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宁波为什么会落选“新一线”城市?

宁波为什么会落选“新一线”城市?

时间:2023-10-23 18:42:26

相关推荐

宁波为什么会落选“新一线”城市?

5月29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发布了《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在榜单中,15个位列“新一线”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其中,合肥和佛山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取代了去年的昆明和宁波。

看完这份榜单,相信很多宁波人的内心是失落的——连续四年入围新一线城市,去年GDP更是跃居中国城市经济总量第12位的宁波,怎么就又变成二线城市了呢?

在笔者看来,这还是源于宁波目前所遭遇的众多发展瓶颈:

宁波发展瓶颈一:人口腹地不足

宁波作为身处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成也长三角,败也长三角。

以上海为龙头,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宁波身为长三角区域“一极五圈”的宁波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自上海开埠以来就有着“无宁不成市”的说法,两地民风相亲,因而在上海得以发展的金融业、航运业、工业和流行元素,总能第一时间来到宁波。但是因为长三角区域,除上海这个一线城市外,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五个新一线城市以及常州、温州、嘉兴、绍兴、南通、金华、台州等一系列产业明确、工业门类齐全的二线城市百花齐放,以工业为主体,都市经济拉动的服务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吸引诸多外来务工人员前来谋生。除了这些城市,占领百强县榜单半壁江山的浙江江苏,同样具有可与大多数地级市市辖区相媲美的强劲县域经济,因而有“长珠三角哪儿都能谋生”的说法。

不同于“举全省之力打造特大城市”的成都、武汉、长沙与西安等,长三角城市群块状经济均衡发展的模式使得人口、资金流向的“首位度”不能如同当下迅速发展、吸引大多数人口流量的中西部中心城市相比。在中国主要城市流动人口来源地图表中,宁波的首要人口流入地仅仅覆盖舟山市与台州市,与成渝、长江中游和关中区域覆盖几乎全省乃至邻近省份接壤区域相比,相形见绌。

宁波发展瓶颈二:建成区面积小,建成区人口少

众所周知,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除了东莞“直筒子市”类型,均有市辖区或县级城市分区格局。即便在做大都市区的“撤县设区”形势下,真正的建成区概念始终以城区连绵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尺。宁波建成区面积仅为345.49平方公里,远低于南京的796.35平方公里,杭州的591.08平方公里,西安的661.08平方公里,长春的520.56平方公里,昆明的345.49平方公里……站在宁波最高楼宁波环球航运广场的“城市阳台”,借助肉眼便可以看见主城与城乡结合部的明显交界,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末流并且比诸多经济发展水平更为一般的诸多地级市省会的面积所超过。同等匹配的建成区人口(331万)也是同样低于当前诸多实力不相上下的省会城市(多以550-600万人口)。

宁波的建成区面积小、人口少与其历来均衡发展的模式和江浙特有的县域经济密不可分。宁波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居全国第一,宁波的四个县市均为全国百强县,其中慈溪市每年居综合实力排行榜前十,余姚市居全国前十五,在2000个县级城市中可谓拔尖。这离不开诸多民营企业起家于县城并发展壮大于县城,因而县级城市在发展层面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尚未冒出时与主城区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但是在当今讲究总部经济、第三产业、互联网高科技等需要更高行政级别、更高层次人才、更强城市能级和腹地平台的时代,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难和发展天花板低的特点,并不能有效带动所在设区市面临主城区强大、聚合能力强大的城市以高速度和高适应性发展。

宁波发展瓶颈三:互联网文化产业不突出,传统制造业依赖重,领军顶尖企业少,“软人才吸引力低”

宁波作为全国GDP破万亿城市唯一第二产业高于50%的城市,经济高度依赖制造业尤其是“低小散”的民营企业。宁波所谓“六人一老板,十六人一企业家”的说法,基本都属于第二产业。而隔壁杭州大力发展的以阿里巴巴和网易领衔的互联网产业,在宁波的发展基本是荒漠阶段。深度依赖第二产业,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产业链和商业堡垒,创新思维和流量思维在宁波商人过于务实、轻视风投、一人做主不能毁的念头下并未有效在宁波的传统商帮故里得到有效的传承。与此同时,这种家族企业垄断的管理理念,使得宁波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出现“小富即安”的现象,领军顶尖企业极度缺乏,中小企业老板和“民富”榜上有名。

在今年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排行榜当中,宁波是仅有的3座没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而当代的优秀人才,普遍偏好进入领军企业以及相关生态链公司,同时在金融、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盛行的今天,人才普遍喜“办公室”而非“工厂”,喜“都市化”而非“工业化”,“人才是当今城市的最大财富”,“如果我们一味的坚持工业立市,虽然我们仍然会保持隐形冠军数量全国第一,但是我们会错失很多与当代市场发展相互匹配的新经济和指数发展的机遇。”

宁波发展瓶颈四:知名大学数量极少,大学生总人数少

远的不说,同杭州相比,宁波的大学层次差距也很明显。杭州,坐拥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传统名校,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等新生代高起点办学大学与一系列省属但分数仅次于诸多中上211高校的大学组成了华东地区仅次于直辖市上海和高教第三城南京的高校梯队。并且在浙商捐赠和省级财政的高度支持下,力争全国高教“最佳市场化”,吸引了大部分的省内考生与全国范围的考生。高校在校生人数达49.6万人,与上海的51.78万、长春的44.7万接近。但宁波招生批次为一类的仅有双非高校宁波大学和中外合作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数仅为15.6万。

