筹措资金,张謇通过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一批在上海搁置的锈蚀官机作价25万两银子作为官股入股。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生纱厂正式动工,次年正式投产。当第一缕棉纱出厂时,张謇激动得泪流满面,其中艰辛实在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

后来,张謇因多年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在张謇的合理经营下,大生纱厂的规模不断壮大,到民国十五年(1926)时已经从当初投产时的2万多锭纱锭扩增到16万锭,自有资本增加到708.4万元,是刚刚建厂时的10倍。大生纱厂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民族资本纺织企业。

为了解决生产棉纱的原料紧张问题,张謇新建了通海垦牧公司,负责种植棉花,为大生纱厂提供棉花原料。在他的主持下,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开始,南通沿海的荒滩被改造成棉田,专门种植大豆和棉花。张謇积极引进优良棉种,曾经花了8年时间,收集世界各地150多种棉种,设立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提高棉花种植效率。

后,通海垦牧公司开始收益,平均每年向大生纱厂提供原料超过1万担。张謇这种自营原料基地的做法,迅速在纺织行业中风靡开来,很快,黄海沿海就成立了40多家垦牧公司,开发种植了400万亩的土地,年产棉花超过60万担,为中国纺织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在解决棉纱的上游原料问题之外,张謇还开辟了众多棉纱的下游产业,如棉籽油。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引进了新式榨油机,新建了广生油厂,专门生产棉籽油卖给农民食用,而将榨油剩下的脚料卖给肥皂厂做原料,将棉饼卖给肥料厂和农民做肥料。

为了解决纱厂和垦牧公司的机器修缮问题,张謇设立了专门的修理工厂,负责棉纱公司等的机械修理,后来又筹建铸造厂以及机器制造厂,为自己的棉纱公司提供装备完备的机器。同样,为了解决纱厂的用电问题,张謇建立了两个小型发电厂,命名为“通明公司”,之后建立另外一座较大的火力发电厂,使得纱厂的机器改为电力牵动,大大提高了纱厂的生产效率。

而为了解决纱厂的运输问题,张謇建立了“大生轮船公司”,又在上海修建了大达码头,都是专门为大生纱厂服务。在创办众多公司之后,张謇为了解决日益纷繁复杂的资金流转问题,在南通开设了一家银行——淮海实业银行,并在其他地区设立分行,这家银行成为张謇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兴办教育

张謇除了兴办实业之外,还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救国之本。宣统三年(1911)时,张謇还曾经担任中央教育会长。其实早在创办大生纱厂时,张謇就已经深感中国的纺织工业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处处都要依赖洋人、受人牵制,他认为只有通过办教育,培养出实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才能真正地办成功实业,才能救国。

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謇自己筹资在通州设立通州师范学校,在中国创立了第一所师范学校,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始。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协助创办了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的前身。两年后,张謇又创建了两所学校——农业学校与女子师范学校。宣统元年(1909),张謇设立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就是后来的南通中学。

民国元年(1912),张謇在大生纱厂的附近创建了一所纺织传习所,开始只招收了十多个学生,当年秋天,规模就扩大了很多倍,纺织传习所改为南通纺织学校,这也是中国专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始。

张謇聘请外籍教员为中国学生教授先进的技术知识,为纺织业培养了专门的技术队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纺织技术的垄断。南通纺织学校就是后来中国纺织大学的前身。同年,张謇又设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后来的河海大学;设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即后来的上海海洋大学;另外还设医学专门学校。除此之外,张謇也创办了很多小学、中学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在江苏南通城东南的濠河之滨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馆,此后又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和伶工学社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先的新事物。

在张謇的经营下,南通成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城”,也成为教育发达的地区。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考察过南通,赞扬说:“南通是中国教育的源泉,很有希望成为世界教育的中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