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间:2024-07-20 09:55:33

相关推荐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系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我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产业结构、营造乡风文明、整治农村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等措施,全面做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篇文章,实现了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各地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用足用好党的政策,开拓创新,发展有为,产业百花齐放、乡风文明绽放,一个诗意的现代田园乡村美丽画卷正在兴安大地徐徐铺开。

乡村产业百花齐放

特色产业融合富民

在加区、漠河、塔河、呼玛的乡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各地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极具地方特色。加区的“一村一品”、漠河的“农村沿江经济带”、塔河的特色种植养殖、呼玛的种薯基地外汇产业……围绕“农”字做特色文章,产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

农民吃上旅游饭,田园乡村新画卷。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漠河县北极村村民谢志华家的农家小院时,他正满头大汗地忙碌着,从年入不足1万元的农民跃身一变成为拥有800平方米民宿年入十几万的老板,谢志华充分享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说起自家和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小谢颇有感触:“咱们是赶上了乡村振兴的东风,没有政策支持搞不了;没有专业上档次的规划走不远。”农民小谢的生活也是漠河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后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一个缩影。一业兴,百业旺。漠河作为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充分依托独特的地缘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大力培育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北极村、北红村、洛古河村大力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家庭宾馆达到217家,床位3800余张。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销售模式,鼓励农民当“网红”、做“微商”,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积极鼓励农村各类经营主体抱团发展,相继成立了家庭宾馆、马拉爬犁、观光游艇、旅游车队及特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

突出“一村一品”,发挥近郊优势。加区立足于农业产业结构深化转型,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盘活资源“找门路”,整合各村闲置集体资产,对外发包出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北乡加北村利用现有大型农机具、闲置公房、冬储窖等进行对外承包;幸福村盘活40公顷集体土地,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捆绑服务“抄近路”。加北乡五一村和白桦乡加南村“借鸡下蛋”,利用贴近园区、毗邻城区优势,主动对接市场服务需求,实现集体和村民收入“双丰收”。做强产业“寻出路”。坚持产业兴村,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实施棚室种植、薯窖建设等产业项目8个,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济项目、村村有产业项目。

三产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引领。呼玛县一直是我区的农业大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凭借多年的种养经验,让传统的农业种出了“新花样”。回忆起多年前种地时的情景,呼玛的农民都会感慨,那是累死累活一年,实在不易,增收也难。如今不同了,,呼玛县三卡乡三卡村的农民试种彩椒,一举成功,并且远销俄罗斯。这让他们看到了商机,,三卡村在全县率先建成了蔬菜示范基地,种植彩椒39亩,俄罗斯客商也早已签下收购协议。同时他们还试种了水果黄瓜,传统农业推陈出新,三卡村农民信心满满,正如三卡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鑫所说:“农业农村经济这个老本行里大有乾坤,我们越干花样越多,收益也越来越高。”这不,今年养殖10000只“森林鹅”的农民臧士根,明年准备扩大到50000只,他还要带动更多的人通过养鹅致富,农民高继国种植了10亩的赤芍,在一片花海中收获着“真金白银”。在三卡乡的沿江村,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村里的现代化农业机械更是达到了200多台,他们还用上了无人植保机,自己飞、自己跑、自己喷,沿江村农民种地种出了新高度。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只有产业振兴,才能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源头。近年来,我区不少农村不断涌现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比如乡村旅游。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不仅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也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增加了农民收入。

记者在地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区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通过推行“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森林食品+乡村旅游”等发展模式,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发展到316家,实现营业收入10664万元,带动726户农民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同时,我区还大力扶持农民创业。依托林区优势,全力发展森林生态食品业、管护区经济、乡村文化旅游业,助推农民创业,增加林区农民收入。截至年末,全区农民创业人数5011人,实现创业纯收入6933万元。

党建引领促进振兴

人才保障智力支撑

实现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村干部是关键。近年来,在我区有一批村干部践行承诺掷地有声,带领村民同心同德同心干,自力更生创新业,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村干部忠诚、有担当的党员干部风采。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组织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有担当、有作为,他们与农民融为一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所在的村子带去了希望,也帮村民脱贫致富找到了新出路。

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带领村民受地县两级组织部门的委派来到村里,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带领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改善村容村貌、规范党建工作……记者在一些村屯采访时了解到,很多驻村干部从驻村到驻心,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赤诚都给了小山村。地区驻漠河县兴安镇大河西村工作队队长安铁军把每一个贫困户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关心冷暖,解决困难,他的驻村日记满怀深情,记满了他驻村岁月的点点滴滴。他和队员们同时还积极推进村里的产业项目建设,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如今,大河西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面粉、豆油精深加工、黄牛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均已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全村贫困人口精准退出率达到了100%。“工作队来的这两年,不仅村民的生活变了样,村里的巷道硬化了,路灯亮了起来,自来水网得到了改造,塔河至大河西村、漠河至大河西村的两条客运班车也开通了……我们村的村民已经全部实现脱贫,软弱涣散党组织也成功摘帽了。”大河西村的党支部书记黄凤军说起工作队驻村以来村里的变化,有着说不完的心里话。“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的底子强起来。”这是安铁军和工作队的全体队员努力工作的目标。据了解,今年年初以来,有15名驻村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有效激发了驻村干部的积极性。