高层次的大学能够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同时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企业产业升级;而大量的高校在校生可以为之后的人才供应以及人才留存量提供良好的数量保证。当前各大城市“抢人才”的背景下,人才选择城市时往往会更多考虑读书所在的城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诸多人才尽管会选择出国读研,但是在读研完毕后尽管前往沪杭广深等地不少,但是最后因为出于大学就读地的熟悉度和喜好性,不少优秀校友仍然选择落户宁波。可见,在人才是第一发展资源的时代,高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平台。

近来,宁波通过引进大连理工、北航等理工科院校研究院,建设浙大宁波校区等措施弥补作为非省会和直辖市的科教文卫短板,但缺陷仍然未能扭转。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一线城市,其高教乃至基础教育资源仍然是成为其发展的短板,缺陷所在,仍需努力。

宁波发展瓶颈五:自带“闷声发大财”体质,城市营销和知名度严重与实力不匹配

宁波人讲究“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儒商文化,因而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普遍不好张扬,讲求实用主义和内敛低调,这在当今网红时代的蠢蠢欲动中颇有吃亏。诸多市民和游客深刻地感受到宁波和诸多网红城市的性格区别之处。没有太多的夜生活、不喜欢浮夸营销、凡事讲究实用主义,这直接导致宁波在网红时代缺乏如同“重庆的辣,成都的安逸,长沙的躁,西安的灯”等成功的城市营销。网络流量偏低,使得在青年人的一代心中缺少必要的存在感。而根源上也离不开宁波城市的产业特色,工业风,理工科,“闷骚”体质。城市对于当今年轻人的吸引力,已经不再仅限于高薪的“苟且”,一座城市内生性格的“诗和远方”,或许更能撩拨属于年轻人的多彩心生。

除此之外,从新一线城市排名清晰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它们的区域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正在提升。比如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天津分别超越杭州和苏州,以及省会城市沈阳超越青岛,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依旧不变,未来将重点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具体区域则是城市群和都市圈)。

目前,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数量共有9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据说,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或为12个,如今9座城市“名花有主”,也让剩下的3个席位变得炙手可热。

正是基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重要性,早在几年前,宁波就提出了要积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毕竟,宁波作为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副省级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长三角五大区域中心之一,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浙江省的经济中心之一,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没有理由不去搏一把。

于是我们后来就在宁波的政府报告中看到,要着力加快宁波都市圈的建设,打造一流的城市品质。宁波似乎也已经意识到,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很关键一点就是提升自身的都市圈!

进入21世纪,宁波从狭小的三江口时代,通过鄞县的撤县设区,城区规模逐渐提升,细节方面也在跟进。早期的宁波都市圈以老城区为核心,并加快推进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宁海同宁波市辖区一体化的步伐。近年来,宁波都市圈成为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之一,重新加入了舟山、台州两大地级市。

从宁波的发展规划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宁波这次真的用了心。宁波要以高标准、高品味、大格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圈,目的就是为了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宁波方面还指出,要落实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规划,完善宁波、台州、舟山协同发展机制。

这几年,宁波的格局真的是提升了,前几年还在调节内部慈溪、象山等地的发展,如今一下跳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且宁波还提出了全域设区的规划,对于慈溪、余姚下辖强县的撤县设区,非常自信,没有一点迟疑!

未来,宁波将大力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建设,将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等多个产业集群。宁波下辖的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临空经济示范区、南湾新区等地,都将成为宁波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地!

无论是城市群的发展,还是经济产业的发展,宁波都在努力进步着。当地各地经济下调之时,宁波依然能够稳中有进,足以体现了前期的重要布局。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宁波的劣势同样明显。

一般而言,国家中心城市之间,相隔都较远,但宁波本身就距离上海这个国家中心城市较近,而且省内还有杭州这个副省级城市同样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剩余名额虎视眈眈,可谓是前有围堵,后有追兵。

鉴于上海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可以暂且不把它当成宁波的拦路虎,但单单就杭州给宁波带来的挑战而言,也是极为严峻的。在浙江省范围内,宁波在国家规划中的地位是明显低于杭州的,杭州除了科技产业、旅游产业、国际会议等全国性实力,还是全省的交通、教育、医疗、政治的中心。在杭州都没有机会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当下,宁波更是不可能!这些年的港口地位被高铁和航空枢纽淹没,第二产业、现代制造业被服务业、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夺了风头。一个靠沿海环境、出口贸易、港口贸易、轻工业、现代制造业等为主导的宁波,正在显现出经济增长乏力的迹象。而在城市软实力方面,更是在副省级队伍中属于倒数的水平。

从我国的宏观层面来看,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既要考虑它的“中心性”与“国际性”,还要考虑它的首位度、级别、辐射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区域分布上的均衡等因素,谁能胜出,最终比的还是实力。说白了,你得有面子,还得有里子。宁波作为综合实力排位12-14的城市,跻身第一方队即意味着必须进入前十。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形势下,宁波的发展面临多领域、多对手、多挑战的发展境地,唯有认清发展短板,“受欢迎的特色化”,才能真正凸显自己的不同之处。人才的选择,往往局限于排位前几的城市,而“马太效应”,更是扩大这种选择规律,拉大顶尖城市和后面城市的规律促进。缺点定要深究反省,瓶颈定要寻法突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