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欧美爆发新冠疫情 在用事实告诉你正确的思维方式?

欧美爆发新冠疫情 在用事实告诉你正确的思维方式?

时间:2018-11-13 18:50:49

相关推荐

欧美爆发新冠疫情 在用事实告诉你正确的思维方式?

今天是315,最新消息,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61518例,中国之外新冠肺炎增加9751例。现在,新冠疫情在世界持续蔓延,123个国家地区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欧洲是全球疫情重灾区,意大利成为“震中”。

据报道,全球至少51名官员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的妻子贝戈尼娅·戈麦斯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印尼交通部长布迪确诊;法国生态转型和团结部国务秘书普瓦尔松确疹;伊朗更有28名高官确诊,其中12人病亡。意大利卫生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陆军参谋长等被确诊。

3月13日,意大利首席医务官因新冠肺炎去世;巴西总统博索纳罗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成为全球首位被确诊患新冠肺炎的国家首脑;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国家紧急状态”,以应对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世界人民都知道,特朗普非常“坚强”,而且一直指责他国、甩祸别国,最终还是向新冠病毒投降。

面对新冠病毒如此肆虐人类,让人浮想联翩,搜索了一下,回忆了我国战疫的艰难时刻。即使是在战疫期间,我们也是两手抓,一手抓抗疫的全面协调有效推进,一手抓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感叹我国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发出重磅要求,破除“SCI论文至上”,确定科学价值和实际贡献至上原则。

当时,科研人员积极研究新冠病毒这个新敌人,在世界级刊物上频频发表论文,助力抗疫工作,给人以惊喜和希望。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少数人没有沉住气,匆忙当中将初步结果也发了出来,被目前的事实证明并不科学。

影响最深的一个消息是,新冠肺炎肆虐之时,先是有一种阴谋论宣称该病毒是美国人的生物武器,专门针对中国人基因而设计,让中国人更加容易感染和死亡。接着又有人指出,这些言论早在前SARS疫情期间就出现过,不值一驳。

但是,当时有研究团队在著名刊物上预发论文,表示通过单细胞测序RNA-Seq技术发现:从病毒受体方面分析,亚裔人群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尤其是亚裔男性。尽管用了“可能”二字,但是引起了极大关注而被广泛宣传。

从论文发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新冠病毒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还在欧洲一些国家爆发并导致医疗系统崩溃,有的国家干脆不检测了,也不统计数据了。这一招也很奇特,既然检测不过来,干脆就不检测了,这应该是无可奈何的办法,说明疫情爆发到该国无法承受的地步。美国虽然患者数量不多,但是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检测,实际情况如何,只有该国人自己知道。

闲扯这些想表达什么意思?破除“SCI论文至上”确实必要。疫情在世界各国蔓延的事实已经证明——通过单细胞测序RNA-Seq技术发现的,从病毒受体方面分析,亚裔人群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的结论与实际不符。尽管这种不符还有一些,比如儿童不易感染等,但两者差别是不同的。前者是“科学”结论,后者是观察结论(随着观察更多的病例,结论也会改变)。

为何“科学”结论不可靠?这又回到了“SCI论文至上”这个话题上。所谓至上,就是一言九鼎,完全以篇数论英雄,而不管论文写的什么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具有科学价值,甚至不管结论对错。现在看来,“亚裔人群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的结论错了,证明论文篇数至上的做法是错的,而必须评价论文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可行、价值有多大等核心问题。

你别误会,这里没有追责的意思,而只是讲讲科学逻辑。科学研究也与其他事情一样,常常会出错。比如,新冠肺炎的核酸检测,不可否认确实是一种最为科学的鉴别办法,但也会出现假阴性。同样道理,分析“亚裔人群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采用的虽然是科学论证办法,结论同样面临两个——正确,错误。

从学术评价角度看,从科研成果角度看,“亚裔人群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这篇论文就没有价值,也不应计算为成果。如果按照“至上”的思维,这也是成果,有一篇算一篇,发了就算,现实看来显然不对。在过去,又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出现,把没有价值甚至负价值的论文当成了科研成果甚至重大科研成果?所以,破除论文至上绝对正确。

当时,也有传染病专家对此研究进行了解读,认为绝大多数确诊病例的确在中国,但这个结论值得验证。并且认为,从呼吸道病毒的规律看,没有表明亚裔比其他族群更易感染的迹象。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对于科研工作者是这样,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也是这样。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还要沉得住气,不要急于抢发论文,一定要把论文所涉及的内容研究透彻,并把内容表达得完全清晰准确,这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抢发论文,不该出手时也出手,出洋想的概率极高。这科研人员之大忌,所谓板凳能坐十年冷,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某名牌大学一名教授指导的几名博士生,因为毕业时没有发表论文,学校不授予博士学位,三方闹得很不愉快。

学生认为不是没有论文可发,而是有论文导师不让发。导师则认为,论文还没有到发表的时候,还得沉一沉,继续进行验证,但坚决同意学生如期毕业并授予学位,因为他们够格了。学校则认为,早有明文规定,未发论文不授学位,不能乱了规矩。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论文至上的案例,导师从实质上评价学生,学校从形式上评价学生。

从“亚裔人群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这篇论文看,作者也是很谨慎的。他们意识到结论可靠性问题,并做了声明,虽然通过单细胞测序RNA-Seq技术发现:从病毒受体方面分析,亚裔人群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但是该研究分析的样品过少,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作者的本意是,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做了这个研究,有这么一个判断,不知道正确与否,希望同行们进行评估验证。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一人发现,大家讨论,共同探讨科学真理。

可是,研究者谨慎,记者却不谨慎。当时正是抗疫初期,人们渴望对新冠病毒的科学解释,一些媒体就迫不及待地对这个研究大加宣传,也被公众广为知晓,最后却是一个乌龙。

这样的事情在现实当中随处可见。许多人隔行如隔山不离口,然而一到具体事情就忘了这句话,即使自己一无所知,也要大加评论一番,甚至指手画脚。为何总是有专家被公众讽刺为砖家?原因也在这里,专家对自己不懂的隔行发表了意见。比如在此次疫情当中,一些人对中医一无所知,而且还以西医为标准对中医(其中有的人也不懂西医)进行评价,得出与中医专家相反的结论,荒唐吗?

最后一句话,千万别以为自己无所不知,随意对自己没有接触和一无所知的方面指手画脚、信口评论。这既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还是对自己的尊重。当然,提问、讨论、请教又是另外一回事。你说对吗?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