乡村要振兴就必须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建强基层党组织,提高引领发展的组织力。塔河县开库康乡马伦村,就是通过加强党建工作,选好带头人,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以党的建设为载体,凝聚发展合力。一个落后的小村子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一举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他们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村积累从零到如今的11.8万元,村容村貌也大变样,村民纷纷感叹:村里这么美,看着都舒心。在我区,有9个这样的软弱涣散党组织实现了根本的转变。一些边境村的“党员流动驿站”“初心学堂”等党建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和提升。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区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集中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和人才队伍建设。选派科技特派员技术扶贫,食用菌技术、苗木技术、农业技术特派员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指导农民科学养殖和种田。同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组织各县(市、区)农民150人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组织全区各村“两委”成员赴高校开展业务能力培训。积极扶持培育农村电商人才,选派人才参加电子商务博览会,通过“走出去”提升电商人才能力。

我区乡村的振兴,也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回乡创业。漠河县北极镇北红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李文静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在离乡多年后,看到家乡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回到家乡创业,她说,要用学到的知识为家乡的旅游和发展出一点力,也让自己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开花。北红村走出去的山东大学的在读博士冉凡胜也是一边求学,一边帮助父母在家乡开民宿,他的两家民宿已经成为了北红村的一张名片,客源滚滚,订单不断。同时还吸引了几名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回来和他一起创业,他们的回归,为小村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呼玛县沿江村、塔河县开库康村……有知识有文化的回乡创业青年还有很多,他们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把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也带回了家乡,在这里耕耘,也在这片让他们眷恋的土地上一步步朝着梦想出发。

文明乡风绘就画卷

美丽乡村书写锦绣

在去呼玛县鸥浦乡采访前,乡里的领导就和记者夸下了“海口”:“我们乡不是最富的,但绝对是最干净的,无论哪个村,哪个村民的家里都是一尘不染的。”话语里满是自豪。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果然是名不虚传。在鸥浦乡只有49户人家的李花站村,一条主街几条小巷,一眼就能望到头,全村统一的篱笆墙,一株株绿树迎风摇曳。走在小村的街上,让人感到无比舒适。无论走进哪一家,都是生活用品摆放有序,厨房灶具擦得锃亮,家家收拾得井井有条。村民说:“村里别看人不多,但心特别齐,大家把劲都用在了过日子上,即便是农闲的时候,村里也没有打牌、喝大酒的。大家都想着如何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去年全县50多个行政村大评比的时候,李花站村排了第一,村民高兴坏了。村主任赵庆和骄傲地说:“现在种地有好政策,家家手里都不差钱,农村人嘛,居家过日子就讲究个舒坦,家里家外干净整洁,我们心里也美,日子也越过越踏实。”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推动。只有乡风文明建设好了,村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精神文化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致富路上才更有奔头。在我区各地的乡村采访时,最让记者感叹的是,无论是人口较多的北极镇北极村,还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村里都是鲜花绽放、街道整洁,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干净清爽,村容村貌的改善,也带动了乡风文明的不断提升。

漠河市先后开展了“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打造了黑山村“家风家训村”,在全市村镇社区评选文明家庭95户,先后改建了洛古河村、北红村、大河西村活动中心,各村均建设了“农家书屋”,设置了“朗读角”,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品位,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加区集中开展“培育文明新风专题讲座”“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礼仪进乡村”等十余项培育文明新风活动。呼玛县广泛开展“文明礼仪进乡村”等活动,规范农村文明行为,大力提升乡村公民的文明素质。全区各地农村组织以社区、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和法治教育,开办“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全区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吸纳德高望重、热心服务、有一定礼仪特长的人进入“四会”,通过加强引导,坚决遏制不良社会风气。

在乡风文明的建设中,呼玛县乡村晒出的“红黑榜”,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里干净与否要上榜、孝不孝敬老人要上榜、文不文明也要上榜,在呼玛镇的荣边村,记者看到村委会的门口一排展板上挂着醒目的“红黑榜”,最美庭院、最美党员、最美文艺人……每一名“最美之星”都是村里的一面旗帜。他们用好人力量“打样”,教化村民涵养家风。70多岁的村民桑国涛赡养岳母几十年,成了远近乡邻羡慕和效仿的榜样。村民张凤凤既是“最美家庭之星”又是“最美文艺人之星”,能歌善舞的她不仅把理发店、烧烤店经营得红红火火,还是村里的文艺骨干,在她的带领下,村民的各种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对于她的付出,村民们都说:“张凤凤得双星我们服!”用她的事迹引领,感动乡邻滋养民风。有“红榜”,也就会有“黑榜”,一户村民因为家庭卫生环境不合格,上了“黑榜”,这户村民觉得既丢人,又不甘心,一个星期内整改合格,撤了黑榜,她也表示,再也不会拖村里的后腿了。村党支部书记王笃和告诉记者,通过“红黑榜”的评选,民风更淳朴了,百姓身边的典型示范引领,不用说教,村民会自觉去遵守、去效仿,村民不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局外人”,而是“当家人”。红黑榜的评选也得到了呼玛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建立健全了动态管理和长效机制,并在全县推广,让“红黑榜·最美之星”评选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小小红黑榜,晒出大文明。

一砖一瓦,一花一木,大兴安岭的乡村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环境变美了,人气也越来越兴旺了。村民生活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致富路上更有奔头。

原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